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對于《比利時的哀愁》,評論界習慣将其與《百年孤獨》《鐵皮鼓》《尤利西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麥田裡的守望者》等作品聯系起來。對普通讀者來說,這些類比其實沒什麼價值,你不看原著,還是不會知道這本書說了什麼,表達了什麼,好在哪裡。

在仔細閱讀了一遍後,我把閱讀體驗記述如下,希望給未讀的朋友一些客觀通俗的介紹,和已讀的朋友進行較深入的交流。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譯林出版社2020年6月版《比利時的哀愁》及随書附贈的《克勞斯之國》

一、《比利時的哀愁》講了怎樣的故事?

本書的故事并不複雜,它以二戰時的比利時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路易斯從戰前的十一歲到戰争結束時十八九歲的青春成長過程,圍繞父親的塞涅夫家族和母親的伯塞茨家族的悲歡離合,以路易斯的視角,通過“我”與“他”人稱交錯的方式,反映家人、家族、國家在戰争時期的喜怒哀樂,故事的大緻脈絡如下:

小說的主人公路易斯出場時,是一位十一歲的修道院學校寄宿生。愛惡作劇的路易斯組織幾個孩行子,自封“四大使徒”,在學校裡搗亂、探險、欺壓同學,與修女鬥智鬥勇。稍長,路易斯又進入神學院進修。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比利時局勢動蕩,路易斯先後去當過印刷學徒活動,根特商學院學習,參加過弗蘭德納粹青年團,去德國參加兒童下鄉擴大組織的活動,二戰結束後,在家中想參加征文比賽,埋頭寫一部名為《哀愁》的小說。 在這一簡單的生活曆程中,穿插着少年路易斯在成長過程中生活的迷惘、性欲的苦悶、青春的狂躁。

路易斯所屬的塞涅夫家族三代同堂,有自以為是的爺爺,也是路易斯的教父,有唠唠叨叨的奶奶,父親斯塔夫是一位有點理想主義、有點呆的印刷廠老闆,此外,還幾位姑姑和叔叔。母親康斯坦澤是一位來自鄉村的直爽女人,所屬的伯塞茨家族有同樣絮叨的外婆梅爾克,還有多位姨媽和舅舅。這兩個家族的成員們,在戰争期間有奔走謀生的,有嫁了猶太人的,有與德國人有染的,有參加抵抗運動的,在戰争前後面對着物質短缺、生存、抗争、妥協、大清洗等現實問題,當然,更少了每個人複雜的情感經曆,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靠路易斯的觀察和講述,串在了一起,構成了戰時比利時一幅多彩的畫卷。

閱讀《比利時的哀愁》這本758頁的巨著,沒有波瀾壯闊的史詩結構,也沒有驚險奇特的故事情節,大多是瑣碎的家庭生活和心理活動,閱讀起來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耐心。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雨果 ·克勞斯繪制的《比利時的哀愁》情節圖

二、“比利時的哀愁”究竟是怎樣一種哀愁?

《比利時的哀愁》出版不久,譯林出版社請譯者李雙志先生與書友進行了一次網上直播交流,在提問環節,筆者在沒讀過本書的情況下,根據宣傳語,煞有介事地提了一個問題:“能否把比利時的哀愁,視作歐羅巴的哀愁呢?”李雙志先生在語音直播中笑着回答說,“比利時的哀愁”是主人公的外婆面對淘氣偷錢的外孫,抱怨他人見人煩,感慨“比利時的哀愁啊,就是你了!”是一句生氣的開玩笑話。我這才知道,我露怯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這次直播後,我把幾本正讀的書快速收尾或暫時放下,鄭重地翻開這本“大磚頭”,一頁頁看起來。

雨果 ·克勞斯在書中表達了怎樣一種哀愁呢?我且下一番“尋章摘句老雕蟲”的功夫,給讀者梳理一下書中提到的“哀愁”。

“比利時的哀愁”是路易斯的外婆梅爾克的口頭禅,236頁第一次出現,就是由梅爾克回憶舊事時唠叨出來的:“就好像是我承受了比利時所有的哀愁似的。”這裡表現的是梅爾克在孩子們小時候那種困窘的生活。此後,“哀愁”就成了常見的詞語,路易斯從鐘情的藥房師傅女兒、從媽媽、從爸爸、從周圍的人嘴裡冒出來,即有說個人窘境的,也有說國家形勢的。而明确提出“比利時的哀愁”一詞的,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515頁,在路易斯偷了姑姑的錢之後,外婆梅爾克感慨:“比利時的哀愁哦,就是你了。”再就是多次提到路易斯稍大後參加征文比賽,寫了一部小說,初名《哀愁》,後改名為《比利時的哀愁》。

從小說本身提到的“比利時的哀愁”看,隻是一種誇張的個人情緒表達,把自身的煩惱往大裡說的比喻而已,并沒有把家族愛恨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意思。在本書附贈的小冊子《克勞斯王國》中,作者克勞斯在接受訪談時,針對一些評論直言:“他們其實錯過了一切。他們把主題、涉及戰争的事件和通敵合作,與這本書搞混了。”通路者賽斯問:“對你來說,這本書更多的是關于少年的成長,而不是對外部和社會環境的描繪?”克勞斯:“當然啊。至少對我而言,這本書的本質完全是在另一個層面。”由此可知,克勞斯的創作動機還是一部成長小說,上升到民族、國家甚至歐洲層面的解讀,隻是評論界和讀者的一種意識延伸而已。當然,正如很多作家提到的,作品發表後,就成了任人評說的孩子,很多解讀和了解已不受作者原始意識的限制,而是延伸向了無窮的空間。博爾赫斯在《惡棍列傳》前言中稱:“ 有時候,我認為好讀者是比好作者更隐秘、更獨特的詩人。 閱讀總是後于寫作的活動:比寫作更耐心、更寬容、更理智。 ”《比利時的哀愁》尤其需要這種耐心而寬容的讀者。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歐洲地圖,小國寡民的比利時為稱為“歐洲十字路口”,被德、法、荷 包圍

在比利時人的心目中,二戰時的比利時又是怎樣一種狀态呢?在戰前,比利時部分群眾産生了對德國日爾曼人的崇拜,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不信任感,充滿了自嘲。且看看書中人物對國家的一些看法。

——“比利時這個國家反正是要崩潰的,曆史發展就是這樣的。”(125頁)

——“我們從來不會去騷擾别的國家。在我們整個曆史中從來沒有過。總是别人跑到這裡來掀起可惡的戰争。”(201頁)

——“元首啊,比利時人都是和平而又貪圖享樂的人,比利時軍隊弱得很,士兵都不聽軍官的話而是噓他們。您大可安心過來,元首,您隻要将這一小塊國土加到您的帝國上,就能把北海當作邊界了。”(235頁)

——“我們總是隻能順從别人。在我們的整個曆史裡我們就沒做過别的。”(307頁)

——“比利時不是個國家,是種狀态。”(310頁)

——“我們比利時人或者弗拉芒人由于國家小,思考問題起來就隻會小裡小氣,因為我們沒啥分量,随時都能用小掃帚或小簸箕給掃走。”(490頁)

二戰期間的比利時,它的政治走向是形勢和地位決定的,是大國強加給它的,路易斯的哀愁和比利時的哀愁共通之處,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狀态下,自然生出的一種無以名狀的哀愁。夾在大國間的小國寡民,其搖擺不定、孤立無依的心态,為比利時的哀愁烙下了深深的底色。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克勞斯的創作初衷沒有太多的家國情懷,但路易斯成長期的哀愁與二戰時比利時的哀愁,還是有着很大的内在聯系,由路易斯的哀愁到比利時的哀愁再到歐羅巴的哀愁,這種相關聯的鍊條是客觀存在的。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雨果 ·克勞斯到童年生活的城市故地重遊

三、“哀愁”是男孩青春迷惘期的主題詞嗎?

路易斯是個“壞小子”,撒謊、偷竊、放縱,有時可憐有時可恨,和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比,路易斯不大招人喜歡,但發生在他身上的成長記憶和青春躁動,誰又不曾經曆過呢?從開始的不喜歡,到最後的有所同情,看着路易斯成長的過程,讀者也會經曆一次對人生的感悟曆程。

路易期的青春期可從兩個方面體察,一是眼中看到的光怪陸離的世界,二是自身性的覺醒和尴尬經曆。

路易斯面對的周遭世界,有國家、社會層面,更多的家庭的影響。二戰期間,比利時被德國攻占,成為軸心國成員,尊崇德國和抵抗運動分裂着這個弱小的國家,路易斯的家庭成員就分成了不同的派别,沿着自己選擇的道路與世浮沉。而修道院寄宿學校、神學院、商學院經曆的人和事,讓路易斯對成人世界的虛僞、背叛、殘忍有了直覺的認識,就都讓青春期的敏感少年路易斯徒增人生的感慨與惆怅。家族方面,父親和母親兩個大家族都不消停,家族成員在政治、婚姻、性格方面千差萬别,生活如一地雞毛般雜亂堪:父親逃亡、母親出軌,爺爺和姑姑、舅舅和姨媽、姑媽和路易斯都出現了亂倫的行為,這個世界是如此不靠譜,不穩定,路易斯對家庭,對父母都産生了極大的厭煩心理。

在性的成長期,路易斯的哀愁更是難以言說。在修道院寄宿期間,他對弗裡格産生了同性間的戀慕之情,被弗裡格疏遠後,産生了極強的報複心理。他和弗裡格後來還見過一次,最後收到的則是弗裡格因患性病而自殺的消息,這段同性情感一直在路易斯心頭揮之不去。在異性方面,他真心傾慕的是藥劑師的女兒西蒙娜,但西蒙娜投入他人的懷抱。再就是外婆家的鄰居貝卡,他對貝卡沒有明顯的向往,但在長期的交往中,他與貝卡有了真正的性體驗。而最令路易斯尴尬加哀愁的,是被自己的姑姑諾拉和醫生的遺孀勾引的不倫之性,以緻路易斯自己感歎:“首先是諾拉姑媽,現在是這個醫生老婆,都是主動對他下手的!他看上去這麼容易讓人征服嗎?”喜歡的得不到,常被女人戲弄,路易斯的青春能不哀愁嗎?

“早熟早堕落”,是《比利時的哀愁》接近結尾時,主人公路易斯對自己青春的總結。其實,從十一歲到十八九歲,路易斯這段以二戰動蕩的歐洲為背景的别樣青春,既說不上早熟,也說不上堕落。那些青春叛逆的胡思亂想和胡作非為,充其量是個準“小混混”的非典型經曆,他的所謂“早熟”和“堕落”大部分是社會環境和周圍的成人影響所緻。為了化解複雜世界帶來的心理壓力,路易斯在自己心裡創造一個天使“米澤爾”的概念,既像天使,又像蚊子,随時萦繞在身邊,參與、注視着他無法了解的那些人和事。

比較而言,《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青春期的騷動、迷惘、惆怅是人類共通,沒有太多的社會背景左右,屬于自然成長的階段性特征。路易斯的哀愁則不同,除了人類成長的階段性特征,戰亂的歐洲、混亂的家族,給他的青春塗上了過多的色彩,他的哀愁是特定時代特定國家特定家族的一個特定男孩的思想反映,是獨特而不可複制的。這讓我想起王文興的《家變》,也是一部成長小說,它的背景是國民黨逃到台灣後,一個公務員家庭的生活,主人公範晔對父母依賴、反感、叛逆、反思的過程,除了時代的特點,還滲透着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基因,也是一種獨特的青春哀愁。

把“哀愁”一詞的内涵擴大,用來代表人類青春期共通的好奇、迷惘、孤獨、探索、逆反,我感覺是比較貼切的。而在共同的“哀愁”大幕之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個體的哀愁又各有不同,比如二戰時比利時小鎮上的路易斯,又比如1950年代生活在台灣的範晔,還有《追風筝的人》中颠沛于阿富汗的阿米爾和哈桑。

“哀愁”,稱得上男孩青春期重要的主題詞。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雨果 ·克勞斯(右)在父親的舊宅前故地重遊

四、對“哀愁”的描寫怎樣才能更有力量?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J.M.庫切認為,《比利時的哀愁》是二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在我看來,庫切稱許這部小說,是因為從中找到了思想的共通之處。

庫切作品《耶稣的學生時代》中, 主人公大衛也是個孩子,有着無窮無盡的人世追問,透過大衛的眼睛,作者講述着西蒙道德限制下的高處不勝寒、美麗的安娜與醜陋的德米特裡隐秘扭曲的私情、男女之間觸手可及的疏離與冷漠,展示着人性的複雜與掙紮、渴望與絕望。這種冷靜的寫法,在《比利時的哀愁》亦可感覺到,隻不過,雨果 ·克勞斯的筆沒有庫切那麼冷酷,庫切的筆是手術刀,克勞斯的筆是顯微鏡,兩位作家通過不同方式,深挖着人性的美好、醜惡、迷惘、掙紮、複雜、沖動。

青春的“哀愁”如何表現才更有力量呢?在我看來,直面美好和醜陋,冷靜客觀地描寫出共通的、個性化的青春情緒,不誇張、不變形、不隐諱,就是最好的辦法。歌德的即興之作《少年維特的煩惱》,薄薄的小書打動了衆多讀者,緣于對自己真實感情的剖析和再現。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那般溫情的主題,也需要一個肮髒的校長來襯托,方顯得更加珍貴。《比利時的哀愁》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克勞斯的童年,但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經曆和思想為模闆,融合了其他人的元素,再加上成年後的思考和積澱,以客觀冷靜的筆觸還原了一段 “早熟早堕落”的哀愁青春。克勞斯采取了客觀記述眼中所見,以意識流展現腦中所想的方式,不急不徐地慢慢道來,有時就像奶奶和外婆的唠叨一樣,雖然瑣碎,但微言大義,把生活的真相滲透在瑣碎的叙述之中,把少年的哀愁、家人的哀愁、國家的哀愁,也都織進了尋常生活中,時時跳出來影響你、刺痛你。

克勞斯在《比利時的哀愁》中少有的殘酷描寫,是司機霍爾斯特殺死妻子勞拉的現場還原,充滿了血腥和暴力 這是整體平緩的樂曲中一個激烈的音符。 勞拉是個優雅、神秘、具有吸引力的女人,貌似很有背景,據說是經營色情業的老鸨,結果嫁給了一位司機,最後被其殺害。作者似乎刻意安排了這個驚鴻一瞥式的人物,讓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女落得悲慘的結局,展現出生活的不可預知性和命運的殘酷。這和庫切《耶稣的學生時代》中安娜與德米特裡的橋段,頗有相似之處。

在書的結構形式方面,克勞斯将書分為《哀愁》和《比利時》兩部,《哀愁》部分主要寫戰前家庭生活,分若幹章節,每章都有小标題,結構清晰簡明。第二部分《比利時》則不再分章節,一瀉汪洋地叙述下來,大概意在反映戰時比利時無序的社會狀态。結構也是内容的一部分,這樣的形式讓“比利時的哀愁”呈現戰争前後有所不同的意向。結構比較特殊的還有波拉尼奧的《智利之夜》,全書譯成中文10萬字,僅分成兩段,第一段把10萬字全占了,不停頓,不休息,話唠 一般說個沒完,第二段則隻有一句話:“随後這場可惡的頭腦風暴就爆發了。”小說就此戛然而止,這種刻意的小說結構經營,也是與《智利之夜》文字配套的内容之一。對于寫作高手來說,内容和形式從不偏廢,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相依相傍。

路易斯的青春,面對的是戰争、混亂的社會,是艱難謀生、關系混亂的家庭,是成長必經之痛的哀愁。克勞斯借路易斯之口,毫無隐諱地說出青春期男孩面對的痛苦、迷惘、疑惑,讀者自能從主人公身上,從字裡行間,找到與自身經曆相契合的地方,為那些經曆過卻羞于啟齒,感受過卻難以表達的情節所打動,感到一種代言人說出心裡話的暢快感。

當深藏在心裡的“哀愁”,有人替你說出來的時候,好啦,你不必再痛苦地自己反刍,如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唱得一般,讓“哀愁”跑到陽光下曬一曬,補補鈣。從此,哀愁會變得雲淡風輕,甚至化成拈花一笑。

讀完《比利時的哀愁》,如産生一種釋然的感覺,恭喜,你更新啦!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譯林出版社2020年6月版《比利時的哀愁》

“早熟早堕落”的青春哀愁——《比利時的哀愁》閱讀劄記

台灣皇冠出版社1997年6月版《比利時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