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不少新政都針對高校老師,可見如今的高等教育問題很大,不僅很多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意見,從高校的教學品質、畢業壓力以及畢業生的真實能力等方面也有所展現。另一方面,盡管科研成果越來越多,但高品質成果占比重卻很少,大部分“功成名就”的所謂專家學者都躺在功勞簿上,掙快錢和容易的錢,疏忽了研究工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教育部最新消息</h1>
前不久,教育部剛剛針對高校“唯論文”不良導向發文予以糾正引導,近日又再發重磅通知,出擊應對高校的“唯帽子”傾向。12月18日,教育部在官網釋出了《關于正确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号的若幹意見》,瞬間引來了廣大高校教授、科研人員、學術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意見内容與廣大科研工作者可謂息息相關。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有稱号的高校教授壓力大了?</h1>
對于那些有各種頭銜、稱号和“帽子”的所謂高層次學者來說,壓力着實大了不少。這份意見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群體。很多科研人員的工作目标太務虛名,以進階職稱以及各種稱号、頭銜為目标,一方面,隻要得到了這些,就意味着更進階别的薪資待遇,經費、課題以及稿件的傾斜扶持,不用做什麼努力,大量的資源便會向自己靠攏;另一方面,也可以不用再埋頭做研究、寫報告,隻要到處參加個會議、發發言、講講課,就能有大把的收益到手。相比于枯燥和漫長的學術研究,這些途徑都能更輕松的把錢掙到手,然而這對科研工作确實更大的損失。
對此,意見中給出了不少明确的引導,例如:人才标簽隻是肯定一個階段的成就和貢獻,不是永久的”;在人才引進、考核、資源配置設定等方面也不可以對有稱号的人給予特殊優待或傾斜。如果誠如所言,有稱号的高校教授不能再躺在功勞簿上,坐吃過去的成就了,對他們來說這自然是更大的壓力,也是動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青年學者卻紛紛拍手叫好!</h1>
高校青年教授、科研學者,包括很多博士、碩士生都紛紛拍手叫好,希望能夠為自己減壓。當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導師們“隻動嘴、不幹活”時,這些青年學者和研究所學生的壓力自然就大了,要分攤更多的筆頭工作。
其實,對于青年學者和研究所學生來說,多做些研究、寫點文章并不是他們真正抱怨的,而是當遇到不負責任的導師,自己對問題沒搞清楚,僅憑着刻闆印象或個人私利誇誇其談,誤導了研究方向,導緻真正做事的人走很多彎路、做太多無用功,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前不久大連理工大學研究所學生的不幸事件便是由此導緻的。
是以,廣大高校學生、青年學者以及網友們都很支援教育部的這份意見,隻是盼着各地高校能夠切實當真落實,不僅自己的晉升機會更多,科研可能也會提高的更快,工作壓力也可以小一些。讓我們盼着那一天早日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