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大難不死的男孩就要滿四十歲了,電影首部曲《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4K修複/3D版将于8月14日在内地重映。

一切傳奇都從海德薇的一封信還有國王十字車站的9又3/4月台開始
從中國人開始接觸這系列叢書開始到今天,也整整過了20年,算算哈利·波特的大兒子詹姆斯·西裡亞斯·波特都快從霍格沃茨畢業了。跟随哈利·波特一起長大的人們,曾經沉醉在J.K.羅琳女士營造的魔法世界裡,對咒語、神奇動物、魔法道具、藥水、魔法學校的學生、老師耳熟能詳,比了解現實中的親人、朋友還要多。
20年過去了,勇敢的男孩哈利·波特已經步入不惑之年,漸漸長大的哈迷們還能夠繼續選擇相信魔法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羅琳:不完美的哈利·波特之母</h1>
跟哈利·波特同一天生日的J.K.羅琳說過:“如果你出生于1985到1998年之間,請記住:你的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之是以沒寄到,是因為伏地魔抹去了政府檔案中這期間出生的麻瓜巫師記錄。”
彩蛋1 時間上的小心機
從哈利父母去世的1981年10月31日,到哈利收到海格給他的霍格沃茨錄取通知書(1991年7月31日),之間相隔117個月,剛好是9又3/4年。
這番話我們在十幾歲時深信不疑,但20年過去了,你還相信嗎?你還依舊沉迷在羅琳女士巧思營造出的奇幻魔法世界裡嗎?
問了下身邊的朋友,幾乎每個喜歡哈利·波特的人都回答說一定要買票進電影院重溫這系列電影,因為電影所營造出來的奇幻魔法世界實在讓人欲罷不能。但光影制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可以讓你忘記兩個小時的現實世界,卻沒辦法帶你一直逃離惡俗不堪的現實。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裡,哈利在無意中發現了厄裡斯魔鏡,并在鏡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獨坐在魔鏡前等候,希望能再次與父母相遇。鄧不利多教授卻告訴他:
“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鏡子反映出的,正是我們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鏡子不能提供我們真正的知識或者真相,人類總是在鏡子中虛度光陰,甚至是以而發瘋。人不能活在夢裡,不要依賴夢想而放棄生活,沉湎于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It does not do to dwell on dreams and forget to live, remember that.)”
哈利·波特與鄧布利多都曾凝視魔鏡,看到了最愛的人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世界上最偉大的巫師試圖将年輕人拉回現實,但其實多年前,他也曾踟蹰在厄裡斯墨鏡前懷念故人。而在之後的故事發展中,鄧布利多也會漸漸顯示出他不那麼完美的一面(他年輕時可能錯手殺死了自己的妹妹,并一度沉迷于黑魔法)。也許從一開始,作者就不希望我們太過理想主義了。
彩蛋2 小天狼星的禮物
小天狼星曾匿名送了哈利火弩箭作為禮物。後來死亡聖器的時候,莉莉寫給小天狼星的信裡說,小天狼星在哈利幼時送過他最喜歡的玩具——也是一把玩具掃帚。
事實上,J.K.羅琳本身就不是一個完美的偶像。當然,她的故事很勵志,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寫作,将對女兒的愛投入到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裡,的确讓人感動,但事實上,她在網上是出了名的讨罵之人。
她在Twitter上的言論引發了一些争議,屢被哈迷诟病,以至于曾經的演員們都不得不跳出來發表反駁的聲音,兩個《哈利·波特》粉絲網站The Leaky Cauldron和Mugglenet也宣布和她“劃清界限”,稱羅琳對邊緣群體的言論與《哈利·波特》書中以及粉絲群體所提倡的包容性價值觀産生沖突,網站将删除J.K.羅琳的個人網站連結、照片,文案也不會再提及羅琳在創造魔法世界之外的其他成就。
彩蛋3 關于斯内普的伏筆
哈利來到破斧酒吧、來到對角巷、來到霍格沃茨列車、來到學校時,所有人都盯着他額頭上的閃電傷疤看,隻有一個人盯着他的眼睛,這個人就是斯内普教授。
最近,她更聯合了薩爾曼·魯西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将近150位作家,學者和活動家,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譴責所謂的“取消文化“。
所謂的“取消文化”,是指因為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導緻美國社會發起的一波反對種族主義的活動,這些活動越來越極端,将矛頭對準很多曆史名人,比如華盛頓,哥倫布,甘地,首相丘吉爾等,責備他們可能存在的種族歧視行為,更是拆除了很多曆史雕塑和文物。
羅琳等人在這封聲明信裡表示:她們認同追求種族正義的活動,但是這加劇了公開辯論的壓力。并且“取消文化“本身具有一些風險:比如流行羞辱和排斥文化的風行,以及盲目的道德确定性。
信裡面說:自由交流資訊和思想,是自由社會的命脈,但現在人們的表達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
但羅琳卻忽視了哈迷們在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上的力量,可以說她教導了一代人的自由價值觀,并且身體力行去實作,卻也遭到了反噬,現在,這代人開始按照這種價值觀對羅琳進行反擊了。
彩蛋4 被伏地魔擁抱過的人
德拉科·馬爾福是所有食死徒中唯一被伏地魔擁抱過的人。
17歲的意大利女孩愛麗絲從小就是哈利·波特迷,是Pottermore的使用者,這是一個圍繞《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内容建立的一個大型全球性網頁社交遊戲網站,對哈迷們來說相當于一個網上魔法世界。愛麗絲還喜歡用Twitter表達自己的哈迷屬性,她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上傳更新一些《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裡的圖檔和引文。愛麗絲深愛着關于《哈利·波特》的一切(她把整套小說讀了14遍),除了J.K.羅琳。
“我很讨厭她,”愛麗絲說,“我覺得她隻是在《哈利·波特》裡寫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卻沒有去做這些美好的事情。”
哈利·波特系列讓我們看到了友誼的珍貴和可愛
哈利·波特與魔法界的神奇生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還能堅持喜歡哈利·波特,是麻瓜對這個世界最恒久的善意</h1>
豆瓣網友這樣評論:數年後重看發現最初《哈利·波特》系列吸引人的因素是想象力。
J.K.羅琳為自己孩子寫書時最具提煉美好的能力,引經據典,參考了大量玄幻傳說,精心設計了天衣無縫的情節,創造出幻想世界中令人信服的情節,并且在人物塑造方面相當成功,幻想的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并存,這之間互相抗衡又互相依賴的微妙張力讓人産生獵奇的心理。
彩蛋5 海德薇之死
羅琳女士認為,海德薇的被殺是必要的,那對于哈利意味着離開了天真無邪與安全的年代。海德薇對于當時的哈利幾乎等同于可愛的玩具,伏地魔殺死了她,意味着哈利的童年生活徹底終結了。
時過境遷,離開了哈利·波特,羅琳講故事的能力在她後期的其他作品裡有時一不留神就溜走,反倒是電影的導演抓住要害,視覺化想象力神奇的部分,進一步捧紅原著。
羅琳在後期作品例如《神奇動物在哪裡》似乎略帶圈錢嫌疑,她對劇本、故事的把控能力也開始漸漸向資本或者說電影公司妥協,此前那種神秘的氛圍減弱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主角塑造的薄弱、劇情的拖沓,表達上的模糊不清,和《哈利·波特》時間線的沖突,這頗讓哈迷們失望,這點完全可以從Metacritic和爛番茄網站上兩部《神奇動物》系列的媒體評價創魔法世界系列新低可以看出。
《紐約時報》甚至這樣評論:“電影故事線索非常雜亂,以至于要花很多時間去搞清楚‘誰對誰做了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
彩蛋6 鄧布利多計劃的伏筆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末尾,鄧布利多聽到伏地魔用哈利的血複活自己時,“眼睛裡閃過一絲喜悅的光芒”。也就是從那時起,伏地魔無法殺死哈利。
唯一能讓影迷振奮的隻有幾位英國知名男星的加入,和“哈利·波特彩蛋”的出現:霍格沃茨的蠟燭,還有一閃而過的魁地奇、魔鏡、尼可·勒梅的出現。而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在這幾年的崛起,更讓粉絲們有了更多的管道,一時間各種哈利·波特粉絲網站上充滿了哈迷們創作屬于自己心目中的哈利·波特世界的魔幻故事。
《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票房和評論都無法令人滿意
也許可以說,到了近幾年,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已經沒有了20年前我們讀完小說時的那種驚豔之感——因為我們有了更多擷取奇幻故事的地方——而網際網路或者說社交媒體也更讓羅琳本人走下神壇,遭遇質疑。
彩蛋7 伏地魔的七個魂器結局
伏地魔的七個魂器是由七個不同的人銷毀的:(以原著書為準)哈利銷毀了日記,鄧布利多銷毀了岡特戒指,羅恩銷毀了挂墜盒,赫敏銷毀了金杯,克拉布(地獄火)銷毀了冠冕,納威殺死了納吉尼,伏地魔銷毀了哈利。
但這些反對聲、懷疑聲卻并不能抹滅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以及電影曾帶給人們的收獲和财富。
哈利·波特世界裡的人物沒有高高在上的完美之人,羅琳一直試圖告訴她的讀者們偶像的軟弱,偶像之是以會成為偶像,是因為他們也曾經犯錯但懂得自省,并做出了最佳選擇,最終成長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救世主如哈利·波特本人依舊會被邪惡力量吸引,抑或是活在自我懷疑中。
她創造的魔法世界并不是如烏托邦一樣遙不可及,而是與現實世界并行存在,麻瓜與巫師互相警惕卻又互相莫名地崇拜着對方的技藝,各有所長,魔法世界也有歧視,麻瓜世界裡也有真愛,并沒有高低上下之分。
彩蛋8 鄧布利多性取向的伏筆
鄧布利多是同志這一事實,原著小說中并沒有提到,而是羅琳2010年接受通路時,才親口講了出來,但電影中藏着隐晦的暗示。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開場,鄧布利多身後有一個巨大的香水廣告牌,上面寫着:Tonight make a little magic with your man(今夜和你的男人來些小魔法)。
《哈利·波特》中沒有被輕視的人,無論是愣頭愣腦的納威還是邪惡的德拉科.馬爾福,都在最後關頭以不自覺的方式起了關鍵的特殊作用。這是教育年輕人們不輕視自己也不輕視别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在其有限的世界裡都是極其重要的。
《哈利.波特》從不吝于提起死亡:死亡是一種無法改變的東西。沒有人在這個魔法故事中複活,死亡就是真實存在的,無人幸免,而哈利.波特能打敗伏地魔是因為他真正接受了“死亡”這件事,慷慨赴死……
還有很多的細節:對于種族平等的追求;朋友間的互相諒解與支援;教育最本身的意義在于教出何種人而不是教出何種本領……
納威在後期成為了鄧布利多軍的中堅力量
無論是鄧布利多、斯内普,還是盧平和小天狼星,都存在缺陷與困擾,而選擇善良,比善良本身更高貴;孤兒可以變成英雄,書蟲變成女巫,惡霸變成保護者,每個人都經曆了一系列痛苦,但是通過自己的選擇,決定了自己的人生。
彩蛋9 鄧布利多辦公桌上擺着死亡聖器的模型
死亡聖器的标志曾被認為是著名的黑巫師格林德沃的标志,在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中,也作為格林德沃追随者的标志而出現。電影中給了這個标志一個特寫,這是否暗示鄧布利多仍在記挂着昔日與格林德沃共繪的理想藍圖,或者僅僅是對舊情人的一個懷念?
我們可以選擇友誼勝于敵意,忠誠勝于私利,善良勝于邪惡。是以,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保有這些勇氣、對朋友、家人和自己忠誠、選擇正義也許才是《哈利·波特》最大的現實教育意義。
在現階段,哈利·波特書和電影保留下來的或者說傳承下來的隻是那個世界觀和價值觀,哈利·波特裡一些展現它對正義、友誼等價值觀的例子文本還是會在今天被翻出來流傳。
鐵三角的友誼、信任和勇氣,斯内普教授和小天狼星的隐忍、奉獻都讓人感動
史航這樣告訴《造就》:“當我們曆經這些年的成長,就會明白當麻瓜是我們的宿命,我們跟魔法、跟魔法學校永遠無緣。然而,還能堅持喜歡哈利·波特,是我們這些麻瓜對這個世界最恒久的善意。我不覺得這系列的小說和電影改變了我們什麼,中國人不會被書或電影改變。”
魔法也許會消失,但勇氣和愛不會。
彩蛋10 真·預言家特裡勞妮教授:
特裡勞妮看起來更像一個神棍,但她其實是真半仙。
在阿茲卡班的囚徒中,特裡勞妮教授不願意坐在鄧布利多那一桌上,因為她說:當13個人同桌吃飯時,第一個站起來的人會先死!在鳳凰社中,小天狼星和另外12個人一起吃飯,他是第一個站起來的,也是第一個先死的。在死亡聖器裡,在“七個哈利之戰”中,最後13個人到達了陋居,盧平是第一個站起來去尋找穆迪屍體的人,後來也是這13 個人中第一個死去的。
幕後花絮
為什麼9又3/4月台在國王十字車站
J.K.羅琳的爸媽過去在此地相遇後,搭乘了同一輛列車,最終發展出愛情。于是,J.K.羅琳把它定為故事裡最重要的地點之一。
愛哭鬼麥朵的由來
J.K.羅琳以前去派對時,發現總有女生躲在廁所偷偷哭泣,這就是愛哭鬼麥朵的靈感來源。此外,愛哭鬼麥朵的演員雪莉·亨德森(Shirley Henderson),在開拍時其實已經37歲,是出演學生的演員中年紀最大的,真的是超級童顔。
咒語的靈感
咒語的發音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呢?事實上咒語的原型都是拉丁文,J.K.羅琳曾在大學修讀拉丁文,從古拉丁文中創作出咒語。
哈利·波特的演員是由J.K.羅琳選出的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Daniel Radcliffe)一開始并沒有得到太多注意,落選的機會很大。直到J.K.羅琳來到現場,她第一眼看到丹尼爾,就知道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哈利·波特,于是決定選他。
哈利·波特的生日
哈利·波特的生日其實也是J.K.羅琳的生日,7月31日。
注:文中彩蛋和花絮來自知乎網友【韋二伯格】在《N刷,你又發現了哪些難以察覺的細節?》問題下的回複。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字 | 甘露
版面 | 田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