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沙之城 魅力奈曼——奈曼旗生态文化旅遊發展紀實

作者:通遼日報
金沙之城 魅力奈曼——奈曼旗生态文化旅遊發展紀實

沙漠那達慕 梁 琛 攝

奈曼旗位于通遼市西南部,地處東北與華北交界處,踞東北三省與内蒙古接合部。奈曼旗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既有山川、沙漠、平原,也有濕地、湖泊、河流、森林等,具有“微縮内蒙古”之稱,是一個美麗神奇的天然“盆景”。

奈曼像一個沙海明珠,以其奇美之景吸引八方之客。奈曼,是一部厚重的曆史,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蒙元察哈爾文化融彙之地,也是興隆窪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茫茫沙海變綠洲

奈曼擁有距北京最近、東北唯一的浩瀚沙漠——寶古圖沙漠,擁有現存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孟家段母子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奈曼旗因沙緻貧,沙地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62%,沙害成災,奈曼成了國貧旗。但奈曼人并未屈服,而是積極與沙抗争,把生态建設作為生命線,發動了曆時40餘年的治沙戰役。

茫茫沙海變綠洲,植被覆寫率由原來的16%達到現在的31.8%……多年來,人們治沙用沙,化害為利,因沙而興,因沙而富。

為了警醒後人,奈曼特意保留了寶古圖沙漠,并開發為旅遊景點,在寶古圖沙漠建立了蒙古族傳統三項賽事與汽車越野拉力賽相結合的沙漠那達慕,風靡世界各地的U2汽車越野拉力賽便起源于寶古圖沙漠那達慕。2017年,寶古圖自駕車露營地榮列國家“汽車自駕運動營地”榜單。

在如今的孟家段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的母子湖,因盛産奈曼鯉魚,成為奈曼十大文化名吃之一的全魚宴承做地。孟家段漁村年旅遊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40%,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

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在區位優勢上,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内蒙古加快發展三大政策在奈曼疊加。在交通優勢上,蒙渤(遼甯渤海灣)和京通(通遼)縱橫兩個陸路大通道在這裡通衢,連通中蒙(蒙古國)的巴新鐵路和盤奈高速經這裡直抵錦州港,使奈曼成為内蒙古草原通往大海最便利的地方。

正是由于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勢,奈曼的生态旅遊成了東北三省及京津冀人的首選之處。

而随着“沙漠那達慕”“沙漠旅遊休閑度假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等一系列金字招牌落戶,目前,奈曼每年旅遊人數增加到10萬人次以上,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名氣越來越大,也讓更多當地農牧民漸漸脫貧。

近年來,奈曼整合涉農涉牧資金2000餘萬元用于發展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旅遊重點村30個,培育旅遊扶貧示範點10個,大力扶持“農家樂”“漁家樂”“農牧業觀光”等鄉村旅遊業态,将鄉村旅遊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相結合,把貧困戶吸附到産業鍊上,讓廣大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特色生态成“名片”

從小到大、從大到優,伴随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奈曼遵從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将特色産業融入生态文化旅遊理念。如今,奈曼的生态文化旅遊在改革中起步、探索中發展、調整中提升,實作華麗轉身。

奈曼是一方沃土綠野,林木蔥郁,牧草繁茂,盛産玉米、水稻、葵花、荞麥等20多種無公害糧油産品,儲有多種礦産資源。

例如,生态有機荞麥米、奈曼小米和老哈河大米名揚全國,并稱“奈曼三米”;奈曼旗的麥飯石、大理石、石灰石儲量豐富,并稱“奈曼三石”;建築砂、型砂、壓裂砂儲量巨大,并稱“奈曼三砂”;金、鐵、鋅等礦藏儲量豐富,并稱“奈曼三金”;奈曼旗的風、光和生物質資源優越,是北方重要綠色能源基地,風、光、生物質能并稱“奈曼三能”。

奈曼以特色為依托,探索生态文化旅遊之路。奈曼曾成功打造“科爾沁細毛羊之鄉”“蒙古野果之鄉”等重要品牌;如今,已成為“中華麥飯石之鄉”、中國最大的優質沙地無籽西瓜生産基地、内蒙古東部蒙中藥材種植基地、内蒙古東部最重要的沙地産業發展基地。

文化底蘊成亮點

奈曼有着悠久的曆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讓一方沃土更有文化、讓文化更有價值?

為此,奈曼着力展現“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遊”的發展理念,整合資源,以文化生态旅遊融合為中心内涵,連點成線,串景成廊,因地制宜建構“生态+特色+精品線路”的旅遊格局,将旅遊發展規劃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曆史文化遺址保護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統籌推進,同步實施。

奈曼把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生态田園、美麗鄉村建設、民俗風情重構同規劃、同推進、同提升,在“農、土、俗”上細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根據各景區景點的不同特色、文化和韻味,分别規劃建設各具魅力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充分展示民宿客棧、鄉村美食、攝影基地、戶外運動、特産購郵、民俗表演、農耕體驗等特色及亮點。

文化因旅遊而興盛,旅遊因文化而精彩。一路耕耘一路歌,奈曼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遊精品,實作生态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作者 侯顯峰 該文刊發在《中國改革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