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書錄:弘揚徐淮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徐州大都市文化圈

作者:彭城徐州

“千古龍飛地,令人感廢興”。(《宿沛縣泗亭驿》)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是從徐州的沛縣走出來的,徐州又是漢代分封國楚國的治所,西漢時在徐州共封了12代楚王;東漢重設分封國楚國,至第二代改封彭城國。還有項羽的籍貫為下相,在今宿遷市西南,他曾建立西楚國,号稱西楚霸王。可見,漢代徐州一帶是漢文化(楚漢文化)的發祥地、繁榮地,因而至今有人将徐淮文化稱為“楚漢文化”或“漢文化”。

從地域角度來看,徐州、淮安、宿遷等地區的傳統文化既有一定的地域性,又有全國性(特别是兩漢)意義,也是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的寶貴資源。

徐淮地區曆史悠久,以新石器時代的青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距今約5萬年前下草灣新人文化為源頭,本土的東夷文化以大彭氏族方國文化、徐夷方國文化為子系統。春秋以來,楚文化逐漸東移,成為江淮乃至淮北地區文化的主流。從楚漢相争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漢文化傳統形成雛形,後來,進一步與徐淮本土文化整合,并吸收周邊文化如齊魯文化等,漢文化的傳統逐漸定型并不斷發展,成為江蘇乃至中華文化中一個頗有特色的區域文化。

1 徐淮文化(漢文化)的特色

徐州地區流行着一句諺語“南蠻北侉,徐州煉渣”,一般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而南方人稱北方人為“侉子”,“煉渣”是不南不北的意思。

徐州地處淮北,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為界,因而徐州方言多受中原和齊魯方言的沖擊,這就使得徐州方言既展現着北方人的粗犷和直白,也具有南方人的細膩和含蓄。徐淮文化(漢文化)有語言文化的特征,也有心态文化及行為文化方面的特征。

陳書錄:弘揚徐淮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徐州大都市文化圈

■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

徐淮地區處在淮、泗、沂、沭諸河流域的下遊,素有“洪水走廊”之稱。金代黃河奪泗入淮以後,數百年間水患不斷,千百年來在與洪水作鬥争的過程中,培育了徐淮地區人民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

徐州的蘇堤、黃樓,淮安的鎮淮樓等,都是徐淮人民抗洪鬥争曆史的見證。北宋熙甯十年(1077),蘇轼由密州調任徐州知府。不久,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決口,洪水沖到徐州城下,蘇轼率領五千多名民工加強舊堤。徐州軍民萬衆一心,奮戰洪水,使黃河回歸故道,終于避免了一場洪水灌城的慘禍,又在徐州城東門阻擋洪水的要沖之處建造兩層高樓,取名“黃樓”。蘇轼有《九日黃樓作》詩,清代查慎行注雲:“太守蘇公守彭城之明年,既治河決之變,民以更生,又因修繕其城,作黃樓于東門之上,以為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黃,故取名焉。”

■重義質樸的性格特征

《史記·貨殖列傳》說徐地人“矜己諾”,《隋書·地理志》說彭城(徐州)一帶的人“挾任節氣,好尚賓遊”,正是重義質樸之風的表現。

《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财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由此而流傳着“管鮑分金”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管仲、鮑叔牙在徐淮地區的盱眙一帶經商,有一天兩人在路上共同發現了一根金條,就坐下來等候失主,直到天黑仍無人前來認領。鮑叔牙便将金條截成一長一短兩塊,将長的一塊給管仲,說:“汝家窮,當多得。吾富足,當得少之。”管仲歎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最後,他倆一個都沒有要那金條,而是主動将金條分送給附近村莊的老百姓。當地百姓為了紀念管仲、鮑叔牙的情誼,建立了“管鮑分金亭”,這是徐淮人有情有義、重義質樸性格的一個縮影。

■善用智謀的策士風範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是其典範。

韓信(?—前196年),秦末漢初淮陰(今淮安市清浦區)人,經蕭何極力推薦,被劉邦拜為大将。從此,他用智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北伐魏趙,背水布陣,連戰連捷;降燕擊齊,水淹龍且,拒楚扶漢;垓下滅項,成就大業,成為名符其實的一代“兵仙”。

蕭何(?—前193年),沛縣(今屬江蘇)人。在楚漢相争中,他力勸劉邦稱王關中,養精蓄銳,廣羅人才,建立根據地。成為漢王劉邦的丞相後,知人善任,惟才是舉,“蕭何月下追韓信”成為千古美談。

張良(?—前186年),傳為城父人(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後因結交刺客阻擊秦始皇而遭搜捕,藏身于下邳(今屬江蘇省睢甯縣),他在楚漢相争中屢出奇謀,劉邦贊賞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健康長壽的養生理念

徐州,古稱彭城,傳說堯時封彭祖在此,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便是自此開始。

彭祖,姓籛名铿,颛顼玄孫 ,生于夏代,至于殷末時已767歲(一說八百歲),人們以他為長壽的象征。《楚辭·天問》王逸注中提到彭祖能做一手好菜,烹調的雞湯味道鮮美,堯品嘗後大為贊賞,便把彭城封給了他。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漸發展成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馔,被譽為“天下第一羹”。

晉代葛洪的《神仙傳》為彭祖立傳,說他“少好恬靜”“唯以養生治世為事”“善于補養導引之術”。彭祖通過攝養術、導引術、服氣術、烹調術、房中術等以達到修身養性、健康長壽目标。

這位彭城之祖,在徐淮地區頗有影響,唐代以後乃至今天尚有彭祖井、彭祖廟、彭祖像等文化遺存。唐代皇甫冉《彭祖井》詩雲:“上公旌節在徐方,舊井莓苔近寝堂。訪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鄉。”

傳說中彭祖所創的雉湯、雲母羹、羊方藏魚、糜魚雞等名羹名菜流傳至今。徐州人繼承彭祖“以食養生”的理念,比如在三伏天吃伏羊,舉辦“伏羊節”等民俗活動,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仙開藥方”的說法,健康長壽的養生理念在民俗活動中不斷推廣。

■兼收并蓄的開放姿态

徐淮以南屬于維揚文化區、甯鎮文化區和吳文化區,西南屬于荊楚文化區,北部屬于齊魯文化區,西部屬于中原文化區,周邊的多元文化有利于開放和融合。

宋代蘇轼在徐州知府任上,所作《九日黃樓作》中有雲“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劉邦《大風歌》中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句,顯然,“猛士雜龍虎”象征楚漢(徐淮)雄風。

楚舞,楚地之舞。吳歌,吳地民歌。由此可見楚漢文化、吳文化與徐淮文化的交融,也可見徐淮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姿态。

■氣魄雄偉的楚漢雄風

以上幾個方面是徐淮文化(漢文化)的特點,但徐淮文化(漢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氣魄雄偉的楚漢雄風。

陳書錄:弘揚徐淮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徐州大都市文化圈

項羽曾經以彭城(今徐州)為都城自立為西楚霸王。當時徐淮的相當一部分地方屬于西楚。“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史記·貨殖列傳》)項羽是“剽輕”型的英雄人物,其《垓下歌》中有雲:“力拔山兮氣蓋世。”此地還有那既有韬略又有英雄氣概的漢高祖劉邦。

顯然,徐淮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英雄主義為主流的“楚漢雄風”。比如,徐州漢畫像石凝重古樸,奔放粗豪,是“一部繡像的漢代史”(翦伯贊);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和漢兵馬俑,剽悍骁勇,氣魄雄大,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楚漢雄風,其中漢代的兵士,臉形寬厚,前額平闊,神情持重,表現出英武的性格。漢代的馬俑,眼睛似銅鈴一般,神采奕奕,雙耳聳豎,狀似削竹,鼻骨隆突挺直,筋骨暴強。渾圓的腹部,勁健的四肢,弧形的嘴唇,無不表現出戰馬骠悍骁勇的勃勃生氣,也是“楚漢雄風”的生動展現。

“千古興亡争戰地,莫将蕞爾視徐州”。(葉道源《彭城雜詠》)自古以來,發生在徐州的戰争,僅有記載的就多達200餘次,成為兵家必争之地。

在這兵家必争之地也出了不少英勇善戰的軍事人才,如南朝宋武帝劉裕,祖籍彭城(今徐州)。他在東晉末年出兵北伐,滅南燕、後燕、後秦,後來推翻東晉,成為南朝宋的開國皇帝,“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古山懷古》)。

還有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淮安府山陽人)在中英鴉片戰争中抗擊英軍,不畏強暴,以身殉國,氣壯山河;曾為台南提督的楊泗洪(宿遷人)抗擊日寇,死守台灣,為國捐軀,壯懷激烈。

徐淮地區的男兒尚武善戰,有的女子也是巾帼不讓須眉,如南宋名将韓世忠之妻梁紅玉,淮安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奉命率領八千士卒鎮守京口(今鎮江),堵截金兵統帥金兀術率領的十萬精兵。兩軍開戰那天,梁紅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船樓,冒流矢,親擂鼓,指揮作戰,将金兵圍困在黃天蕩整整48天。

尚武強悍的精神作為楚漢文化的一種特質,蘊含在徐淮地域文化中各個領域。比如這裡盛行國術,相傳彭祖首開國術文化先河,彭城是中華國術發祥地之一。民間戲曲如柳琴戲、淮海戲、泗州戲等都屬于“拉魂腔”系列,粗犷渾厚,聲勢壯大。梆子戲等傳統劇目中多有《戰洛陽》《戰洪州》《佘太君發兵》等尚武征戰的故事,伴随着高亢雄渾的唱腔傳遍徐淮大地。

又如飲食文化,在宿遷的飯店筵席上有“霸王湯”,在徐州的兩漢菜系中有“十面埋伏”。這裡還有愛飲烈性酒、喜食辣味食物之風。炒雞,要多加辣椒,名叫“辣子雞”;做湯,也要辣乎乎的,名叫“辣湯”,所謂“一碗羊肉湯,半碗辣椒油”。

當然,徐淮文化(漢文化)中也有另類的色調乃至負面的因素,徐淮人看重自己的承諾,好尚賓遊,熱情待客,好喝白酒,但性格急躁,剽悍好鬥。然而,老百姓的性格豪爽耿直,多快人快語,還是最為突出的方面。

2在特色文化創新中融古鑄今

我們既要保持漢文化的特色,又要優化與強化特色,在特色文化創新中建設楚漢雄風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有強大競争力和輻射力的徐州大都市文化圈,努力融入并推進長三角文化創新。

陳書錄:弘揚徐淮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徐州大都市文化圈

■多元交彙戰略

徐州處在蘇、魯、豫、皖接壤處,處于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多元文化交彙區,廣泛接受不同區域文化的滲透。因而,在推進徐州大都市文化圈的建設中,應該采用多元文化交彙的戰略,博采廣納,融合會通。當然,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仍然注重強化“漢文化”的特色。

同時,應該注意到:徐州大都市文化圈的文化輻射主要是“一點多線型”,即中心城市徐州以多條輻射線分别向連雲港、宿遷市、淮安市、鹽城市等多個“點”擴大影響。這與蘇錫常、南京都市文化圈同中有異。共同的是建設長三角大文化圈,不同的是蘇錫常大都市文化圈以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為中心,這個中心是“三點一線型”的,其間的影響是互相滲透,互相推動。

南京大都市文化圈以南京市為中心,其對該文化圈中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的影響,不僅是文化輻射,而且有政治與行政權力等強有力作用。因而,對于“一點多線”輻射線型的徐州大都市文化圈,應該相對突出“多元交彙”的戰略。這也比較符合徐州大都市文化圈中文化景點分布的狀況。

例如彭祖文化遺址、獅子山楚王陵和漢兵馬俑、雲龍山漢畫像石、劉邦故裡和歌風台等在徐州市境内;項羽故裡、洋河酒文化等在宿遷市境内;吳承恩故居、明祖陵等在淮安市境内;李汝珍故居、《西遊記》與花果山文化等在連雲港市境内,而且連雲港又是絲綢之路經濟文化帶的橋頭堡;陸公祠(明代嘉靖年間紀念宋末民族英雄陸秀夫所建)、宋曹故居建築文化等在鹽城市境内,而鹽城又處處散發着濃郁的海鹽文化。各市境内多種文化景點的交彙,将大大豐富徐州都市文化圈的内涵。

■協調發展戰略

徐淮地區正處在跨越發展、轉型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其文化建設也應該納入長三角文化發展區。徐州在借鑒前人經驗、加快文化建設方面也有後發優勢。

長三角文化創新發展,特别是江蘇文化強省的建設必須是甯鎮揚、蘇錫常地區與徐淮地區協調發展,三大都市文化圈應該大體同時起步,南北呼應,強弱聯手,扶弱變強,強者更強。

徐州都市文化圈的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區域文化資源和比較優勢,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改善文化環境與投資環境,并且以大運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等為紐帶,與南京大都市文化圈、蘇錫常大都市文化圈互相交流、互相協作,加快文化資源的聯合開發,使三大都市文化圈齊頭并進,協調發展,共同構成蘇派強勢文化。

■重點扶持戰略

文化圈的建設,既要靠内部潛力的開掘,又要靠外部力量的推動。後者之中,上級政府的引導與支援十分重要。省裡應該加大扶持徐州都市文化圈建設的力度,在政策與資金上傾斜,幫助徐淮地區在本世紀前期建成融楚漢文化與現代文明于一體的特色鮮明的徐州都市文化圈,在文化競争力上登上新台階。

我們必須以勇于開放的精神,既吸收西方文化對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有用的精華,又要弘揚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使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融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力争在本世紀前期順利實作漢文化、長三角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化,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建構長三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又一個高地,以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強有力的智力支援推進“兩個率先”的實踐,譜寫好“中國夢”的徐州大都市文化圈新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