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未來:将黨建與社會責任融合

好未來:将黨建與社會責任融合
好未來:将黨建與社會責任融合

←好未來集團黨委書記李非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

長期以來,好未來在發展曆程中,始終堅持黨的上司、注重黨的建設,并且把黨建與社會責任深度融合,通過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實踐中,好未來堅持“做好教育就是最大的公益”理念,2013年成立好未來公益基金會,2017年搭建“希望線上”教育公益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軟體應用,緻力于提升偏遠地區的教學品質、師資水準和資訊化素養。截至2020年末,“希望線上”教育公益平台已推廣至全國18省52縣,覆寫1431所學校,受益偏遠地區師生超過21萬人。

黨組織發起、黨員帶頭

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公益

好未來堅持實施帶薪公益假制度,每位員工每年享有一天帶薪公益假,鼓勵黨員和員工到教育欠發達地區開展教育幫扶活動。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網校還發揮技術優勢,開發出“AI老師國語教學系統”,通過智能語音識别技術,幫助四川大涼山地區彜族孩子學習國語,讓當地孩子擁有了“帶不走的AI老師”。

如今,好未來已形成“黨組織發起、黨員帶頭、全體教師積極參與”的良好公益氛圍和公益理念。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好未來員工志願者參與公益項目超5萬人次,累計公益時長超200萬小時。其中,好未來黨員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一名公益“老兵”,學而思培優國文老師何曉琳将踐行公益變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公益項目中都留下她的身影。2020年疫情暴發後,她積極投身學而思培優免費公益課項目,在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青葵花導師計劃”中,她報名參加了自己能分享的所有話題,希望把自己在教學中的沉澱分享給中西部地區的老師。

面向全國青少年

釋出“百堂愛國課專輯”

近年來,好未來通過搭建公益平台,創新公益模式,引導社會更多群體參與公益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好未來志願者群體也從員工延伸到學員群體。學而思培優、學而思網校的學員們也加入到馳援抗疫、為大山孩子送課等公益項目中。

截至2020年底,好未來組織學而思學員累計參與公益項目超過65萬人次。其中學而思培優學員參與人次超過40萬,貢獻超過2億積分,通過積分兌換捐贈人民币100餘萬元,覆寫教育、環保、特殊人群救助、抗疫等領域。

作為一家科技教育機構,好未來的學生群體以未成年人為主,它也在嘗試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兩年,學而思培優還打造了《禮花蛋之我和我的祖國》《将軍爺爺講故事》系列節目,傳遞愛國主義情懷。

此外,學而思網校也推出了《強國課堂》,邀請兩院院士、大國工匠、文化名家等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幫助青少年增強文化自信,樹立遠大理想。同時,《楊利偉給青少年的公益航天課》在學而思網校APP上線,通過航天英雄楊利偉講述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激勵青少年。今年年初,學而思面向全國青少年釋出“百堂愛國課專輯”,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堅持為熱愛全力以赴

長期以來,好未來将黨建與企業文化結合,通過發揮黨委的組織先進性,推動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和企業文化建設。好未來一直呼籲廣大黨員堅持一切從使用者出發,堅持為熱愛全力以赴,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張利鋒是學而思網校國小數學的主講老師,在教學領域沉澱十多年,此前他長期線上下班授課,發現自己能夠影響到的學生有限,他希望通過線上教育把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封閉在家的他更堅定了這種想法,“生活在網絡時代,我們應該把網絡優勢發揮得更充分,而線上教育能夠幫到更多孩子”。

疫情暴發不久,他從學而思培優轉崗到了學而思網校。從線下到線上,班型不同、教法不同、學生數量也不同,對于一名長年線下授課的老師,挑戰着實不小。張利鋒迅速投身其中,熟悉線上操作,研究教法,研究學生,研究主輔配合(主講老師和班主任老師配合)……很快進入狀态。

與線下課與學生面對面不同,線上課與孩子之間隔着一個螢幕,起初他感覺與學生之間存在隔閡。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與學生之間其實沒有隔閡,隻要用心同樣能“抵達”他們。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張利鋒不隻關心個人成長,同時也在關注着組織的成長。身為一名共産黨員,他認為黨建要與業務多融合,黨員始終要保持自身的組織性,凡事多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獲得自我成長的同時,他不忘幫助其他年輕的老師提升。

于是,他通過幫助年輕教師打磨授課細節,将自己的經驗傳遞出去,幫助新老師更快進入狀态,找到自己的節奏,掌握如何講好一節課。在他看來,這件事最大的意義不僅僅是幫助新老師成長,某種程度上,這種新老傳承對整個教育行業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黨員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教師,學而思培優天津分校的常天給出的诠釋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從事數學教學四年來,常天一直兢兢業業,努力幫助每個學生進步與成長,期間也經曆了一個從“用力”到“用心”的過程。

在剛踏上教學崗位的第一學期,常天會在課上耐心指出并糾正學生出現的各類錯誤。一堂課下來,幾乎每個學生都被他糾正過錯誤。當時班上有幾名男同學,因為接受能力較差,糾正的次數甚至達到七八次。

一段時間過後,常天發現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看着課堂上死一般的沉寂,他開始尋找問題所在,通過與一些學生交流發現,由于自己過于細緻的糾錯,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試想,如果自己在學習時,老師也是不停地打斷、糾正,怎麼會不感到受挫和沮喪呢?如果人的心理壓力很大,一直處于焦慮緊張的狀态,所學的知識是不會進入大腦的。

意識到問題後,常天馬上思考補救的政策。從那以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他常常面帶微笑地耐心聽完學生回答問題,即便回答錯了,他也會告訴學生:“失敗是成功之母,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沒有必要覺得丢人或不好意思。有錯能改,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有個孩子課上開小差,常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步步跟他分析問題,讓他認清事實原委,并且鼓勵他從一點點改變做起,孩子狀态慢慢好了起來。

常天越來越體會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個人的天性,更何況是孩子。一句積極的評價可能就是鼓舞學生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現在,他不會吝啬對學生的表揚和激勵,學生在他的課堂上積極發言、熱烈讨論,充滿了歡聲笑語。

在常天看來,作為一名教師和黨員,隻有對教育事業執着和熱愛,才能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才會成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一面旗幟。

聲音

享輝煌成就不忘百年曆程,乘正茂風華奮鬥千秋偉業。讓我們一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增強立德樹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不負青春、為熱愛全力以赴,努力打造好未來黨建與業務、科技、社會責任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用愛和科技讓學習更美好!——好未來黨委書記 李非

文/圖:陳思齊

制版:楊存海 崔智超 劉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