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曆(1632—1718)的人生閱曆在“清六家”中可謂絕無僅有,他出身貧寒,雖詩畫兼長,學養深厚,卻秉持遺民之志,拒不出仕,僅以鬻畫務農自給。青年時代,他與居于吳門地區的文士、僧侶相唱和,過着閑雲野鶴般的平淡生活。
康熙九年(1670),吳曆随好友許之漸(1613—1701)遊曆北京。在年近50歲時,他向家人道别,遠渡重洋,前往澳門三巴堂學習神學。1682年,吳曆在杭州正式以修士的身份加入天主教耶稣會,從此服務教會數十年之久。
本文從上海博物館館藏吳曆作品出發,在繪畫領域,就吳曆的師承與傳人作簡要的探讨和研究。
吳 曆 的 師 承 與 摹 古
吳曆,字漁山,為永樂朝右副都禦史吳讷(1372—1457)的十一世孫,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鄒緝等七家《行楷書華亭沈氏先德記》卷(注1)後有吳讷宣德五年(1430)小楷所書《沈氏先德卷後序》(圖1)。此卷是沈度(1357—1434)為紀念祖父沈德輝(字煥卿,号竹庭翁)之名德而請鄒緝作《沈氏先德記》,其後唱和者有曾啓、梁灒、胡俨、李貫、趙友同、吳讷。吳讷治學勤勉,為官敬慎廉直,得沈度提攜。《明史》記:“洪熙元年,待讀學士沈度薦讷經明行修,授監察禦史。”(注2)從吳讷傳記可知,吳曆的勤奮好學和喜結雅士得傳吳讷家風。

1.鄒緝等七家,《行楷書華亭沈氏先德記》卷,局部,清,紙本墨筆,24×28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吳氏一門至吳曆父吳士傑一輩已近中落,吳曆尚在襁褓時,其父被充作糧長,在運糧途中客死河北。盡管遭遇如此變故,吳曆依舊在母親王孺人的照料下養成以自立。關于吳曆的師承,張雲章(1648—1726)在《墨井道人傳》中作了簡要全面的總結:“漁山結清自好,于世俗都不屑意。問學于陳孝廉确庵(陳瑚),問詩于錢宗伯牧齋(錢謙益),學畫于王太常煙客(王時敏),學琴于陳高士岷(陳岷),既皆得其指授矣。念無以給母氏之養,尤專意于畫。”(注3)
繪畫對吳曆而言,不隻是頤養性情的途徑,更是供養母親的重要經濟來源。吳曆家境貧寒,并無一流的書畫珍藏可供觀摹。導師王時敏和友人的書畫藏品,成為他向古人學習的重要源泉。
陳瑚(1613—1675)在為吳曆所作《從遊集序》中說:“吾婁王煙客奉常,以繪法冠江南,家藏宋元真迹。漁山學于奉常,奉常悉出視之。漁山随臨仿縮作小本,渲染皵皴,得其神髓。”(注4)吳曆在王時敏處摹寫的《吳漁山臨宋元畫縮本》冊,亦可稱為吳曆版的《小中現大》冊。這種将宋元大幅山水畫縮小臨摹,并以冊頁形式呈現的教學方式,始于吳曆的師祖董其昌。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小中現大》冊,由董其昌題引首。自近代吳湖帆始,許多學者認為,此冊為王時敏所作的可能性很大。無論這套冊頁的作者是誰,這種卓有成效的學習方法為王時敏所繼承。
王時敏在評價《吳漁山臨宋元畫縮本》冊時,強調了師古的重要性。他在給吳曆的題跋中說:“臨畫之難,甚于自畫。蓋自畫猶可從宕匠心,臨摹則必尺寸前規,不爽毫發,乃稱能事。即使形似宛然,筆墨豈能兼妙?而欲縮尋丈于尺幅之間,求其氣韻位置,略不失古人面目,抑又難矣。漁山索觀餘所藏諸畫,随臨仿縮作小本,間架草樹,用筆設色,一一亂真。且能于生紙上渲染煙雲,冉冉欲動,毫無痕迹可尋。是真刻刺神技,斵輪妙手,冥心默契,不可思議者也。”(注5)
“拙修堂”是王時敏的室名,在吳曆的畫跋與詩句中,多有他在拙修堂中觀曆代名迹的經曆。《墨井畫跋》第33則錄:“此予癸卯夏,在太原氏拙修堂,縮臨叔明《林泉清集》,不知何年落于惠于(沈三複,字惠于)之手。今出請題,如逢舊面,顧戀之情,不能己己。”(注6)癸卯為康熙二年(1663),吳曆時年32歲。從吳曆30歲時所繪《仿古山水圖》冊(圖2)看,此時他的筆墨受王時敏影響很大,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又如董北苑《溪山行旅圖》軸,《墨井畫跋》錄吳曆題:“半幅董元傳聞久矣。願見之懷,不啻饑渴。一日,過太原之拙修堂,幸得飽觀。”(注7)
2.吳曆,《仿古山水圖》冊,清,紙本設色,27.5×1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錢謙益(1582—1664)在《吳漁山臨宋元人縮本題跋》中述:“漁山古淡安雅,如古圖畫中人物,人将謂子久一派,近在虞山,餘深望之。此卷真迹,皆煙客奉常藏弆,又親傳華亭一燈,秘有指授,故漁山妙契若此。煙客跋尾,不欲示人以斵輪之妙,故隐而不書。予聊及之,以信吾熏習之說。癸卯(1663)仲冬十七日。”(注8)《王奉常書畫題跋》中收錄的《吳漁山臨宋元畫縮本》冊應當就是錢氏《牧齋有學集》中提到的《吳漁山臨宋元人縮本》冊。但從錢謙益所題年款看,吳曆向王時敏學畫當不晚于1663年。除王時敏外,吳曆還能從其他書畫藏家如唐宇昭(1602—1672)、陳帆、吳绮(1619—1694)、宋荦、宋琬(1614—1673)等處見到不少古畫珍秘。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和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沈周本《富春山居圖》卷都曾經吳曆過目臨摹。吳氏曰:“大癡晚歲歸富陽,寫《富春山卷》,筆法如草篆。傳聞有二本,一不知其詳,一被好事者拳拳寶愛,不離于手。迨将終時,投之于火,旁人亟取,已燒卷首尺馀矣。予在廣陵所臨者燼餘本也。歸而質之太原奉常公,公有石田背臨一卷。即将勘對,山川樹石,毫無遺失,但石田之設綵(彩),乃其本色也……予所臨二卷,一為奉常,一為惠于也。”(注9)所謂“不知其詳”者,是公認為僞作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圖》。吳曆所摹寫的是後人認為是真迹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明末由季寓庸(字因是)購藏,卷首右下角等多處有朱文長方“揚州季因是所藏”印。季寓庸次子季振宜為唐宇昭婿,吳曆能觀摹此卷與唐氏之疏通大有關系。
受王時敏與祖師董其昌的影響,吳曆特别注重南宋以前和元代黃公望、王蒙的作品,他晚年的繪畫風格明顯趨向王蒙的筆墨風格。1951年秋,吳湖帆觀吳曆《東灣釣艇圖》軸(圖3)後題:“墨井善黃鶴渴筆皴。此畫為晚歲标準作也。”吳曆在宋琬處臨寫黃公望《浮岚暖翠圖》(注10)。吳绮任湖州知府期間,吳曆在其墨妙亭摹大癡《春山梵刹圖》(注11)。
3.吳曆,《灣東釣艇圖》軸,清,紙本水墨,57.5×41.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至于黃公望的《陡壑密林圖》,吳曆更是“每過拙修堂,必請觀之”(注12)。在橫塘陳帆處,吳曆得觀王蒙《秋山圖》軸(注13)。吳氏在北京遊曆時,在劉尚書家觀王蒙《靜深秋曉圖》(注14)。吳曆仿《靜深秋曉圖》軸(圖4)現藏南京博物院。自識:“王叔明靜深秋曉,往予京邸所見,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憶其着色之法,攜來練川,民譽見而嗜好之,今值花甲,是圖有松柏之茂,恰當以壽。壬午年秋,墨井道人。”(注15)金造士,字民譽,嘉定人,與吳曆交厚,精工山水小幅。吳湖帆認為:“其畫法與漁山神似,可亂真。”(注16)吳曆贈畫在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以金氏年恰花甲逆計,其生年在崇祯癸未(1643)。金造士的傳世墨迹,目前唯見清代王撰、高簡等《綠窗對弈圖詩畫冊》中的金氏《綠窗對弈圖》頁(注17)。
圖4吳曆,《靜秋深曉圖》軸,清,紙本設色,95.6×24.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對于摹古,吳曆認為:“觀古畫如遇異物,駭心眩目,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氣定,則青黃燦然。要乘興臨摹,用心不雜,方得古人之神情要路。”(注18)面對這位勤奮的學生,王時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漁山文心道韻,筆墨秀絕。首秋過婁,索觀餘所藏宋元諸迹。僦寓臨摹,縮成小本,不兩旬而卒業。非但形模克肖,而簡單超逸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信是當今獨步。”(注19)
漁 山 傳 人
跟随吳曆學畫者,已知有默容和尚、陸道淮、沈惠于、王者佐(注20)等,還有一位名曰山疇者,生平待考。康熙乙卯年(1675),吳曆觀其《興福逸韻圖》軸(圖 5)并題:“吾友山疇,與默容先後同參畫禅,而各得宋元三昧。默容秀而工,山疇逸而韻,二者之遺墨,世不多見,此幅筆意蕭寂,乃山疇之作也。其伯氏用王所藏,請予鑒定,以識其端。乙卯梅雨新晴。延陵吳子曆。”(注21)
圖5山疇,《興福逸韻圖》軸,清,紙本水墨,55.5×37.5厘米,首都博物館藏
山疇在此圖中用淡墨暈染山石的方法,與吳曆《葑溪會琴圖》卷(圖6)中的筆墨非常相似。其與默容同為興福庵僧人,先後随吳曆學畫,畫品各有所長。
圖6吳曆,《葑溪會琴圖》卷,局部,清,紙本水墨,40×13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吳曆與默容之間的友誼,最為世人所熟知。南京博物院藏有一套吳曆繪于1666年的《仿古山水圖》冊。吳氏署款:“予從苕霅歸,過吳門訪默公。默公留于興福精舍,不覺兩月。以去春索畫素冊,早晚戲弄筆墨,遂得十幀。顧資鈍腕拙,未能夢見古人,聊供嗢噓耳。”(注22)1675年,吳曆再題:“吾禅友默容,從餘繪事,有志于詩學,使其早得三昧,當以弘秀名聞。不幸挂履高岩,其命矣夫!壬子年(1672)來,每過興福,辄為隕涕……此冊餘為默容所作,今潤色并及之。乙卯年九月十七日。延陵吳曆又識。”(注23)
在《仿古山水圖》冊中,吳曆為默容摹寫了宋元諸家如趙令穰、黃公望、倪瓒等多位先賢的作品。這套冊頁具有《小中見大》冊般的教育意涵,吳曆應是希望默容通過了解、臨寫這些畫面,掌握傳統繪畫的曆史傳承和不同風格的筆墨特點。我們也可以通過吳曆《楓葉晚雲圖》扇(圖7),感受他與默容在繪畫構圖方面的互動與交流。吳曆題:“楓葉湖山,晚雲出沒。漫拟松雪,驅豪正未易似也。默公溪邊強欲添一人。予勉為之曰‘置君岩壑裡’。己酉(1669)七月廿六日。”經不住默容的一再要求,在紅楓之下,溪水之濱,吳曆描繪了他背坐撫琴的形象。康熙甲寅年(1674),吳曆為追憶默容而繪《興福庵感舊圖》卷時,斯人已去,唯餘空舍。
圖7吳曆,《楓葉晚雲圖》扇,清,紙本設色,17.4×52.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在已知吳曆的學生中,陸道淮是最活躍的一位。吳曆曾教導其曰:“誰言南宋前,未若元季後?淡淡荒荒間,絢爛前代手。一曲晴雨山,幾株古松柳。筆到豁厓處,白雲帶泉走。當其弄化機,欲洗町畦醜。知者有幾人?畫手一何有?我初濫從事,敗合常八九。晚遊于天學,閣筆真如帚。之子良苦辛,窮搜方寸久。茲與論磅礴,冥然夙契厚。”(注24)在這則文字中,吳曆向陸道淮強調了以五代、北宋名家為師的重要性。他以類似畫訣的形式概括了這一時期畫作疏淡清雅、雲氣淋漓的筆墨特性。與之相似的文字内容,吳曆也曾寄贈予他的另外一位學生沈惠于(圖8,注25)。
圖8吳曆,《行書詩稿》冊,其中一開,清,紙本,28.5×33厘米,香港藝術館藏
王時敏曾指導吳曆繪《吳漁山臨宋元畫縮本》冊,陸道淮在吳曆的影響下,也繪有《臨宋元名畫縮本》冊。張雲章在其《樸村文集》中錄《題陸上遊臨宋元名畫縮本》:“畫之真脈,近在東南……當時親經授受,相與熟講而谛翫之者,吳君漁山、王君石谷也。二君之超然妙契,皆天授之姿,而日漸月磨,積久而得愈深者,其為功亦已至矣。吾邑陸生上遊,早歲即問業于二君,授之以所臨宋元名人縮本,皆從太原出者。上遊棄百事,渺思慮,杜門山窗,曆歲逾時而摹得之。漁山深歎其有合,以為如蜂之釀蜜,采衆花而成之者,上遊其幾之矣。後石谷歸自京師,上遊複從之遊,朝夕研磨者又數年,然後其能事備矣。”(注26)
陸道淮不單師從吳曆、王翚勤學繪事,還為吳曆詩集的整理刊刻而奔走。康熙己亥年(1719),吳曆已謝世一年。陸道淮在《墨井詩鈔跋》中說:“《墨井詩鈔》二卷、《畫跋》一卷,吾師在上洋時舉以付淮者也。吾師繪事,海内所共寶,然皆自其胸中書卷流出。不知其詩中之畫,安能知其畫中之詩乎?敬為之刻而傳之,庶他日騷壇一幟,不為繪事所掩也。己亥仲夏,金庭受業陸道淮百拜識。”(注27)從現有陸道淮山水作品看,如上博藏《山居春曉圖》軸、《喬柯圖》軸,故宮博物院藏《臨倪山水》軸、《畫松石》軸等,都能表現出吳曆所追求的元人畫韻。
結 語
吳曆家境清貧,不好攀附權貴,能夠目覽摹寫達官巨賈所藏曆代書畫名迹,靠的是自身紮實的學養、名門後裔的身份,還有如錢謙益、王時敏、陳瑚、許之漸、唐宇昭等名賢好友的提拔與推薦。他璀璨的藝術成就,除恩師王時敏、王鑒的悉心教授之外,也來源于此。
文・圖 | 魏崴,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館員
本文經作者删節,原文刊載于《漁山春色——吳曆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圖錄
漁山春色──吳曆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即日起—11.11澳門藝術博物館
本文刊載于《典藏·古美術》中文簡體版2018年10月刊。原标題:《漁山逸韻——吳曆的師承與傳人》。
注釋
1.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書法編10・明》,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年,第125頁。
2.[清]張廷玉,《明史》,第十四冊,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317頁。
3.[清]吳曆撰、章文欽箋注,《吳漁山集箋注》,卷首《序跋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2頁。
4.同上,第14頁。
5.[清]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卷下,通州李玉棻韻湖校刊,宣統建元(1909),
第29頁。
6.同注3,卷五《墨井畫跋》,第429頁。
7.同上,第407頁。
8.[清]錢謙益,《錢牧齋全集》第六冊《牧齋有學集》,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45頁。
9.同注3,卷五《墨井畫跋》,第410頁。
10.同上,第412頁。
11.同上,第414頁。
12.同上,第415頁。
13.同注3,卷六《畫跋補遺》,第470頁。
14.同注3,卷五《墨井畫跋》,第416頁。
15.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繪畫全集》,第24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92頁。
16.梁穎,《吳湖帆文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75頁。
17.中國嘉德2009年秋季拍賣會(北京,2009.11.23)《中國古代書畫》圖錄,号1621第25頁。
18.同注3,卷五《墨井畫跋》,第426頁。
19.同注5,卷上,第25頁。
20.[清]彭蘊璨,《曆代畫史彙傳》卷二十九《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冊10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73頁。
2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繪畫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72頁。
22.同注15,第163頁。
23.同注15,第160頁。
24.同注3,卷一《寫憂集》,第120頁。
25.見香港藝術館藏吳曆墨迹本《三馀集》。
26.[清]張雲章,《樸村文集》,卷二十二,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四庫
禁毀書叢刊》,集部冊1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9頁。
27.同注3,卷首《序跋傳記》,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