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由于新冠疫情,今年春節沒有回娘家福建延平。

越是回不去,就越想念家鄉的食物。

作為南方人,我是個極愛米粉的。

提起米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雲南米線、廣西米粉吧?

也難怪,雲南的米線做法繁多,什麼過橋米線、豆花米線、小鍋米線、涼拌酸辣米線……每一種都風味獨特,令人垂涎難忘。

廣西的桂林米粉因物美價廉一直是深受城市打工族歡迎的快餐,其中重口味的柳州螺蛳粉近年來更是成為火遍大江南北的“網紅美食KOL”。

相比之下,福建的米粉,和閩菜一樣,隻在自家低調的嗦粉,不為外人所知。

福建的粉有米線和細粉兩種,其中細如發絲的莆田“興化粉”算是獨樹一幟的粉圈異類。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興化粉并不是蕃薯粉、洋芋粉、綠豆粉之類的細粉,而是用上等黃尖米做的,有着天然的稻米香。

就跟面線糊一樣,我也不知道福建人是不是對“細”有什麼奇怪的執念,米粉做成米線還不夠,還要做成像絲那麼細。

福建興化粉據說做工極其繁瑣,能做到直徑1毫米而不易斷。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最常見的吃法是炒米粉,是莆田一帶中秋節必備“做秋”菜肴,雅稱“炒銀絲”,最樸素的版本就是加入雞蛋和蔬菜用蝦油翻炒,奢華一點的還會加入各種小海鮮,但是我覺得興化粉要炒的好真是需要一點功夫的,因為炒過了容易糊(反正我是一次也沒炒成功過)。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在莆田,還有一種特色早點——豆漿炒,即用熱豆漿将米粉燙軟,加調料翻炒(或上蒸籠蒸熟)後撒上花生米和榨菜,然後搭配豆漿一起吃。我還沒吃過,看着挺誘人的。

由于炒興化粉不需要事先用水浸泡粉絲(隻需用熱水燙一下再炒),是以炒出來口感有點偏幹,是以,我個人更喜歡吃第二種做法,那就是“撈化”。

所謂撈化,其實就是湯粉。因為極細的興化粉絲在熱湯裡一撈就熟了,是以福州人習慣稱為“撈化”。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福州撈化的精華主要是鮮美的湯頭和配料。胡椒豬血湯是一大特色,一般以豬血、豬肚、小腸、豬肺、豬肝等作為配料,再配一碟蝦油做蘸水,湯底濃厚,各種配料層次豐富,細粉絲完美吸收了湯料的鮮香,口感滑爽,吃完整個胃都是暖暖的。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毫不誇張的說,吃過福州豬血撈化,你就再也不想吃南京鴨血粉絲湯了(鴨血粉絲湯一般用的是綠豆粉,口感和米粉完全不同)。

當然,如果你接受不了豬血化(不得不說,大部分街邊小店的擺盤實在是不注重賣相),還可以吃加入中藥材熬煮的牛雜撈化和海鮮撈化,在福州很多店家,配料和蘸醬就跟麻辣燙一樣可以自由選擇搭配,滿足食客的多種口味。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家裡有小寶寶的,可以買一些興化粉煮在雞湯、排骨湯裡,煮的軟爛一些,味道鮮美又有營養,一點都不用擔心寶寶會不好消化。

細粉雖然很有特色,但我個人還是對米線情有獨鐘。

那麼就介紹福建另外一種有名的粉幹——閩清“茶口粉幹”。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閩清茶口粉曆史悠久,是中等粗細的米線,口感上比雲南米線、江西米線更硬一點點。最經典的吃法就在于搭配閩清糟菜。

糟菜屬于腌菜類,外表有點像是上海人燒菜常用的“雪菜”,但其實風味很不一樣。因為糟菜是芥菜加入糯米酒糟和鹽,放入酒缸中發酵腌制而成的,不僅有鹹味,更有一種特殊的鮮香。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即使什麼肉都不放,單放糟菜與米粉同炒,就是一碗風味無窮的糟菜粉。

即便是一碗平淡的清水湯粉,拌入幾勺糟菜,立即提鮮開胃,欲罷不能!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閩清糟菜就是這麼一種神奇的佐餐配料,可以說是茶口粉的靈魂。

這幾天我在網上買了粉幹,卻忘了買糟菜,難怪做出來,總是差點内味。

如今風靡大江南北的“網紅粉頭”一般都少不了辣味,如果你非要無辣不歡的話,那麼我可以推薦來自武夷山地區的“紫溪粉”。

其實我自己作為閩北人,從小到大卻是吃閩清粉幹為主,真正接觸到紫溪粉還是成年之後。

也是後來才知道,由于武夷山最靠近江西,其實是福建隐藏的吃辣地圖。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紫溪粉比茶口粉更粗一點,外觀比較接近桂林米粉,但口感更勁道,一般是用牛肉香菇或豬肉小腸做配料,加剁椒或自制的辣椒醬,或煮湯或幹拌,辣味比較溫潤。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不過,紫溪粉吃虧就吃虧在風味特色并不是很明顯,配料也很通俗,不像貴州米線那麼酸辣,也不像江西米粉那麼幹辣,更沒有柳州粉的酸臭爽辣,是以流行範圍很有限,隻有在武夷山一帶可以吃到(要想提升逼格,建議加一顆大紅袍煮的茶葉蛋做配菜)。

“極細”是福建粉的形态之特色,“極鮮”是福建粉的風味之基調,盡管在百花齊放的粉圈中屬于奇葩小透明,對我們定居外地的福建人來說,卻是難忘的家鄉味道。

福建的粉是嗦粉圈中一朵低調的奇葩

愛嗦粉的朋友,如果來福建的話,千萬别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