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填大坑,拆小廟,這地兒成了村裡婦女“增收寶”

作者:農村大衆

“訂完這件,我再回家做飯。”10月21日下午,55歲的孫玉榮帶着老花鏡,在穆橋村翔源制衣加工工廠中的房間,用縫紉機在給防寒服釘扣子。

“哒,哒,哒……”清脆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似一首打擊樂。

填大坑,拆小廟,這地兒成了村裡婦女“增收寶”

10月21日,下午6點多,服裝工廠中的房間在幹活兒的婦女。

這個服裝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占地400平方米,村裡投資興建,租給了回鄉創業的本村姑娘穆衍秋,解決了40多個婦女的就業,還給村集體一年帶來7萬元收入。

穆橋村位于梁山縣壽張集鎮,離鎮駐地3公裡,村裡一直種植傳統糧食作物,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

“這一片,原來是個大坑,連着村後的四幹渠,坑旁邊是個一間多房的小廟。”站在服裝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前的停車場,村黨支部書記宋慶山介紹。

“咱把這一片整整,看看幹點什麼事,增加點村集體收入。”宋慶山回憶,2018年,村“兩委”有次開會時,提出這個問題。

當時的水坑,深五六米,周圍長滿蘆葦,還有很多垃圾。把坑填起來,錢從哪裡來?

那一年,為支援村集體經濟發展,縣委組織部下撥了40萬元獎補資金,用于村集體經營場所建設。

“這不是雪中送炭嗎?”宋慶山說,經上級黨委同意,村“兩委”用這筆錢,雇來挖掘機,從梁山天罡湖買來土,黨員幹部帶領群衆一起出工出力,建起廠房,還在廠房前修了160多平的停車場。

填大坑,拆小廟,這地兒成了村裡婦女“增收寶”

翔源服裝有限公司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前這片平地,白天停車,晚上村民這裡娛樂。

廠房租給誰呢?村“兩委”一開始瞄準的是超市,找了村裡兩家開小賣部的村民,又找了鎮上的連鎖超市,都沒成功。

後來,一次主題黨日時,列席的群衆代表提議找穆衍秋,“她開過服裝加工廠,有經驗。”

填大坑,拆小廟,這地兒成了村裡婦女“增收寶”

10月22日,穆衍秋(右)在加工工廠中的房間指導村民幹活兒。(受訪者供圖)

“好,我回去辦個加工工廠中的房間!”穆衍秋拿出自己積攢的40多萬元,又貸了30萬元,進裝置,拉電,安水管,前後也就三四個月,服裝加工工廠中的房間投入營運。本村及周圍不能出去打工的婦女,紛紛來到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幹活。幹活計件,每走一批貨結一次工資。算起來,來幹活的婦女,少的一天掙七八十元,手快的一天能掙150多元。

村北的坑填平了,變成村裡婦女的增收寶地;村南還有兩個坑,在進村路的兩側。今年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将全村1126畝地都流轉過來統一種,購買了10多台農機。

“路西這個填平了,我們正在建農機具存放倉庫和控釋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路東這個,也在填,打算建個糧食烘幹工廠中的房間。”宋慶山說。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魏新美 通訊員 侯敏 肖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