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治通鑒》系列(5)敗家子們毀掉魏國

不讀此書難成人!補腦強心益智,堪比800核桃!

——今天我們說一說敗家娃娃們如何毀掉魏國。

《資治通鑒》系列(5)敗家子們毀掉魏國

職場鬥争必讀

我一直說,人類曆史可以用三句話概括:

眼見他起高樓

眼見他宴賓客

眼見他樓塌了

魏國的霸權也是如此,起來時千辛萬苦,敗落時也就三兩個回合(轉折)。《資治通鑒》中這一時間段(幾十年)的描述非常快,顯然光大爺是踩着油門的,但其間包括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等重大事件,并且還點到了魏國衰落的根由。

魏國敗落的第一張骨牌,我以為是魏武侯上位後人才的流失!魏國從人才輸入國,變成輸出國,你看這倒黴孩子(武侯)!

一、魏武侯魏擊二三事

1、魏擊在曆史書裡第一次登場

這個時候的魏擊還是太子(世子),受他爹文侯的影響,也懂得尊重老師禮讓大儒。

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谒。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靈魂拷問)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這一段說魏擊出門,遇見他爹老魏的老師(帝師)田子方,小魏立刻下車行禮,田老師居然不還禮,小魏十分非常極其得很憤怒,于是發出了靈魂拷問:窮人能驕傲呢還是富人能驕傲?

田老師面對這憤怒的小鳥,言簡意赅、正面回複了誰能牛X誰不能牛X,窮人不受待見可以立馬走人換個地兒,富人能說走就走嗎?這個分析放到今天也頗有見地,富二代們雖有萬貫家财,但也需籠絡人才否則一事無成。

小魏被噎得啞口無言,隻得“謝之”,謝這個字,在古語中有謝罪、道歉的意思。

2、魏武侯與吳起的一段對話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對曰:“在德不在險。(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精髓)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 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纣 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這段對話很經典,曆史書裡有各種記載。

魏武侯說我大魏國表裡山河雄關漫道,十分牛X啊!

吳起兜頭一盆涼水:在徳不在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就是說雄關險隘在人民心裡,得民心者才能守得住江山!這是荀子的思想,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能高度精煉出這樣的哲學理論,非常厲害!

多說一句,用這個眼光看今天的美國,是不是全對上——分人民為多類(種族沖突)、到處建基地(以險守國)、航母到處轉(以兵脅人)。按荀子說法,這樣得把自己折騰死,沒哪個國家經得住這樣的長期消耗!

3、魏武侯用人

光大爺不發一句評論,默默羅列了魏文侯、魏武侯父子用人的差別。

1)、魏文侯擇相

在魏成與翟簧兩人間二選一,問于李克(悝)。李克沒有明說,講了一段标準,讓老魏自己悟,于是魏文侯曰:我知道了!同時,李克也知道老魏選了魏成。

當翟簧反問:“我哪點不如魏成”時,李克一一羅列了二人功勞,翟簧自己也覺得矮了魏成一頭,心悅誠服。

2)、魏武侯擇相

最終以田文(不是孟嘗君)為相,吳起憤怒:為何不是我?憑啥不是我?怎能不是我?

于是二人論功,田文哪都不如吳起,但田文出身貴族,吳起平民且身上還有污點。

吳起能力強功勞大野心也大,留在魏國總是貴族們的麻煩,于是貴族領袖公叔座設計,讓魏武侯對吳起産生懷疑,吳起呆不住,去了楚國。

4、三晉同盟瓦解

魏文侯時代的基本國策是團結三晉一緻對外,打楚國揍秦國襲齊國;對韓趙又差別對待,拉南韓經營中原且堵截趙國不許趙國南下染指中原,用北邊的中山國牽制趙國讓趙國不敢輕易南下。這一政策十分英明,三晉雖有沖突,但總體鬥而不破,合作大于争端。

但魏武侯上來後就不是這個思路了,首先利用趙國内亂,企圖介入趙國内部廢立,這就犯忌諱了。

趙國:這人幹事?叔能忍嬸能忍嗎?

三晉關系破裂始于此。一旦走到這一步,三晉沖突就不可避免被周邊大國利用,埋釘子、下絆子、借力打力。最要命的是,趙國徹底不信任魏國,鐵了心與魏國交惡(南下中原),這就導緻魏國頭頂(北邊)始終懸着一把刀。

後來朱元璋對魏武侯評價相當不高:“昔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朝而有憂色。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夫一喜一憂,得失判焉,可見武侯不如楚莊也!”

《資治通鑒》系列(5)敗家子們毀掉魏國

二、魏襄王魏嬰二三事

魏國衰落這事,如果說魏武侯邁了第一步,那麼這個魏嬰就走完了剩餘的九十九步。

魏嬰是以能走得這麼遠,因為他長壽,在位49年!《大秦帝國》黑色裂變那一部裡的魏嬰還是很有趣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1、魏國差點嗝屁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颀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 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嬰,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 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嬰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魏武侯下線的時候,誰來接班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内部出現混亂,當時争立的是魏嬰與公中緩二人。韓趙出兵趁火打劫,二國聯兵大破魏軍,臨門一腳之刻居然出現分歧。

韓趙的小算盤:

趙國,要殺魏嬰立公中緩(立個傀儡,魏國就變成趙國力量的延伸)

南韓,誓死不從,原本三晉中南韓就最弱,魏國再倒向趙國,南韓不得死翹翹!于是南韓要兩分之,将魏國一分為二,用親韓的魏國對抗親趙的魏國。

兩國争論不下,都不肯讓步。南韓于是深夜撤兵——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那也不能選最壞的結果!

趙國一看,煮熟的鴨子飛了,也隻得罵罵咧咧撤了!

魏國就這麼躲過一劫,是不是很戲劇化。魏文侯在天有靈,恨不得活過來扇兒子兩百個大嘴巴!

搞成這樣光大爺都忍住沒說話,隻是從故紙堆裡調出遷兒大爺的話:

太史公曰:魏惠王是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适子,其國可破也。”

後來的曆史反複證明這段話,大哥挂掉前沒有標明接班人,國家必定陷入内亂!

2、衛鞅離魏

衛鞅去了秦國,後人看這段,這是劃時代、改變曆史的大事,但在當時,屁事不算!

魏相公叔座(設計驅逐吳起的那人)不行了,魏惠王探病,順便問誰能接你的班呢。公叔座推薦他的學生衛鞅,還叮囑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殺,不能放他走。

結果魏惠王沒用也沒殺,衛鞅去了秦國,變成商鞅!

魏惠王: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是帶着任務上線的,我的任務就是用魏國拖住列國,掩護秦國崛起,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魏文侯:我一巴掌呼死你!

3、魏惠王與齊威王論寶

這一段是我很小的時候讀到過的,印象深刻。

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 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 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是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 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 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 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将照千 裡,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魏惠王:我有很多寶貝,挑幾個說給你聽,産自昆侖的夜明珠,夜晚出車,每車挂倆,通明,不用打火把。還有東海珊瑚樹,十個壯漢手拉手圍不過來……你有啥寶,老田你說說看。

齊威王:你說的這類寶貝我是沒有的,但我有另一種寶貝。我得到一個人才,把他放在南邊的邊境,很快,狂妄自大的楚國派來使者,要與齊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要世世代代做夥伴做兄弟;我又得到一個人才,把他放北邊,很快,燕國趙國再也不敢侵邊,我的邊民安居樂業;我又得到一個人才,讓他治理臨淄,很快,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最後,齊威王總結曰:這些人才将光照千秋澤被後世,豈止照亮幾輛車!

我要是魏惠王,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

4、軍事失敗

一個強權的沒落必定伴随軍事上的失敗,魏國處在四戰之地,又八方用兵,不衰落是不可能的。魏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可以歸納為兩敗:桂陵之敗、馬陵之敗。這兩敗的受害人,叫做龐涓,策劃人叫做孫膑,這兩戰的情況我會在後面的文章(鬼谷子的學生)裡講,這裡就不多說了,簡單提煉點經驗教訓供大家參考:愛國愛家愛師弟(妹),防火防盜防師兄!

馬陵戰敗,龐涓自殺,魏國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沒有軍隊支撐的魏國,國運就此大轉折,滑落為二流保命角色。軍事失敗的背後,是魏國桶治階層政痔外交及經濟的失敗,如三晉内鬥嚴重内耗,放任秦國崛起,今天打楚國明天擊齊,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統一規劃等等。

經濟上的失敗,史書上沒有明确寫出,但荀子的文章裡有所透露: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赢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就是說魏武卒的挑選标準極高,戰鬥力極強,這也是戰國初期魏國赫赫然為群雄領袖的原因。但魏武卒強大的背後,是國家要給予士兵極大經濟利益(免徭役免田租),這就導緻要打戰,就要增兵,增兵就得給經濟利益,國家的資源(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最終拖垮财政,是以這是危國之兵!

《資治通鑒》系列(5)敗家子們毀掉魏國

說到這,想起來魏文侯與李克(悝)有段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魏文侯問于李克曰:“吳之是以亡者何也?”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李克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是以亡也。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張牙舞爪的吳國(夫差)打得楚國沒脾氣,一度北上與晉國争霸,但為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流星劃過天際?

因為屢戰屢勝,過度消耗了國力!屢戰則民疲,屢勝則主驕,驕橫之主率領指揮疲憊之民,豈能不敗。

打仗是傷國力的,打勝了更要小心,更要懂得克制!——對比今天的美國,十多年來打伊拉克阿富汗,搞亂埃及利比亞叙利亞烏克蘭,還對伊朗虎視眈眈,同時隔三差五來南海、台灣海峽秀肌肉……過度用兵非國之福。

本篇講了魏武侯、魏惠王父子敗家的過程,魏國掀開戰國改革的序幕,雖然沒能等到最後的豐收,但魏國的盛衰啟迪了後來國家,加速了曆史程序,影響了未來走向。

《資治通鑒》系列(5)敗家子們毀掉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