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戲——兒童的工作,兒童有假象同伴問題,兒童應該玩什麼遊戲?

作者:汽車穿過自動審查
遊戲——兒童的工作,兒童有假象同伴問題,兒童應該玩什麼遊戲?

兒童遊戲不僅僅是一種體育運動,應當被視為他們最重要的活動。——蒙田(法國人文主義作家)

遊戲是兒童的工作,它有助于兒童各方面的發展。

通過遊戲,兒童能夠調動感官,學習如何使用肌肉,協調運動中的視覺,掌控身體,習得新的技能。

當他們将不同形狀的積木分類,計算他們可以互相堆積的個數或者說出“我堆的塔比你的高”時,他們就建立了數學概念。

當他們玩電腦時,他們能學習新的思考方式。

當他們在沙灘上合作堆沙堡或挖隧道時,他們在學習社會技能。

學齡前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參與不同類型的遊戲。

随着運動技巧的提高,學齡前兒童能夠奔跑、跳高、跳遠、單腳跳、投擲以及瞄準。

進入童年中期後,追逐打鬧遊戲變得越來越常見,包括摔跤、踢打和追逐。

遊戲——兒童的工作,兒童有假象同伴問題,兒童應該玩什麼遊戲?

兒童可以通過玩假象遊戲來提高自身能力

最簡單的遊戲是功能性遊戲,始于嬰兒期,由重複性的肌肉運動(比如滾球或拍球)組成。

第二級水準是建構性遊戲,是指用物體或材料制作某些東西,比如堆積木房子或畫蠟筆畫。

第三級是假裝遊戲,也叫假想遊戲、戲劇遊戲或是想象遊戲,伴随着語言和表征能力的發展該功能出現在兩歲末。

假裝遊戲通常在學齡前期達到頂峰,到學齡期逐漸減少,因為學齡期兒童更多地參加第四級認知水準的遊戲——有規則的正式遊戲,即附有已知程式和處罰條例的有組織的遊戲,比如“跳房子”和彈球。

據估計,約10%~17%的學齡前兒童和33%的幼稚園兒童玩假裝遊戲,通常使用娃娃等真實或假想的道具。

假裝遊戲結合了認知、情緒、語言和感覺運動行為,它能夠促進大腦中各腦區的連接配接的密度和以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看大量電視節目的兒童,其玩遊戲時的想象力較低,可能是由于他們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圖像,而不是自己去創造形象。

有一種遊戲通常在學齡前期變得更加社會化,這就是想象遊戲,它通常由獨自玩耍的單獨遊戲轉變為有其他兒童參與的戲劇遊戲。

随着想象遊戲合作性的增強,兒童想象的故事情節也更加複雜和富有創造性。

戲劇遊戲為鍛煉兒童的人際交往技能、探究社會角色和社會習俗提供了機會。

在一起扮演的過程中,兒童能夠應對不良情緒、了解他人的觀點、建構對外部世界的印象。他們發展了計劃問題、解決問題和搜尋目标等關鍵技能。

兒童通常會遵循潛在規則來組織戲劇遊戲、劃分角色(“我當爸爸,你當媽媽”)、協商(“好吧,明天我來當爸 爸”)或是設定情境(“當心,火車來了!”)。與不經常玩想象遊 戲的兒童相比,經常參與這類遊戲的兒童的合作性更強、受歡迎度更高,并且玩得更開心。

研究發現,假裝遊戲品質的高低與兒童的社會性和語言能力相關。通過制作假想的旅行“火車票”或讀出“醫生辦公室”中的視力表,兒童自然地發展了讀寫能力。

遊戲——兒童的工作,兒童有假象同伴問題,兒童應該玩什麼遊戲?

關于兒童假象的同伴問題

那些有假想同伴的兒童能夠區分幻想與現實;

但在自由遊戲期間,與那些沒有假想同伴的兒童相比,他們更可能參與假裝遊戲。

他們比其他兒童玩得更開心,更富想象力,更願意與其他兒童和成人合作。

他們在學齡前并不缺乏朋友。他們的語言更流暢,更少看電視,并且在遊戲中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興奮性和韌性。

在一項對152名學齡前兒童開展的研究中,與沒有假想同伴的兒童相比,那些報告有假想同伴的四歲兒童能更好地完成心理理論任務,例如區分表象與事實、辨認錯誤的信念,并且這些兒童在三年後發展出更強的情緒了解能力。

擁有假想的同伴在學齡期依然很常見,在報告有假想同伴的兒童(占總數的65%)中,近1/3的七歲兒童仍舊在與假想同伴進行遊戲。

兒童與假想同伴的關系類似于他們與同齡夥伴的關系;他們彼此間是友好的,不同于兒童“照顧”其私人物品,如動物玩具和娃娃。

假象的玩伴給兒童提供了社會支援。

假想的玩伴對于兒童(特别是孤單的兒童)來說是很好的同伴,他們能提供願望—滿足機制(“我的房間裡有一個怪獸,但艾麗默用魔法把它趕跑了”),會成為替罪羊(“我沒有吃那些曲奇——肯定是歐池幹的!),幫助兒童轉移自己的恐懼 (“貝安琪擔心她會從下水道被沖走。”),在困難時支援兒童(一名6歲的兒童“帶着”她的假想同伴一起看恐怖電影)。

謝謝你對文章的喜愛。

關注筆者,全網同名。

會持續更新自我成長、兒童教育、金融理财内容。

每天學習了解一些新知識,慢慢影響自身和家人,使生活變得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