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匈奴最初是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支遊牧部落,他們經過數次的遷徙演變後,在漢初達到了巅峰,史稱“百蠻大國”。
匈奴崛起于漢朝初期,卻又衰敗于漢朝中期。

在由“和親”所争取的時間内,漢軍大力發展軍事,之後與匈奴多次交戰,如:河南之戰、漠北之戰…都将匈奴人擊退,甚至分裂成了南北兩個匈奴部落。
南匈奴不戰南遷,向漢朝俯首稱臣,甚至向漢朝攀親戚,自稱是漢匈和親時期的後人。
北匈奴好戰不願臣服,自稱擁有純種的匈奴人血統,然而在漢軍的一次又一次的圍捕中,北匈奴不得已,一次又一次的西遷。
北匈奴在西遷的過程中,從中亞逃竄到東歐,這些匈奴人在歐洲地區曾輝煌過一段時期“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便沒落了…
而南匈奴一開始在漢朝附近的邊疆地帶通婚融合,最後所演變的民族分别是契丹族、蒙古族、滿族…北方邊疆的少數民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匈奴人的曆史,起源在何時?</h1>
以匈奴人所代表的遊牧文明,與黃河流域中原人的農耕文明之間,其實很早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沖突。
早在黃帝時期,領袖黃帝曾帶領部落戰士,北逐“葷粥”。
夏朝時期,“葷粥”繼續侵擾中原的北疆地區。然而到了殷商時期,“鬼方”取代了“葷粥”成為侵犯中原北部的遊牧民族。
西周時期,“猃狁”取代了“鬼方”成為當時中原王朝的一大憂患,為此周王曾多次率領軍隊驅逐北方的遊牧民族。
其中,《詩經·采薇》便記載了這一時期的讨伐,“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啟居,猃狁之故。”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依舊是散亂一團,沒有一個較集中的政權,其中“戎狄”、“東胡”…少數民族掌控着北方草原的勢力,此時還未有匈奴人之名。
然而據考證,匈奴之名最遲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期間,之是以很少記載,說明了當時的匈奴人實力還不夠強大,不構成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類似于在蒙古人興盛之前,當時的人們隻知道中原以北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黨項人建立的西夏。
這就考驗了一個遊牧民族能否出現一位鞏固自身對外開拓的首領,能否帶領自己的部落,一步步吞并周邊的小部落,甚至去取代曾經繁榮的,實力強悍的老遊牧部落,直至走向自己的巅峰。
而匈奴人真正對中原王朝構成影響的時候,就已經代表他們出現了一位優秀的首領。
他們可以吸收從夏、商、周等各個時期的老牌遊牧民族,最後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個全新的遊牧部落“匈奴”。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匈奴的開拓者是誰?</h1>
匈奴人第1任首領“頭曼單于”,他是匈奴國的創立者,更是帶領匈奴人走向崛起的領頭人。
司馬遷曾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當時是,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
頭曼單于骁勇善戰,在本就出身匈奴貴族,有一定根基以外,還憑借着個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部落紛紛加入。
他組成的一支匈奴騎兵以武力的方式,征服了諸多遊牧部落,為匈奴人建國立下了基礎。
随着匈奴勢力的不斷擴大,僅僅是中原以北的草原地區,已經不足以滿足匈奴人的胃口,而東西兩面已經有東胡與月氏制約,于是頭曼單于決定南下進攻中原地區。
此時的中原正處于戰國末期,而與匈奴有直接領土接觸的國家有秦、趙、燕,這其中趙國與匈奴之間的領土邊界最長。
于是匈奴人的主力軍基本都在攻打趙軍身上,趙王派大将李牧駐守邊疆,就是為了防範匈奴人的侵犯。
而這也為秦國分擔了不小的軍事壓力,這時期可以趁機大力發展國内的軍事能力,為吞并六國打下基礎。
在匈奴人主軍攻打中原時,北方草原的東胡與月氏,他們的勢力趁機得到了壯大,開始逐漸蠶食匈奴剛占領的領土,頭曼單于不得以減緩南下的步伐,開始鞏固自己的勢力。
這時中原地區,秦國以一掃六國的姿态終于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動蕩,迎來了大一統的時期,史稱“秦朝”。
此時的秦朝軍将正如猛虎般鬥志昂揚,彪悍之稱的秦軍,在解決了内亂後,面對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他們絲毫不退讓,反而選擇主動出擊。
秦将蒙恬多次率兵攻打匈奴騎兵,以其精湛的作戰方案多次擊敗匈奴騎兵,最後使匈奴人不得不撤退至陰山與河套平原以北的荒漠地帶。
此時的匈奴國正面臨着四面楚歌的窘境,而已到老年的頭曼單于野心不勝年少時,選擇了保全現有的勢力範圍,不再對外開拓。
面對這一現狀,許多主戰派的匈奴人很是痛苦,而匈奴首領的指令他們不得不遵從,就這樣壓抑着,直到頭曼單于的大兒子冒頓單于的稱王,這才帶來了一絲轉機。
而冒頓單于能當上匈奴人的首領,是有一段很不光彩的經曆,那就是弑父奪權!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冒頓單于稱王的最後一步</h1>
作為頭曼單于的長子,匈奴國的太子,又被後世譽為早了1000年的成吉思汗,冒頓單于可謂自小便展露出過人的智慧與魄力。
如此優秀的接班人,可謂是匈奴人的幸運,然而事與願違,本應該順理成章繼承匈奴國首領的冒頓單于,卻因為父親的選擇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頭曼單于年老時,擁有極高的權利,又有諸多的誘惑,免不了會沉浸在美色之中。
他寵愛的妃子,年輕又漂亮的阙氏,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阙氏很有野心,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成為匈奴的單于,于是不斷地向老單于頭曼,要求立她的兒子為匈奴的太子。
頭曼單于可能有些老糊塗了,在受到愛妃幾次的勸說下,不顧衆多臣子的勸誡,要立小兒子為他的接班人。
這個消息傳到了長子冒頓單于,之後,頭曼單于又以要與“月氏”交好的理由,讓長子冒頓去月氏當“質子”,此時的他雖已有警覺,但内心還保留了一絲父子之情。
冒頓覺得父親可能是一時糊塗,等他出去在外呆幾天,或許就能念到他的好了,于是他便遵從父親的決定,去敵國月氏當質子。
然而,頭曼單于在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敵國當人質的情況下,卻依舊下令發動攻打“月氏”的指令,這一點讓冒頓寒了心,或許從這時開始他就有弑父的想法了。
冒頓憑借着個人的聰明才智,成功從敵營脫險,逃回到了匈奴國,頭曼單于見兒子竟然可以活着回來,便認可了他的能力。
于是,頭曼單于便獎勵冒頓一支私人的輕騎軍隊,想讓他領兵打仗,面對父親的獎賞,冒頓雖然接納了,但其内心的計劃卻依舊沒有放下。
這之後冒頓采用了一種調教士兵的方式,經過一兩年的訓練,終于培養出了一隻僅聽從他指揮的衛隊,雖然為此他犧牲掉了自己的愛妻與愛馬,但他絕不後悔。
萬事俱備,冒頓将父親頭曼單于約到一片草原進行日常圍獵的時候,下令将潛伏在周邊的親衛隊,将頭曼單于射殺緻死。
接着冒頓乘勢而為,展開了一系列的排除異己的血腥鎮壓運動,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後媽和親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是誰帶領匈奴走上巅峰?</h1>
在去除不和諧的聲音後,冒頓在之前的老舊貴族的幫助下,終于在匈奴的正統立穩了腳跟,當上了匈奴的單于。
得到了匈奴的大把權力後,冒頓在面對來自别國的冷嘲熱諷中,竟選擇了隐忍,哪怕是東胡王想要他的妻子,他也會送給他。
于是外界的别國都以為匈奴軟弱可欺,不足為慮,這便給予冒頓單于大把的時間來訓練兵力,為将來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出所料,經過幾年的訓練後,冒頓單于帶領他的軍隊首先向東攻打東胡,東胡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滅國,而東胡王的頭顱也被冒頓單于親手斬下,一雪前恥。
冒頓單于親征“月氏”,逼迫月氏王族繼續向西遷徙,至此匈奴人受東西兩面的制約現象,已經基本不複存在了。
之後,冒頓單于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史稱“百蠻大國”。
這也使得北方零散的遊牧部落整合到了一起,令周圍的各國都不敢小觑,立下了少數民族的威嚴。
至此,匈奴人的實力達到了曆史的巅峰,而冒頓單于并未滿足于現狀,于是他便再次帶領匈奴兵南下進攻中原地區。
此時的中原地區正處于秦末,社會極其動蕩不安,曾經的六國正想複辟,新的楚漢兩個政權正在交戰,至于北方的守衛力量極其薄弱。
曾經匈奴人心中恐懼的蒙恬大将,卻因受到國内的佞臣陷害而慘死,中原的混亂使得北部駐守長城的秦軍各自逃竄,而這一現狀像是給匈奴人一個南下侵略的機會。
于是匈奴人奪走了趙武靈王時期丢下的樓煩地區,接着匈奴兵橫跨黃河奪走了曾被蒙恬占領的河套平原一帶…
公元前202年,正當匈奴人忙着占領土地和管理土地時,持續了4年之久的楚漢之争落下了帷幕。
漢高祖劉邦再次統一了中原地區,看到中原地區再次回到統一,而北部草原又發生了一些叛亂,冒頓單于眼見後院失火,于是不得不放緩南下的腳步。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匈奴兵呢?</h1>
冒頓單于在解決了草原上的叛亂後,便繼續南下進攻這個新生的政權“漢朝”,而漢朝剛剛建國,國力空虛,将士們也都很疲憊。
然而,當時的劉邦并未真實的了解匈奴人的實力,于是面對匈奴人的侵襲,劉邦便親自率領32萬大軍,想要戰勝匈奴并震懾其他國家。
在第1次的交戰中,漢軍取得大捷,這讓劉邦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全部剿滅侵犯漢朝邊境的匈奴人。
于是劉邦在沒有聽從劉敬的建議下,越追越勇,直到最後才發現上了匈奴人誘敵深入的圈套。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兵圍困在白登山整整7日之久,雖然最後困境得以解決,但經曆了這一場險境後,也讓劉邦清楚的認識到了匈奴人的威脅。
他們不止會蠻力,也懂計策,更是因為匈奴正處于興盛之勢,而漢朝剛剛确立基礎不夠穩固,還不足以應對如此大敵。
劉邦不得已隻能向匈奴人妥協,以交納大量的歲供與和親的方式,為漢朝争取一段平穩的時間。
而冒頓單于所建立的“百蠻大國”,因為是通過武力征服過來的,加上國内各種民族沖突不斷,時有叛亂的發生,如果盲目的擴大勢力範圍,隻會加劇國家的分裂。
冒頓單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來鞏固本國的勢力,而面對來自中原王朝的提議,他可以不費一兵一卒獲得好處,他便接受了漢朝的和親計劃。
雖然匈奴與漢朝結為親家,可匈奴人依舊會小規模的侵犯漢朝的邊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6">匈奴帝國的倒塌與分裂</h1>
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軍事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有了專門針對匈奴騎兵所制造出的武器“環首刀”。
由此漢軍從防守姿态轉為主動出擊,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霍去病所帶領的“特種兵”以少勝多的方式,赢得了河西之戰,這之後,漢匈大戰多以漢軍勝為主。
多次戰敗,匈奴人早已力不從心,為了能更迅速的解決匈奴之患,霍去病以“擒賊先擒王”的政策。
多次率領輕騎兵連日不休,繞敵身後突襲匈奴貴族營地,斬殺指揮匈奴人作戰的王族。
在大多數掌權的匈奴王族被屠殺後,匈奴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内部各個王族都想成為單于,在少了冒頓單于那樣強權的人後,匈奴的内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而這就分裂成了向漢朝臣服的南匈奴與堅決對抗的北匈奴,漢軍繼續出兵,将北匈奴擊退至西域大漠。
永元三年二月,漢軍在南匈奴的引領下找到盤踞在西域的北匈奴,再次交戰,北匈奴不敵敗退,由北匈奴單于帶領族人繼續西遷至中亞…
從這之後,中國史書上上的匈奴基本都是歸降的南匈奴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7">南匈奴人的“消亡”?</h1>
投降的南匈奴人,自稱是漢人的血親,是漢匈和親的後人,于是漢朝将南匈奴人作為其北方的屏障,讓他們駐守邊疆。
漢末中原大亂,南匈奴人南下再次侵襲,東漢末代宰相曹操出兵征讨,戰勝匈奴後。将其由一個整體分化為五個部族,直接由朝廷監管。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南匈奴人曉勇士戰相繼建立起了短暫的王朝,但多為昙花一現,最終隐沒在曆史的長河。
他們沒有被滅族,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化,他們都産生了各自的信仰,又經中原的漢化,可謂是融合到了漢文化圈内。
比如:匈奴屠各部族,憑借着身體有一部分漢族皇家的血脈,便自稱姓“劉”,鮮卑部族改姓為“宇文”,其他匈奴有姓“蘭”、“喬”…
農業上,匈奴給中原帶來了農耕的好幫手雜交物種“馬騾”、“驢騾”…
生活上,匈奴人給中原女子帶來了胭脂水粉,讓普通女子也如美人般靓麗…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8">北匈奴人的輾轉輝煌</h1>
1886年,身為晚清侍郎的洪均,在出訪沙俄期間,無意中在沙俄圖書館裡的典藏發現了一部記錄中世紀歐洲的史書。
上面曾寫着:公元四世紀下半葉,有一支從東方而來的匈奴騎兵,途經中将哥特人從森林中趕了出來,跑到東歐時,将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摧毀,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建立了強大的“匈人帝國”。
對于這支橫掃歐洲的匈人騎兵,民國史學家丁謙更是根據有限的史冊記載,描繪出了北匈奴從中國遷徙歐洲的路線圖:從中原北部草原出發、途經康居、路過裡海、進入匈牙利草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9">總結</h1>
匈奴人從起源、發展、巅峰、分裂、融合,他們的民族史,反應了人類不同文化之間的各種沖突。
雖貌似分裂,實則終會走向一起,而唯有包容才能像催化劑般加速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古語說的以和為貴,就是這個理。
而南匈奴人通過融合,到現在為止成為了哪些民族呢?
根據血脈關系的遠近,可以是蒙古人、滿族人…甚至你我之間漢族人也流有匈奴人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