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于浙江麗水的張麗玲,有着江南女子的嬌小婉約,也有着追夢女人的堅定和勇氣。

她16歲就隻身到北京闖蕩,她是87版《紅樓夢》中的“嬌杏”,也是86版《聊齋》系列的《魯公女》 中的魯飛飛。
到1989年,早期的北漂張麗玲已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摸爬滾打了6年。
事業好轉的同時,她卻對影視圈的種種現象越來越無法忍受,也厭倦了對各種厭紛繁複雜的關系。
是以,當出國留學、移民浪潮興起時,她決定出國留學,選擇一條新的起跑線重新開始。
家人覺得歐美太遠了,她就選擇了離家近的日本,也選擇了她後來傳奇的人生。
<h1>01、留學日本,萌生拍紀錄片的念頭</h1>
1989年留學日本的張麗玲屬于較早出去的那一部分人,那個時候也是中日關系的蜜月期,當時中日之間的留學交流也很密集。
當年在我們的鄰國日本,有着這麼一批不為人知的追夢人,為了自己或是家庭,在異國他鄉艱難求生。
其實,即使現在國家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幅度提升,關于留學、移民,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話題。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的中國還很落後,人們對外面的世界特别是發達國家的向往是狂熱的,不過當時人們大多是選擇歐美國家。
比如經典之作《北京人在紐約》,就講述了一代北京人在赴美移民浪潮中的淘金夢,以及在紐約奮鬥與掙紮的生存故事。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北京人在紐約》大火的時候,張麗玲還沒從大學畢業,到日本的幾年時間,她和其他留學生一樣,先後面臨語言、考學、打工的困擾。
她讀過語言學校,考了大學、又讀了碩士,與此同時也要打工維持生計。
這些經曆,讓她接觸到了很多在日本的中國人,也讓她萌生了要把這一代人的生活記錄下來的想法。
她于1995年拿到了東京學藝大學舞台導演專業碩士學位後,卻沒選擇從事藝術工作,而是于同年四月進入日本大倉商社工作。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她戰後對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倉商社不僅對張麗玲有着知遇之恩,也确實教會了她很多東西,并在她後來拍攝時給了她很多的寬容與支援。
在那裡,她學會了檢討自己,在正視他人的同時,也看清了自己。
進入公司不久,張麗玲就憑着不懈努力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工作的壓力減小,可那個真實記錄下中國留學生生活的念頭,開始讓她坐立難安。
<h1>02、用一個鏡頭,感動兩國人民</h1>
于是,1995年12月她就開始為拍攝紀錄片做籌備工作,這也讓她與日本富士電視台和橫山隆晴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位“大倉商事食糧部”的女職員,沒有去盯着原材料交易,而是直奔富士電視台企劃制作部的辦公室。
她找到當時的副部長橫山隆晴,開門見山的表明了自己的來意,“請借給我一台錄影機。”
作為日本紀錄片界的大佬,橫山隆晴對這位天真的不知道紀錄片為何物的女孩子是直接回絕的。
不過,張麗玲還是執着的解釋了自己的想法,誰知竟然說服了橫山。
橫山隆晴長時間考慮後,為她提供錄影機,和一個由一名導演以及幾個實習生組成的拍攝團隊。
作為資深的紀錄片策劃人的直覺,橫山還另外備了一隊人專門紀錄張麗玲團隊的拍攝過程,現在來看,隻能說這個決定太明智了。
開始,他們根本不知道拍紀錄片的規矩,隻知道埋頭幹活,一邊在大倉上班,一邊玩命拍攝的張麗玲,讓那些自稱努力敬業的日本人都汗顔。
直到橫山跟随他們進行了一天拍攝,被拍攝素材震撼的同時,也發現他們的緻命性錯誤,他們竟然會要求被拍攝者重走一遍來補上沒拍進去的鏡頭。
愧疚的橫山為她更換了全部的拍攝人員,重新組隊,這才讓她的拍攝工作進入了正軌。
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總共十集,卻是從1996年3月正式開拍,到1999年6月結束,拍了三年多的時間。
期間,他們接觸了300多人,跟蹤拍攝66人和家庭,素材帶都用了1000盤。
在日本黃金檔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直到1999年初冬,才在北京台播出,一時間感動無數國人。
王爾敏、張素、丁尚彪、李仲生等這一個個名字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引發了兩國人民空前的讨論。
其中,記錄了國小生張素的兩年日本留學生活的《小留學生》一片,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裡的“最佳紀錄片”大獎,張麗玲也是以摘下該獎項的“最佳策劃”桂冠。
此後,張麗玲花費了十年時間,為中日兩國帶來引起社會轟動的第二部作品,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含淚活着》。
此片講述了,做過知青丁尚彪因文革學業中斷,從舉家借貸前往日本學習日語,想要通過學習文化知識改變家庭命運,到做了十五年的日本“黑戶”的故事。
丁尚彪在日本靠着一個假名字小心翼翼的活着,即使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也不會逃稅,十五年間,沒有一點違法犯罪記錄,隻為不被遣送回國。
以現在大家的眼光看來,這種努力似乎很不值得,這種執着也讓人不了解。
可是從他自己來看肯定是值得的,一家三口人十五年的天各一方,甚至一度不通音訊,換來女兒留美學醫,舉家定居美國,徹底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他含淚活着,可他卻始終沒放棄自己的追求!
在創造了收視奇迹的同時,這個片子也獲得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的“電視紀錄片獎”。
如今,《小留學生》裡的小張素長大成為了一名記者,這個當年要拿第一為中國争氣的小女孩,正在實踐着她的諾言。
<h1>03、追夢的女人,終活成了傳奇</h1>
張麗玲的這些成就,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當時中央電視台想要在日本落地卻找不到路子,于是找上了張麗玲。
張麗玲為此事奔跑遊說,最終說服了自己的公司大倉商社和富士電視台出資成立“CCTV大富電視台”,條件是由張麗玲出面當社長。
1998年7月1日, “CCTV大富”頻道在日本正式開播,年僅31歲的張麗玲被推上了社長的職位。
創業的初期十分的艱難,公司成立不久,大倉倒閉,給“大富”這個剛成立的子公司帶來的打擊是緻命的,張麗玲不得不到處找人投資,渡過難關。
如今,20多年的發展,“CCTV大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點點成長壯大起來,期間的艱難困苦張麗玲也都堅持了下來。
張麗玲拍攝的紀錄片,給了中日兩國人民一個互相了解、溝通的機會,也能賦予被生活困惑的人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她任社長的日本CCTV大富電視台一直緻力于中國文化輸出,加強了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與媒體合作。
就是這樣一個明明可以靠顔值吃飯的女人,卻偏偏活成了顔值才華并存的傳奇!
#「閃光時刻」主題征文 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