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層人民究竟是哪些人?是收入極低的打工仔、日夜颠倒的洗腳妹,又或者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呢?
或許對,或許不對,但我終究知道,正道難行,歪門邪道更是風險頗大,不僅僅是自身教育的缺失,還會深深的影響到自己的子女,不管你如何狡辯,或者你說你經常看到底層人士是多麼的善良,但他們面對的苦難生活,留下來的是大多是自卑,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苦盡甘來和心存希望。
特别是電影中的這群瘾君子,對這些人寄予希望,更加的愚蠢和荒謬。
我每天上學,都會途經一位露宿者在橋底的家。
她大約50歲,滿頭白發,發尾是很生硬的一刀切,有個分不清顔色的渾濁的發箍。
她大約每天早晨都會離開,中午回來,下午再離開,晚上就在那裡了。我不清楚她的行蹤,但每次見到她「回家」,手裡也總是有一點東西,或者是木闆,或者是鐵桶。
她很瘦,營養不良的瘦。但意外的,骨架很大,套上她那明顯是撿回來的條紋襯衫,搭配短褲,彩色的球鞋,竟意外地有時尚的意味。
那麼,這部電影是怎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疏離的情感,克制的鏡頭</h1>
因為《麥路人》的前車之鑒,我很害怕這部電影會出現過于情緒化的表達——導演會把鏡頭怼在演員的雙眼,配上極誇張的音樂,生怕你感受不到他們十分凄慘——這種表達也許會感動許多沒太多電影底子的路人觀衆,但對于看多了的,是一場用力過猛的折磨。
所幸,本片的情緒十分淡薄,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好幾處,劇情發展到人物要表達情緒了,鏡頭也怼到臉上了,導演都迅速切鏡,台詞說完就拉開鏡頭,不給予同情的空間。
我認為這種做法是正确的,因為主角一行人,到底是瘾君子、前罪犯、甚至殺人犯。電影沒有空間,也沒有預算了展現他們的過去。是以為了主題的正确和社會風氣的考慮,導演盡可能地用遠景、空鏡頭和快速的剪輯切斷觀衆可能的共情。你别忘了,主角是露宿者,是你平時上班都不想看到的爛人人渣,他再可憐也是自找的。電影用極為克制的表達去反複提醒觀衆,别代入,要用客觀的視角去審視。
尤其是考慮到結尾的揭秘——你如果真代入了主角,那結尾會毫不留情地甩你兩巴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2.表面幫忙的社會</h1>
蔡思韻在本片飾演的何姑娘是一位重要角色,她代表着香港社會中一個較為雞肋的群體,「社工」——當然這是我個人觀點,因為生活健全的人根本不需要社工的所謂「幫助」,而生活缺乏的人也無法從社工得到真正的結構性改變——在我的經驗中,社工就像一群人形安慰劑,告訴你「社會上有人關心你」,卻無法帶給你真正的改善。該住路邊的繼續住路邊、該被歧視的繼續被歧視、該堕落的繼續堕落。搞笑的是,許多生活無所依靠的人竟然在教會中尋得平安,而非專門做這事的社工。
究其原因是,社工僅僅是「中介」,是作為社會現有福利與窮人之間的橋梁。政府派錢了,社工就幫窮人申請;政府出教育資助了,社工就在窮人之間宣傳。如果你希望,也可以跟社工聊聊天,但别想着聊出感情就是。僅此而已。
是的,何姑娘在本片的表現十分聖母。她親自走入一群瘾君子中,親自帶領他們打官司向政府索取掃街清場的賠償,甚至親自為老人聯系遠在挪威的兒子相認。坦白說,她挺高尚的。
但我總是忘不了,她做的那些事,其實并沒有阻止露宿者堕落。
她帶領主角索取賠償,但追了半年也就每人2000港币——還是削減過的,開頭是3000,後來是2000,還不道歉。
她親自走入瘾君子,跟他們談心交流,但談了半天他們還是繼續磕丸子,還把剛出獄洗心革面的朋友拉下水繼續磕。
就我自己而言,她這個形象就讓我及其的厭倦。一邊高尚地幫露宿者打官司,一邊看着露宿者在自己面前磕丸子。
那麼清純,那麼美麗,或者說善良,其實呢,狗屁不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3.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h1>
很多的影評都都聚焦在「底層人民的悲慘」上,但就我觀感而言,沒什麼可悲的。導演也很真實地完全不回避這些「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盡管影片沒有渲染他們為什麼會成為露宿者,但至少他們人性的缺陷,全都暴露無遺。
朱栢康演的大勝,做過木工,會打齋,自稱「打齋界的mj」。但他磕丸子,毒瘾賊大,毫無悔改之意——甚至在自己朋友出獄,即将重新做人之際,拉他複吸,一起堕落。
這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詞:「你知道為什麼每個人出來,我們都要請他「吃一餐」嗎?因為要拉他下水,不讓他重新做人。」
就這句,讓我覺得這群人死了也挺好。
謝君豪演的老爺算是比較幹淨的。打過仗,越南移民,一口喜感的粵語。他在何姑娘的幫助下跟兒子相認了,隔着螢幕談天,談得眼淚直流。但他不敢面對兒子,深知自己有多失敗,于是他跳河了。
可是你殺了人,因為殺人不能和兒子一起去挪威,是以我覺得他死了也挺好。
木仔的存在,我覺得更多是文本上有個對應,屬于創作時「我們要把主題表達得更清晰,是以創造這個人物」的作用。他在電影中段便草草退場,我相信也是這個原因。
還有吳鎮宇的輝哥。
不想說太多,因為這個人物真的精彩——什麼都沾,什麼都可憐。一舉一動都可憐、每走一步路都可憐,可憐得我不停想起無間道、槍火中意氣風發的他。
但結尾的反轉真的是,讓人覺得,死的真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一句話總結</h1>
劇本本身确實很好,演員演技也都很好,是硬條件極為靠譜的一部優質影片。
但電影最寶貴的,還是客觀、真實地呈現出: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