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鄱陽湖區88種淡水貝類 亮出“十八般武藝”淨化水體

作者:江西晨報
鄱陽湖區88種淡水貝類 亮出“十八般武藝”淨化水體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24節氣中的“白露”已過,預示着仲秋來到,冷空氣開始漸次南下,可謂“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對于候鳥愛好者來說,這也意味着再過不久就可以觀賞到鄱陽湖的冬候鳥了。

鄱陽湖被譽為“候鳥天堂”,每年都有大量鳥類來此越冬,包括白頭鶴、黑鶴等珍稀瀕危鳥類。事實上,鄱陽湖是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濕地内生活着浮遊生物、昆蟲、軟體動物和各種魚類、鳥類等。

湖中的底栖動物是鄱陽湖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全部或大部分時間都生活于水體底部的水生動物群體,不僅是湖區候鳥和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也是湖體水環境品質監測訓示生物,還能夠淨化水體。

鄱陽湖底栖動物約有106種

底栖動物是一種長期生活在水體底部的動物群落,在江河湖海都有廣泛分布。這個群落是一個龐雜的生态類群,包括多種動物類别。以淡水環境為例,我們常見的蝦、蟹、貝類和水生昆蟲及大部分人不太熟悉的淡水海綿、水螅、線蟲、羽苔蟲等,都屬于底栖動物大家族。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擁有豐富的底栖動物資源。記者從鄱陽湖濕地管理局了解到,鄱陽湖中的底栖動物約有106種,其中包括軟體動物87種、水生昆蟲5目8科17種、寡毛類動物12種。

在鄱陽湖的底栖動物群落中,軟體動物的數量占有絕對優勢。在動物界,軟體動物門是僅次于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該門動物分為8綱,有10餘萬種,從山川湖海到各個溫度帶都有分布。大多數軟體動物體外都覆寫有各式各樣的貝殼,如田螺、蝸牛、鮑魚、牡蛎等,都是軟體動物門中的一員。一般來講,人們會将體外帶有貝殼的軟體動物稱為貝類。

鄱陽湖區有88種淡水貝類

鄱陽湖底栖動物主要有淡水貝類、水生昆蟲、寡毛類等。南昌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生物技術系主任吳小平是研究淡水貝類的專家,他告訴記者,淡水貝類是鄱陽湖區數量和種類最多的種群。

淡水貝類,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淡水水域的帶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主要包括雙殼類和腹足類兩種。雙殼類指的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動物,主要指蚌類;腹足類與雙殼類同屬一門,主要指螺類。

據了解,鄱陽湖區淡水貝類共有88種,腹足類有8科、16屬、41種,雙殼類有4科、17屬、47種。其中雙殼類中有40種為我國特有種。鄱陽湖貝類中有不少屬于稀有種,目前已很難找到,其餘的貝類則數量較多,整個湖區都有分布。

鄱陽湖煙波浩渺,湖區水體環境複雜,水下生活着衆多淡水蚌類,如圓頂珠蚌、湖沼股蛤、劍狀矛蚌、三角帆蚌等,這些蚌類在湖區分布較廣且數量較多,其中以大汊湖最多。三角帆蚌俗稱淡水珍珠蚌,其産出的珍珠光澤感強、珍珠層厚,通常作為培育天然和人工珍珠的蚌種。湖區的麗蚌也是一種重要的育珠蚌。

在鄱陽湖的底栖動物中,螺類是最為常見的,不僅數量多,種類也不少,主要有中國圓田螺、銅鏽環棱螺、中華沼螺、大沼螺等。這些螺類在蚌湖等水域分布較多。

底栖動物是水環境訓示生物

底栖動物的生活習性恰如其名,大多數埋沒在水底泥沙中,還有的附着在水下岩石等堅硬的基體上,或者水生植物和其他底栖動物的體表。它們以表浮生物和沉積物為食,休養生息都在水下進行。

由于這種特殊的生活習性,底栖動物具有遷移能力弱、區域性強的特點,并且大多數底栖動物會對居住地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是以,當周圍水體環境變化時,底栖動物的生存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吳小平稱,底栖動物中有的對水體富營養化比較敏感,有的對水污染比較敏感,還有的對低氧環境比較敏感,螺類中耐污性強的比較多。

這種訓示生物需要在一定的水質條件下生存,對水體環境品質的變化反應敏感,除了底栖動物,浮遊生物、寡毛類、小球藻等也可以被用作訓示生物。

貝類作為一類大型底栖動物,由于其獨特的濾食方式及其對重金屬、持續性有毒有機污染物、營養元素等具有較強的生物富集作用,尤其是雙殼類,常被用作水污染訓示生物。

淡水貝類能夠淨化水體

底栖動物是淡水生态系統重要生物組成類群,在淡水生态系統有着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底栖動物還有一項不為人知的“功能”,即淨化水體環境,在這一方面,貝類可謂底栖動物中的翹楚。

據吳小平介紹,由于貝類是濾食性動物,以過濾方式攝食水中的浮遊生物和一些顆粒、碎片,是以可以過濾水體。此外,貝類身體還可以分泌粘液,将水體中的懸浮物沉澱下來,進而達到淨化水體的作用。以鄱陽湖中的褶紋冠蚌為例,它們栖息于水體淤泥中,主要以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機碎屑等為食,就像過濾器,清理着湖中的雜質。

其實,除了底栖動物,鄱陽湖中很多生物都可以淨化水體。湖中豐富的魚類資源不僅能為候鳥提供食物,還可以清理湖中的浮遊生物、食物殘渣、腐爛的有機體等,進而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同時,鄱陽湖的濕地植物在濕地生态系統的物質生産、養分循環、降解污染物等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淡水貝類是候鳥食物來源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正常水位時其面積有3960平方公裡,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湖池保護管理站站長龔磊強告訴記者,每到冬季,有約330種、近百萬隻濕地候鳥種群來鄱陽湖越冬,“飛時不見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

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用以保護以白鶴為代表的珍稀候鳥。保護區在鄱陽湖西北角,有沙湖、大汊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象湖、大湖池、常湖池、中湖池等9個湖泊,總面積為224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鄱陽湖的300多種鳥類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鶴、東方白鹳、鴻雁越冬地,大鸨、黑鹳、小天鵝、白額雁、白琵鹭等候鳥也在此大量聚集越冬。湖區的越冬候鳥主要集中在保護區的9個湖泊中,貝類在湖區都有分布,在深水水域、淺水水域及一些湖邊泥潭中都能看到,尤其是候鳥廣泛聚集的蚌湖和大汊湖分布有大量蚌類和螺類。

龔磊強介紹道,這些越冬候鳥食性複雜,有以小魚小蝦、貝類為食的東方白鹳等肉食性鳥類,有天鵝等雜食性鳥類,還有白鶴等食用水草根莖的素食性鳥類。在大湖池分布較多的雁鴨類就是一種典型的雜食性鳥類。鄱陽湖中還有一種被稱為“熊貓鳥”的斑頭秋沙鴨,這種珍稀瀕危物種的主要食物來源便是貝類。

貝類在候鳥的食譜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貝類也是湖中魚類的主要食物,可見,保證鄱陽湖中貝類種群的數量對于保護鄱陽湖候鳥以及漁業發展和湖區生态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旦鄱陽湖貝類生存受到威脅,其他水生生物資源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是以,保護好貝類等底栖動物,就相當于保護好生機勃勃的鄱陽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