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日照3月19日訊 1942年8月至12月,為了粉碎日軍的“蠶食”、封鎖和頑軍的進攻,八路軍駐濱海的主力部隊在甲子山區先後組織發動了3次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反擊戰,稱為甲子山反頑戰役,為山東革命史書寫了光輝燦爛、濃墨重彩的一筆。日照黨史教育基地系列報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甲子山戰役紀念館。
“孫煥彩跟陶景奎叫俺們捉住了,工兵營長押着,俺團長是陳光啊,俺是老四團的。”這是甲子山戰役紀念館中,收藏的一段老兵許世吉的采訪。現年105歲的許世吉曾經是八路軍115師“老四團”的一名戰士。1942年,他參加了日照曆史上也是115師曆史上的一場大型戰役,甲子山戰役。追憶起那段歲月,他聲音铿锵,兵魂依舊。
岚山區黃墩鎮文化旅遊服務中心主任馬季告訴記者,許老作為甲子山戰役的親曆者,這段采訪帶前來參觀的黨員、青少年們重溫那段紅色歲月。
抗日戰争時期,方圓幾十裡的甲子山區是濱海地區腹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抗日戰争進入最困難的時期,日軍加大了對抗日根據地的“蠶食”、“掃蕩”,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制造反動摩擦。當時,甲子山區被國民黨57軍111師占據。111師師長、中共特别黨員常恩多因不滿蔣介石的反共投降政策,毅然宣布起義,把111師官兵帶到了濱海抗日根據地,帶到了黨和人民的懷抱,這就是著名的“八三”義舉。這時,111師部隊中的反動派孫煥彩等重組111師,并收羅殘部、勾結土頑,于8月中旬侵占了甲子山區,瘋狂地反共反人民,對濱海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為解放甲子山區的人民,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1942年8月14日,八路軍115師發起了甲子山反擊叛逆頑軍的第一次戰役,至12月,我軍先後舉行了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甲子山戰役紀念館全館圍繞這次戰役,以照片、影像和實物詳細展示了三戰甲子的時代背景、戰事導火,以及入侵甲子山、首戰告捷、轉移待機、痛殲頑敵的曆史。
“當時的武器是非常簡陋的,主要以土槍為主,上面的土槍當時是從浮棚山戰場出土的,浮棚山戰場是第二次反頑戰役的主戰場,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戰争有多麼艱苦。”馬季介紹說。
這處雕像,還原了1942年12月16日,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在駐地莒南坪上召開的第三次甲子山戰役作戰會議,政委羅榮桓、分局書記朱瑞、代師長陳光、參謀長陳士榘出席會議。隔天,我軍一萬多兵力在羅榮桓、陳光的率領下,四路縱隊向甲子山頑軍發起了攻擊。環幕投影,再現甲子山我軍持續14日的浴血反頑、激烈戰鬥。在八路軍的強大攻勢下,孫煥彩支援不住,率殘部倉皇逃跑,甲子山區終于為八路軍勝利收複。
“赤着腳打的,鞋子都碎了,也不知道是雨是雪……”抗戰老兵許世吉回憶說。
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在山東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濱海地區和日照的革命鬥争翻開了全新的篇章。開館不到一年,已經5萬多名參觀者來到甲子山戰役紀念館,來感受那段烽火歲月,尋覓這片土地上深深烙印的紅色基因。
“永遠不能忘了過去,永遠記住這些革命先烈,傳承老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黃墩鎮南陳家溝村黨員孫為香說。
馬季表示,要讓每個參觀者,在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熱血譜寫的光輝曆程中,感受紅色精神,傳承紅色精神,接受紅色熏陶。(日照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記者:魯曉薇 賈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