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推技術11項、科研論文50餘篇、專利20餘件……”從2021年7月立項開始,曆經3年時間,張麗莉帶領團隊在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項目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回想起這3年不分晝夜地科研攻關,張麗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成果梳理後,我們将确定接下來的攻關方向,并準備申報遼甯省科技進步獎。”
張麗莉是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兼任農業中心副主任、黨支部書記。在科研領域,她有一個形象的稱謂——“玩泥巴”的女博士。從200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工作以來,她二十年如一日,紮根黑土地,将“用好養好黑土地”作為矢志不渝的科研目标,用孜孜不倦的追求與情懷诠釋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創新報國、牢記使命的赤子之心。
情系黑土地
張麗莉與國外專家交流土壤保護問題。
張麗莉出生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從小就與黑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大學填報志願時,張麗莉毅然在所有志願中都寫下了“農業大學”。最終,她如願考入東北農業大學土化系,圓了自己要破解土壤奧秘的夢想。
張麗莉目前從事的是土壤植物營養與新型肥料研究與示範。她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東北黑土地是大陸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但目前土壤重用輕養導緻土壤品質下降,糧食産量逐年下滑,隻能靠不斷投入化肥來確定作物的産量。為此,養護黑土地和提升土壤有機質成為她和團隊主要的科研攻關方向。
針對土壤養分保蓄能力差等問題,張麗莉帶領團隊,基于土壤養分供需平衡和土壤對養分的保供特性,以碳氮耦合原理為核心,系統開展綠色肥料研制和推廣示範,該技術已推廣至全國22個省,累計覆寫上億畝土地,提升作物産量8%~10%。
紮根黑土地
張麗莉檢視技術應用後作物長勢。
常年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紮根黑土地,張麗莉的皮膚顔色明顯比其他同僚深一個色号。“這是農技工作者的底色。”張麗莉打趣地說。從春種到秋收,張麗莉經常會同農民一起在土地裡耕作,苗情調查、病蟲害防治……作物的每一個生長細節張麗莉都了然于胸。
隻有掌握了作物的生長情況,才能根據土壤因地制宜為農民提供産品配方。面對從城裡來的女科學家,農民們起初半信半疑。“萬一種不好,減産了怎麼辦?”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張麗莉承諾:“如果減産了,減少的部分我來補償!”
遼西北地區常年幹旱,張麗莉給當地的玉米種植戶提供了一種具有抗旱保水功能的培肥。“張博士,别人家的葉子黃了,我家沒黃!”連日的幹旱,使作物極度缺水,看着自家的玉米長勢喜人,農戶給張麗莉打來電話表示感謝。秋收時,農戶再次報喜,在其他作物減産的情況下,自家實作穩産。
“走到田間地頭,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張麗莉說,她有很多農民朋友,即便科研工作再繁忙,農民的問題她也會第一時間解答。為了擴大農技推廣面,她還與當地農業部門合作,将最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到基層,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奉獻黑土地
張麗莉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張麗莉不畏艱難,勇于擔當,在2021年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需要有年輕科學家承擔項目時,她毫不猶豫地把“沈陽示範區”的任務擔在肩上,與項目組的同僚一起克服時間緊、任務重、農時不等人等種種困難,完成了沈陽示範區規劃設計,确立了示範方案,建立了昌圖、阜新、沈北3個示範基地。
“謙和、寬容、坦誠”是同行、同僚和學生對張麗莉的一緻評價。繁重的科研任務和事務性工作并沒有影響她對學生的培養,相反,她把能利用的一切時間盡可能留給學生。她堅持每周五和學生開組會,即便工作到很晚,她也會去辦公室指導學生。她經常把相關雜志和刊物的最新動态介紹給大家,遇到與組裡研究方向有關的文章,她還會通過電子郵件及時發給大家。
“張老師記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日。”在張麗莉指導的博士生心中,她既是一絲不苟的嚴師,又是親密無間的長輩。張麗莉用自己嚴謹的治學态度和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入黨20多年來,張麗莉锲而不舍地鑽研,用執着與奮鬥實踐着自己對科學事業的堅持。“作為共産黨員,要不忘初心,用科技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同時發揮帶頭人作用,做好人才梯隊建設,用保護黑土地的情懷,踐行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使命擔當。”張麗莉說。
征途漫漫 唯有奮鬥 緻敬每一位奮鬥者!
來源/中國婦女報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賈瑩瑩編輯/趙蕊審簽/明芳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