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作者:火蜥蜴視覺策劃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The Search of The Glow

31年來,台灣的元宵節照亮了很多城市,成為台灣最大的旅遊盛事之一。繼2003年和2015年舉辦該活動後,台中市已是第三次舉辦該活動,彰顯出台中的光彩。這次的節日主題為---黎明的複蘇。這結合了當地的原始環境和黎明的景象,希望通過傳統的燈籠藝術為森林幻想增添活力。

根據這個主題,藝術家Ling-Li Tseng與Serendipity工作室合作,創作了一個名為“森光霧果”的燈光裝置。在森林中,極簡主義的光譜裝置擁有一個木制橢圓形的球體形狀。這個結構的内部覆寫着LED燈管,散發出的光芒覆寫了整個森林。輝光轉化為薄霧,引導遊客進入臨時燈光亭。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霧氣依附着樹幹灑落,與樹林交織成宛如深山中的情境,視線模糊或清晰,迷霧中被光線引領着進入森林探險,群樹下發現了由曲木構成的發光體,蜿蜒交疊的木條像是一顆空心的松果,結構紋理與樹梢的線條相親,是人造曲線與自然曲線的呢喃對話。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其實“森光霧果”的創作者Ling-Li Tseng是一位大型裝置藝術的藝術家,在台灣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看了看他個人網站近些年的作品,發現不少作品都和“霧”有關,人為的構造和大自然的氣象現象結合的非常巧妙,營造出的氛圍環境也是美輪美奂,令人向往。比如下面這個在高雄市的《高雄水水》的裝置。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小編特别喜歡的是他一個名為《霧遇》的作品。這個作品矗立在台北美術館前的大型戶外廣場上。夏日的陽光和微風将飄過,使腳手架和網狀結構充滿活力。一層模糊的薄霧将從外面的廣場升起,吸引遊客靠近。當遊客從外走向内廣場時,會逐漸被霧所籠罩,随着霧的輕重交替出現和消失,效果類似于穿越魔法森林的濃霧。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霧遇》,開啟一個關于微氣候的空間藝術事件。它通過霧創造了身體意識,并創造了博物館空調翻新的意識。不斷變化的霧,給看不見的空氣流動和調節以可了解的形式,也讓人體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薄霧在網格和結構層之間展示——在那裡人們可以觀察到薄霧的流動,随着模糊或清晰的邊界的變化,以及穿透或隐藏的視野。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在圓錐體内,周圍的大氣慢慢轉化到薄霧,讓薄霧輕輕地下降到遊客的皮膚。透過半透明層觀察環境,呼吸在潮濕的空氣中,将裝置和使用者進行深刻的觸覺互動。

中央庭院内産生的霧氣反映了時間的概念和氣候。當累積的霧達到完全的密度,遊客體驗一下失明和時間慢下來的感覺。這種感覺有效地增強了觸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有助于增強人們與霧、寂靜、耳語的聯系。這個看不見的“感官之旅”的目标是在環境中建立一種獨特的聯系在公衆心理中。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除了以上幾個和“霧”有關的項目之外,Ling-Li Tseng最被人熟知的一個作品還要數《Mind.Wall》的作品,這個作品和“牆”有關。在這個作品中,藝術家探索的不再是自然和人的互動關系,而是牆與人的思維的互動。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人類不是被他們的選擇所驅動,而是被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思想所驅動,即壓力、懷疑和焦慮等感覺。為了更好地了解潛意識,這個項目特别探索腦電波活動,它是不那麼直接的生物回報信号。

牆,一個基本的建築詞彙,是這個項目的響應元素。腦海中。牆采用腦電圖(EEG)技術,從傳感裝置接收到的産生的腦波信号會改變牆的形狀,牆的前部由彈性織物構成,後部由可旋轉的管道構成。管的旋轉速度和角度是由腦波資料驅動的。微小信号及其實體效應之間的不對稱性為探索響應環境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圖檔來源于網絡)

[email protected]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擷取招聘資訊

掌握霧之“魔法”的台灣裝置藝術家

“光應該看起來像戲劇”---目前最具創意的燈光設計師之一的燈光設計作品欣賞

看對于台灣年輕設計師對于外太空的幻想---手稿欣賞

大都會博物館春季展推遲 用時間軸去呈現半世紀以來時尚曆史

舞台上的“北極冰原”+心理驚悚劇情如何打造?

“可持續設計”的概念 讓她利用别人的垃圾也能赢得托尼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