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959|作者
樸素的樹、蟲子|編輯
《我是遺物整理師》|圖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那些“遺物背後的故事”。
最近,一部豆瓣9.1分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賺足了看客的眼淚。
該劇講述了少年韓可魯和叔叔曹尚久,一起做遺物整理師的故事。
兩人一邊工作,一邊為我們掀開了幾位逝者人生故事的一角。
這些故事有溫情,也有虐心。
但更多的,是包裹着的深深的遺憾。
遺物故事一:我老糊塗了,但沒忘記你的衣服
一位失智老人,最深的牽挂是什麼呢?
李順渶老人,永遠沒有機會親自說出口了。
她獨自居住,去世一個月後,才被人發現。
兒子兒媳匆匆趕來,想拿走老人的遺産,卻嫌棄屋子髒臭,不得不委托韓可魯整理遺物。
等韓可魯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把重要的物品裝進小箱子裡後,兒子兒媳卻嗤之以鼻。
任由這些遺物被丢進垃圾車。
哪怕韓可魯從垃圾山裡再次把它翻找回來,兒子仍然将它摔在地上,還狠狠地踩上幾腳。
他們隻對床墊下壓着的五萬韓元現金感興趣。
雖然它們已經破破爛爛、發黑發臭。
為什麼老人會把錢都放在這裡呢?
韓可魯發現,每張現金上,都寫着字——“兒子西裝”。
原來,兒子剛參加工作時,家裡還很拮據,李順渶一直惦記着來年春天,要給兒子做一套好的西裝。
幾十年後,哪怕李順渶已經糊塗了,可每周一到周五,她仍然會每天都來到服裝店,跟老闆說“我很快就會帶兒子過來。”
那箱遺物中,還有一件嶄新的保暖衣。
看到保暖衣,兒子終于想起:那是自己拿到第一筆工資後,送給母親的禮物。
那時,李順渶連連誇贊這件衣服太漂亮了,說:“我要穿到老、穿到死。”
她也真的把這件衣服留到了去世。
這一刻,兒子終于追悔莫及,哽咽失聲。
生命會消逝,但對孩子的牽挂和愛不會。
心理學上說,在我們年幼時,隻有在媽媽柔軟的臂彎裡、及時的回應中,才最感到安心;而一旦與媽媽分離,哪怕是小猴子也會焦慮得上蹿下跳、吃不下飯[1]。
媽媽的愛,讓我們培養起安全的依戀,這是我們面對世界的底氣。
有了這種底氣,我們就能更平和地待在陌生的環境裡,好奇地探索;長大後,我們也會對自己和世界都抱有更積極的看法,更加自信,也更信任他人。
更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更會維護人際關系。
是以,别忘了那個總是怕打擾你的媽媽啊。
遺物故事二:我到死前,都不會放開你的手
當自己的生命和血液一起流出身體時,會最後悔沒見到誰呢?
丁洙賢醫生寫在了信裡。
他工作的醫院有人挾持護士搶藥,他挺身而出壓制匪徒,結果被刀劃傷頸動脈。
流血過多不治而亡。
父母傷心不舍之餘,要燒掉他的所有遺物。
韓可魯不顧火爐的滾燙,從中搶救出了重要信件的殘灰。
信件是丁洙賢寫給夫妻的。
經過一番推理,韓可魯一行人确定,丁洙賢的夫妻是一位大提琴家。于是,他們來到了其所在樂團的演出背景。
原來,當年大提琴家李言手部受傷,來到醫院,緊張不已,是丁洙賢前來醫治,并加以安撫。
後來,丁洙賢聽過李言的演奏,兩人很快心意相通,互相吸引。
但父母不同意這對夫妻,逼迫他們分了手。
是以,在丁洙賢去世後,父母堅持要燒掉他們之間的紀念物品。
李言看着丁洙賢遺物中沒送出的戒指,讀着丁洙賢留下的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到死前,都不會再放開你的手。”
回憶着兩人的相處,李言痛哭。
李言戴上丁洙賢留下的戒指,深情地再次演奏了曾給丁洙賢演奏過的曲子。
如果有再見一次的機會,兩人都不會再放開彼此的手了吧。
一個人不是不能實作自己的價值,丁洙賢是救死扶傷的醫生,李言是才華橫溢的大提琴家。他們都獨自完成了自己的事業。
但若少了彼此的陪伴,總覺得缺了一點。
丁洙賢留給李言的信中還寫道:“為了你,我想成為比昨天的自己更勇敢的人。”
補全甚至擴充自我,這正是親密關系的意義。
研究發現[2],跟戀人相處的時間長了之後,我們的自我概念會更加多樣。
我們會漸漸了解我們以前所不認識的自己,原來膽小怯懦的人會發展出勇敢的一面,原來不拘小節的人會發展出細膩的一面;
我們的自尊也在親密關系中得以提升,我們會更覺得自己有價值,覺得自己的存在,有意義。
愛,讓我們不再孤獨,也讓我們攜手成長。
遺物故事三:沒來得及說,我沒放棄你
如果弟弟不肯原諒自己,怎麼辦呢?
韓靜佑把對弟弟曹尚久未完成的承諾,實作在了兒子韓可魯身上。
韓靜佑和曹尚久是同母異父的兄弟。
繼父酗酒,脾氣暴躁,經常打弟弟曹尚久,還把哥哥韓靜佑趕出家門。
雖然兩人還小,但韓靜佑決心約弟弟離家出走。
等繼父去世後,兩人約定一起出走,但曹尚久在約定地點等了三天,都沒等到哥哥。
他認為哥哥也抛棄自己了,從此開始憎恨哥哥。
直到韓靜佑突發心髒病去世,曹尚久應律師要求暫時監護侄子韓可魯,他還不知道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韓可魯按父親在世時的慣例一人去郊遊,曹尚久偷偷跟着他保護安全,卻發現:韓可魯去的地方、做的活動,都是小時候曹尚久許願想去、想做的:
韓可魯去遊樂園,自己膽小不敢玩,卻每個設施都要看一遍,曹尚久後來才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生日願望就是玩遍遊樂園所有設施;
韓可魯走遍了炸雞店、披薩、炸醬面店,曹尚久暗自吐槽他是不是得了暴食症,後來才想起,自己曾許願想在一天之内吃炸雞、披薩和炸醬面;
最後,韓可魯來到當年他們約定的地點,耐心解釋,真相才浮出水面。
原來,韓靜佑當年沒能赴約,是因為去給弟弟買鞋作為生日禮物,不料百貨大樓坍塌,韓靜佑被埋在廢墟下三天才獲救,在醫院救治了很久。
出院後,韓靜佑也沒有放棄尋找曹尚久,但曹尚久卻因為誤會,一直拒絕見他。
如今,曹尚久愧疚流淚,後悔沒有去見哥哥最後一面。
人生難免會有遺憾後悔之事。
有時候,我們會後悔做出了錯誤的行為,搞砸了事情;有時候,我們會後悔沒做什麼,錯過了本可以擁有的美好。
後悔做了什麼事的刺痛,會相對較快地消失,但後悔沒做什麼事的痛苦,會持續更長時間[3]。
而沒有及時說出口的道歉和愛,可能是最令人後悔的。
小時候,韓靜佑和曹尚久是多麼親近呀,失去了母親,父親又暴躁,他們是彼此生活中唯一的光明。
如果後來曹尚久肯給哥哥一個解釋的機會,如果兄弟倆能有機會表達對彼此的依賴,那他們的生活,一定會幸福得多。
也許,韓靜佑會像照顧韓可魯一樣細心地照顧曹尚久,而曹尚久會像在拳擊場上一樣勇敢地保護他們。
隻可惜,還是這樣沒來得及。
遺物故事四:見多了死亡,我決定換一種生活方式
在這部劇中,成長最多的人,是曹尚久。
李順渶老人的任務是曹尚久出獄後,接的第一個任務。
在此之前,曹尚久隻會在家把客廳吃成垃圾場;但任務過程中,他會幫韓可魯在真實的垃圾山裡找遺物箱子,雖然不太情願,在找到箱子那一刻,他還是很快樂。
在整理丁洙賢醫生的遺物時,曹尚久會主動幫韓可魯推理逝者的生前故事了,還主動打賭分析。
這次任務後,曹尚久躺在沙發久久不能入睡,最後決定深夜來到療養院,看望多年前被自己打成植物人的對手,也是他曾經的徒弟。
讓曹尚久真正發生轉變的,還是哥哥韓靜佑的故事。
發現自己誤會了哥哥後,曹尚久愧疚流淚,決定保護好侄子,從一副流氓相的地下拳手,變身會把煎破了黃的蛋換走的“奶叔”。
見識過逝者,思考過死亡,人往往都會變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未知的、引人恐懼的。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人們會啟動一些防禦機制,以抵禦死亡帶來的恐懼感。
而最先也最經常被啟動的,是親密關系防禦。
也就是去追求和投入親密的關系——有可能是和伴侶的,也可能是和家人、朋友的。
研究發現,被提醒過死亡的必然性後,人們會更願意在親密關系中投入更多,尤其是承諾感會顯著增強[4]。
這種強烈的聯結能給人帶來安全感,進而消解死亡帶來的焦慮感。
最後一集中,律師對曹尚久說:“我不覺得你能成為合格的監護人。”
曹尚久撇了撇嘴,裝作無所謂甚至解脫的模樣,轉身要走。
律師繼續說:“但可魯說,想要叔叔繼續履行監護協定。”
曹尚久熱淚盈眶。
經曆過這些後,他其實早已下定決心,要好好照顧侄子了。
寫在最後
也許,“不留遺憾地生活”,永遠是個僞命題。
李順渶的兒子再也穿不到媽媽買的西裝;丁洙賢的夫妻等不到他親手戴上戒指;曹尚久無法親口對哥哥說出感謝;韓可魯也隻能在想象中和父親相處。
他們沒有親身經曆死亡,但死亡給他們帶來的思考,何其深刻。
然後,他們将會帶着逝者的遺憾和愛,繼續生活,繼續向前。
有人會用這樣的說法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每過一天,我就“死去”了一次。
但我更覺得,每當我們投入生活時,過去的我們就成為了我們身後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新生活奠基。
我們何必等想到死亡,才開始想自己是誰;何必等到一年終結,才開始整理生活。
祝你過好當下的每一瞬,珍惜身邊的每個人。
世界和我愛着你。
參考文獻:
[1]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Basic Books.
[2] Aron, A., Paris, M., & Aron, E. N. (1995). Falling in lov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6), 1102-1112.
[3]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79-395.
[4] 陸可心, 王旭, 李虹. (2019). 恐懼管理中死亡焦慮不同防禦機制之間的關系. 心理科學進展, 27(02), 158-170.
- The End -
作者簡介:木棉959,北師心理碩士,中學心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