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四學士中的秦觀,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完全可以媲美蘇轼,在詩詞、文賦、書法方面頗有建樹,有《淮海詞》流傳于世,收錄了共計1000多首詞,其中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被稱為“淮海先生”,在宋朝詞壇獨樹一幟。

雖然秦觀名氣很大,并且在詞壇有着極高的地位,但是他的一生卻又很不幸,這一點又與蘇轼很像;由于在早期反對王安石改革變法,進而得罪了改革派,先是被貶到處州(浙江麗水),此後又被貶到湖南郴州、廣東雷州,廣西橫州,在哪些地方吃盡了苦頭,也遭受了無數的白眼,而這樣的一種經曆,讓秦觀對于人生的感悟,還有對于生活的認知,自然要比别人更加深刻。
可能很多人對于秦觀的認識,還停留在其詞的認知上,畢竟那首《鵲橋仙·纖雲弄巧》太有名了,其中的句子深入人心“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個人要是真心愛對方的話,不必要在乎每天在一起,隻要心裡時常惦記着對方,那麼也就足夠了。這兩句詞可以說是撫慰了無數的青年男女,成為了兩句至理名言,讀後讓人倍感溫馨。
秦觀除了詞寫得好之外,其實在詩歌方面的表現也很優秀,有一些作品同樣寫得很美,譬如這首《金山晚眺》意境唯美,寫出了不一樣的夜色美景;但是很顯然這首詩并不太出名,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過。這也從側面說明,秦觀的詞流傳得很廣,以至于世人隻知其詞,不知道秦觀還會寫詩。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隻應燈火是漁船。
金山位于江蘇鎮江西北,最早是長江中心的一處沙洲,後來由于下遊不斷有泥沙堆積,使得沙洲逐年增大,慢慢地與長江南岸相連。秦觀在元豐七年(1084),大概十月上旬,由浙江湖州,經由鎮江到達潤州(江蘇鎮江),在那裡創作了這首《金山晚眺》。
第一二句先是交代了時間和地點,同時也着力于描寫眼前的景色,這樣的一種寫法,也是為了突出詩歌的主題,進而引出下面的兩句,“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我來到了西津江口,正是好是晚上,一輪明月高高地挂在夜空中,由于是秋天,天氣開始有點涼意,水中有明顯的水汽,看上去迷迷蒙蒙與夜空邊接在一起,景色真是美不勝收。
第三四句依舊還是寫景,這也是為了與前面的兩句形成對應,讓這首詩更加立體,“清渚白沙茫不辨,隻應燈火是漁船。”江裡的水清澈見底,但是遠處的白沙灘看不清楚,站在這個地方看上去朦朦胧胧,隻有江心的一點燈火,那是漁民的船。在這兩句中秦觀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讓原本看上去很普通的景色,瞬間充滿了勃勃生機,讀後讓人會有一種生臨其境之感。
秦觀的詞是一絕,但是這首《金山晚眺》同樣美得令人驚豔,盡管通篇突出的夜景,并沒有更多深入的描寫,可是寫出了新意,讓這首詩有着一種朦朦胧胧的美。這一點正是得益于秦觀高超的表現手法,可能很多傳統的文人在描寫這一類題材時,會融入個人更多的情感,重點表現在一個“愁”字上,很顯然秦觀沒有那樣寫,無非是以文人的視角去看待尋常的景物,還有夜色中的美景,把重點放在了景色之上,這也正是此詩最獨特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