---成功的孩子都喜歡閱讀---
一個善于和樂于閱讀的孩子,成長中的“成功”事件幾率是不善閱讀孩子的5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總結認為,在學術成就取得過程中,對閱讀的喜愛更勝于社會屬性。當孩子們經常熱情滿滿地閱讀,通常隻是為了純粹的閱讀樂趣時,他們會潛移默化地掌握各種資訊處理的方法,進而更容易獲得資訊。閱讀的影響也會滲透到其他學習的領域,他們内化了拼寫、文法和詞彙的基本技能,他們更善于口頭和書面表達自己。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閱讀?
研究表明,一個三歲的孩子,如果每天父母為他讀書,他的詞彙量比沒有父母閱讀的孩子提前兩個月,他們看到各種事物都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3-5歲的孩子,如果父母每個月都帶他去一次圖書館,那麼它的詞彙量與同齡兒童相比也要超前兩個半月。
最近看到一組資料,這組資料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閱讀研究主任裡查德·安德森教授,他深入研究了中國兒童的課外閱讀并與美國的兒童閱讀,并對二者做了比較。這項研究表明,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美國孩子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6倍!
我們的孩子差在哪裡?該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呢?
---美國孩子受益于科學清晰的分級閱讀---
研究了幾年兒童語言發展,我發現美國孩子之是以能長期在閱讀上保持優勢,主要原因是美國學校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閱讀體系:分級閱讀。
在正式開始學校的閱讀教育之前,美國從幼稚園開始就要對兒童進行閱讀水準測試,這不僅可以讓家長清晰了解兒童的閱讀水準,也能讓老師了解學生的閱讀薄弱點在哪裡,主要關注幾個方面:
Accuracy Rate(單詞閱讀準确率)
Self-Correction Ratio(有多少個自己更正了的讀錯的詞)
Fluency Score(包括感情、語調在内的閱讀流暢度)
Reading Rate(閱讀速度Words Per Minute)
另外,美國的閱讀教育體系還有一個法寶,就是給兒童選擇合适閱讀書目的标準,這個标準比較科學,也很系統化,主要有五個概括标準:
▪ 閱讀封面和圖檔,看是否感興趣?
▪ 泛讀裡面的内容,是否感興趣?
▪ 大部分字是不是認識?
▪ 是不是自己熟悉的文章類型?
▪ 自己能否給這本書做總結?
對于文字的認知,也有幾個更簡單的判斷标準:
▪ 0-1個不懂的詞語:此書太簡單
▪ 1-3個不懂的詞語:這本書是完美的選擇
▪ 4個不懂的詞語:可以挑戰一下
▪ 5個不懂的詞語:這本書太難了
前期的兒童閱讀能力測試再加上這些擇書标準,美國的分級閱讀讓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水準提高很大。除了前期的閱讀水準測試、中期的選擇合适書籍,後期也就是最重要的閱讀方法是美國孩子必學的一種能力,同時,閱讀後的語言表達也是特别重要的。美國兒童很多從幼稚園開始就要接受正确閱讀方法和演講的訓練,讓孩子在閱讀後講講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并回答大家的提問。在訓練方法上,美國學校從不要求學生跟讀、背誦,但會在朗讀和流利閱讀上花費很多功夫。
---解析美國孩子的“2R”閱讀法---
美國從幼稚園到學校,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教學方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分級閱讀法、Phonics流利閱讀法,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兔比特特别推崇的“2R”(Reading Response)閱讀方式,在美國,孩子讀完書後,引導孩子多多少少完成“2R”思考幾乎是是父母和老師必做的功課。
什麼是Reading Response閱讀法呢?顧名思義,就是閱讀回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讀後感”,但這個“讀後感”可不是我們學校裡那種簡單的寫個“讀後感”小文,而是一套很科學的閱讀方法體系,美國從幼稚園到知名大學都很喜歡用這種方法,足以看出“2R”的碾壓效果。今天兔比特就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3-10歲兒童“2R”閱讀的主要五階段方法:元素、總結、感受、反思和表達。
1、元素
方法:美國的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進行閱讀前,會提前做一些功課,就是拟定需要在reader response中回答的問題,比如故事大概内容是什麼?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誰?這些人在故事中都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情節?......最開始不必設計過多和過于複雜的問題,簡單明了,但要有閱讀邏輯,如“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哪些人參與?事情是怎樣的?”讓孩子在閱讀前了解這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也可以在孩子閱讀完成後通過說、寫和畫的形式回答問題。
目标:讓孩子學習泛讀,重點關注一些故事元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時可以熟悉和積累常用詞彙。
參考問題:
▪ Do you like or dislike the story?Why?
你是否喜歡這本書/這個故事?為什麼?
▪ Would you please retell the story?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嗎?
▪ Can you tell me about the characters in this story?
能否說說故事裡的人物都有誰?/他們都做了什麼?
▪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
▪ What,if anything,did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你從這本書/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麼嗎?
回答參考:
▪ 我認為......
▪ 我覺得......
▪ 通過......我明白了......
▪ 通過......我學會了......
2、總結
方法:
▪ 先進行結構分析:每段文字都講了什麼?事情的原因是什麼?中間經曆了什麼?結果怎麼樣了?有什麼特别的情節嗎?為什麼覺得它特别?
▪ 再提煉主題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你同意嗎?有哪些細節支援你的觀點?引導孩子去故事裡尋找答案,例如,一段能夠表現主人公性格的對話、讓你聯想到自己生活的一個場景,或者讓你學會如何處理某件事的故事經過等等。
目标:讓孩子學會分析故事結構,關注故事細節,學習用論據證明論點。也可以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說說不同于作者的觀點和這麼認為的原因。
參考回答:
▪ 我認為這個故事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 故事中有個情節特别有趣,......
▪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比如......
3、感受
方法:主要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感受能力和思辨能力。陪伴孩子閱讀後,可以進行這個階段的互動,一些問題就很合适,例如:你覺得這是一個讓人開心/難過/氣憤的故事嗎?為什麼?幾個主人公你喜歡誰/讨厭誰?為什麼?有哪些情節讓你感覺不舒服嗎等等。除了表達,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回報内心的感受。
目标:引導孩子正确認知事物概念、詞彙意思、句型句式,敏感的體驗故事中的人物情緒、思想變化等,并尋找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 我覺得這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因為......
▪ 我很喜歡故事中的......因為他/她......
▪ 那個情節讓我很不舒服,因為......
4、反思
方法:這是閱讀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讓孩子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故事。例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你會怎麼辦?你覺得他做的對嗎?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做一定是對的嗎?等等。關鍵在于家長和老師的引導,盡量聽孩子說自己的觀點,但要說出明确的理由,不過多評判,隻在價值觀錯誤時給予引導和糾正。
目标:讓孩子學會通過不同角度看問題,在閱讀後進行批判性思考,學習用缜密的邏輯思維梳理故事,提升孩子對道理的了解和認知。
5、學會表達
方法:其實這個階段已經隐藏在前四個階段中了,表達觀點的過程就是孩子梳理思考的過程。對于3-5歲的孩子,可以通過邏輯性很強的問題引導孩子回答,例如: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發生在什麼地方?誰是故事的主角?配角還有誰?他們經曆了什麼?最後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他們成功了嗎?等等。對于6-10歲的孩子,可以加入更多邏輯和感受問題,也可以讓孩子在紙上列出來回答。例如:這個故事每段都講了什麼事?最後講了一個什麼道理?你喜歡這個故事嗎?能否列出3個喜歡的理由?能否說出另外2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覺得以後故事會怎麼發展?等等。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孩子講講故事中的事件發展過程。
目标:讓孩子用邏輯性較強的語言表達觀點和态度,學習組織語言的能力,并養成先思考再表達的習慣。
關于“2R”閱讀法,兔比特今天就先和大家介紹到這裡,想了解更多閱讀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内容,歡迎關注公衆号“合家文化語言訓練營”,讓中國孩子都能掌握高效閱讀方法,擁有強大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