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五十五)人腦裡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 心理咨詢中的“虛功”是怎樣展現的

作者:心理咨詢師苗保平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詢師苗保平,網名心若無塵。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嶽曉東博士《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一書中的:“第2章 我對姐姐懷有深深内疚”的章節内容。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五十五)人腦裡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 心理咨詢中的“虛功”是怎樣展現的

正文:咨詢話外音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人腦裡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h1>

大家都知道,人的意識通常被視為人類差別于動物最顯著的标志。傳遞有意識的心理生活,則是大腦非常重要的功能所在。

誠然,意識是大腦的顯著功能,但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同樣是我們心智與行為的有力推手。精神分析創始人,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率先将潛意識領域的研究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并建構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本我一自我一超我”“意識一潛意識”互動作用等著名心理學理論。

在莫妮卡的個案中,從意識層面來看,她的學習壓力造成她做出轉學的決定。随着咨詢的慢慢深入,深藏于潛意識中的動機和願望逐漸顯露出來,内心深處對姐姐深深的愧疚才是她要離開哈佛的重要原因。當咨詢師與她進行深度的心靈對話,感受她内心深處的“難”和“痛”時,她便獲得了陪伴的力量。最終她由衷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擇,為自己的目标竭盡全力。

按照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困惑和精神障礙是“本我—自我一超我”的失衡,也是心理能量過度郁結或耗散的副産品。作為心理咨詢師,僅僅看到表層的問題,就事論事,憑經驗辦事、是遠遠不夠的。透過意識去深入潛意識的汪洋大海,與來詢者共同尋找問題的症結,并引導至意識層面分析與領悟。隻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潛顯修通,讓來詢者的人格得到新的整合與完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 心理咨詢中的“虛功”是怎樣展現的</h1>

在心理咨詢中,如果說直接的勸導是“實功”的話,那麼間接的啟發則可稱為“虛功”。兩者之間往往不是互為排斥的,而是互為補充的。

在莫妮卡對哈佛去留問題的思考上,她父母一再要求她留在哈佛,我也曾一度“加入”了他們的呐喊,結果使莫妮卡備感沮喪。我們都沒有體察到她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痛苦,是以我們越是敦促莫妮卡留在哈佛,她當然就越不情願留在哈佛了。

這種做法都是“實功”的表現。後來,我不再主動與莫妮卡談論她的哈佛去留問題,而是啟發她自己去思考,這才使她意識到,原來是對姐姐的負疚心結在影響她的情緒。根源挖出了,她便心甘情願地決定留在哈佛,不需要我做任何勸說。這正應了《紅夢》當中的一句話: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我由幫莫妮卡制訂一個周密的學習計劃到不提任何計劃,由替她做主到竭力推動她自己做主,實際上是走了一條“由陽而陰”“以虛擊實”的道路。到頭來,我的“無為”之策促使莫妮卡做出了“有為”之舉,取得了理想的咨詢效果。這即是心理咨詢之“虛功”所為。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五十五)人腦裡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 心理咨詢中的“虛功”是怎樣展現的

解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将人的精神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三層無意識( unconsciousness ),比如,内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懼等。主要的無意識情況有:①确實沒有意識到,如視而不見,聽而未聞;②曾有所意識但沒有與别的意識片段聯系起來,因而一過去就喪失了;③對個别情況的意識被組織在一較大片段的意識活動中而沒有特别顯示出其存在。這個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到,另一個是指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着。這種潛在的心理活動人們雖然意識不到,但卻嚴重地影響着人的外部行為。在我國的有關文獻中,無意識這個詞有兩個譯名:“無意識”和“潛意識”。這兩個譯名各側重一個含義,都是對的。正如著名心理專家郝濱所言:“那些沒有意識到的無意識,也許會轉化成我們的命運。” 無意識影響我們職業的選擇、結婚的對象、健康的狀況以及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 和影響。(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運用了決定論的原則,認為事出必因。 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隻不過是以為一種 僞裝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弗洛伊德提出關于無意識精神狀态的假設,将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冰山理論”中的水面,或者嚴格地稱分界線]和無意識。)本文個案中莫妮卡内心深處對姐姐深深的愧疚才是她要離開哈佛的重要原因,我想這就是造成莫妮卡做出轉學的決定原因,表面看是學習壓力的問題,實則潛意識在影響着她。

我們說,心理是什麼?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反映。按照心理的這一本質,無意識在人腦存在嗎?在這裡,我有必要向大家做一解釋,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這個精神裝置不是解剖學上的概念,是觀念上的。弗洛伊德早已知道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心理活動和腦的功能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但他不願意把精神劃區輪和大腦生理功能簡單地、機械地聯系起來,例如把意識說成是大腦皮質的功能,無意識是大腦皮質下部的功能的功能等。弗洛伊德說過:“意識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和他們的解剖學定位之間,還存在着空白,這個空白有待以後來填補,但這不是心理學家應當做的工作”那應該由誰來做那?我們拭目以待。但是無意識的理論已經深深的在影響着我們對生活, 影響我們職業的選擇、結婚的對象、健康的狀況以及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 和影響。(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運用了決定論的原則,認為事出必因。 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隻不過是以為一種 僞裝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弗洛伊德堅決地認為,無意識是完全無法觀察和為人了解的。

那麼本我自我超我這個人格結構又有什麼作用呢?它是弗洛伊德為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互相關系而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本我”(完全潛意識)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等,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底層,遵循享樂原則;“自我”(大部分有意識)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它一方面調節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超我”(部分有意識)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它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内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沖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斷。

希望大家能夠慢慢消化了解今天的内容,明白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的關系,明白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由來,對于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處理夫妻、親子關系中你能夠更加理性,能夠透過表面的問題,試着去挖掘背後的原因。當然作為一般人,我覺得能了解就行,更複雜的東西還是交給心理咨詢師去做吧!

2021年10月26日#心理咨詢師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