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聚雲南 相約COP15」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雲南高原魚類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君興——情注滇池金線鲃

作者:雲南網
「網聚雲南 相約COP15」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雲南高原魚類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君興——情注滇池金線鲃

滇池金線鲃

人物故事

“我們保護了300種魚類,就相當于為國家保護了20%以上的魚類種質資源。”幾十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雲南高原魚類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君興帶領團隊,累計收集和儲存高原魚類種質資源300種,其中遷地保育雲南土著特有魚類102種,完成了包括抗浪魚、滇池金線鲃、大頭鯉、軟鳍新光唇魚在内的48種土著魚類全流程人工繁殖技術體系的研發。

1983年大學畢業後,楊君興考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所學生,從此開始與雲南的魚類打交道。“雲南是做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一個寶地。”1987年,他成為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第一批博士研究所學生。

在研究過程中,楊君興看到由于人為幹擾、幹旱等因素的影響,雲南不少地方的土著魚的種類、數量在減少。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酷漁濫捕、圍湖造田、水質污染和盲目引種,使得滇池中雲南四大名魚之一的滇池金線鲃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86年時在滇池湖體中消失,僅在周邊少數支流的溪流和泉池中儲存有少量個體。滇池金線鲃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為中國瀕危特有魚類。

從2000年起,楊君興課題組依托相關項目和基金資助,對滇池流域滇池金線鲃的數量、分布、栖息地、攝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持續進行廣泛研究,并從野外引種200尾親魚,開展種質資源保護、種群恢複、人工繁殖和可持續利用等研究工作。

2007年,他和團隊首次突破滇池金線鲃的人工繁殖。當時,這是繼中華鲟、胭脂魚之後,我國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種國家級保護魚類。為了恢複滇池金線鲃在野外的種群數量,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于2009年首次增殖放流10萬尾滇池金線鲃到松華壩。之後,又多次增殖放流到滇池等湖泊中。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才得以讓滇池金線鲃存留了下來。

2018年5月31日,對楊君興和他的團隊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滇池金線鲃“鲃優1号”獲得了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水産新品種證書。這是雲南乃至西南地區的第一個國家審定的水産新品種,也是我國第一個基于國家級保護魚類創制的新品種。滇池金線鲃突破了人工繁殖難關,待魚苗的數量足以滿足增殖放流的需求後,楊君興更希望這條名魚能重新回到市民的餐桌上,讓雲南人能夠吃到雲南的名魚。

“雲南的物種資源那麼豐富,真正把這些資源轉化為産業來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可以說連1%的物種都不到。”楊君興說。研究人員采用群體選育技術,曆時13年,經連續4代,選育出生長性狀優良、肌間刺弱化、抗病力強的滇池金線鲃優良品種——滇池金線鲃“鲃優1号”。滇池金線鲃“鲃優1号”的審定,标志着滇池金線鲃從保護到可持續利用這一探索的成功,證明了發展以滇池金線鲃為代表的雲南高原特色漁業産業的可行性。目前,滇池金線鲃“鲃優1号”已在不少地方推廣養殖。

随着魚類研究上成果不斷,楊君興和團隊開始擴充研究領域,探索提出了“花-魚-螺蚌-鳥”的高原湖泊濕地生态修複模式。模式中,花是以海菜花為代表的大型水生植物,魚是以滇池金線鲃為代表的雲南土著魚類,螺和蚌是高原湖泊特有的水生底栖生物,鳥是以黑頸鶴為代表的湖泊濕地鳥類。“這種立體生态修複模式,不僅能實作湖泊生态治理與土著物種保護相結合,同時對湖泊的生态系統平衡、發揮生态系統緩解環境污染等都有重要作用。”

楊君興團隊正在探索用這種模式恢複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統。“高原湖泊生态系統有其自身特點,與長江中下遊的湖泊不同,要充分利用本土的動植物、微生物,幫它們建構起良好的生态關系,進而起到修複生态的作用。”目前,昆明寶豐濕地正在進行提升改造,由楊君興課題組提出設計,在這裡建構“花-魚-螺蚌-鳥”修複模式,為滇池的治理發揮作用。

雲南網記者 楊質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