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南唐後主李煜是中國詞壇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詞人”,《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誇他詞寫得“神秀”,說詞到了李後主“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葉嘉瑩先生認為他是天縱英才。他的一身才華,并非努力追求的結果,而是出于他的純真自然的本性。他純真的本性,是他的詞作中“最不可及的過人之處”。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自南唐以後,許多詞人都喜歡模仿李煜填詞。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也是其中一員。他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長相思·山一程》,就是模仿李煜創作出來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h1>

《長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詞作意譯:一重又一重的遠山,将你阻隔在天邊。天是那麼高,水是那麼寒。秋來相思像楓葉,映得滿山紅豔豔。菊花開了花又殘,轉眼又一年。北雁南歸你不歸,明月照到窗簾上,一片悠閑。

這一首詩寫于李後主前期,詞作的内容像是一位女子在思念塞外遠征的夫妻。詞的頭兩句用山巒的遠和長天的高、江水的寒寫出了“空間感”。下阙通過“菊花開、菊花殘”和“北雁南歸”打造“時間感”。

除此之外,詞中“楓葉丹”、“菊花開”兼有“紅”、“黃”二色的搭配。并且它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明明在寫“怨”,全詞卻沒有用一個“怨”字。他把思婦的那種“怨”,寫得“含而不露”,頗為用心。

尤其是在詞末用“一簾風月閑”,表現女主角因為“怨”到極緻,對征人的感情,都由濃轉薄了,從火紅的“楓葉丹”,變成了一片淡淡的月色。仿佛等得太久,心都因為怨恨涼透了。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不過,這是一首明顯的“征人”的詞,和李煜的身份極不相配。讓人一眼就看得出,詞中描寫的事件是“虛構”的。

是以這一首十分精緻的小令,因為“主題陳舊”,又放棄了作者本人最大的“真情”優勢。就顯得有一點點不好了。

另外,這一首詞的上阙中,“山遠天高煙水寒”,本意是說,詩中的主角想要去尋找她出征塞外的戀人,但是欲登高山恨天高,欲渡江河怕水寒,總覺得有一點陳詞濫調的嫌疑。

後來魯迅有一首玩笑詩,名字叫《我的失戀》,他在詩中這樣寫道: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它河水深……

因為抛棄了任情縱性,真實自然的風格,讓李煜這一首詞看起來更像是一首遊戲練筆之作。不過即使是練筆之作,畢竟是天才的李後主寫出來的,它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認真之作。是以,後代的詞作家們,紛紛效仿。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其中模仿這一首詞最出名的,就是清代的納蘭性德。他不但模仿了這首詞,還把這一首詞直接模仿出了名,成了他自己的“代表作”,受到王國維的極緻推崇。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h1>

《長相思·山一程》——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一首《長相思》,是納蘭性德的代表作,很多人剛開始接觸納蘭詞的時候,先接觸的就是這一首詞。

這首詞是寫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過後,北歸祭祖的過程當中。納蘭德性作為待衛,跟着康熙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北行。

詞中“山一程,水一程”,表現的是這次旅途的漫長。因為遠在塞外,是以必須爬山涉水,一程一程地走。榆關是山海關的别稱,滿人的家鄉原來是在關外。

下一句“夜深千帳燈”,寫的是夜晚這隻龐大隊伍休憩時的宏大景象。王國維對這一句特别推崇,認為它可以和唐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比美。

但是納蘭在寫這個句子的時候,并不是想歌頌什麼壯觀的景象。隻是在陳述眼中見到的事實,并且用這個“熱鬧”,反襯下半片中的冷清。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這是一次規模極大的返鄉祭祖活動,出發的時間是在冬天,是以氣候是十分惡劣的。是以,他才會說“風一更,雪一更”,讓旅途中的人倍感艱辛。

納蘭想做個好夢,在夢中回到自己的故鄉。這個願望也被前面提到的風聲、雪聲給打破了。于是他又想:還是故園好,故園就沒有這麼吵的聲音。

納蘭性德雖然是滿人,可是他自小出生在京師。從這一首詞的内容來看,他心中的“故園”應當還是在北京,而不是關外的滿洲。

他自小體弱多病,擔當皇家侍衛,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别人看來這是康熙對他的恩典,可是在他看來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他的摯友顧貞觀曾經在給他的祭文中提到,他的才華一直被埋沒,“百無一用”。是以,他也時常感歎“世無伯樂誰相識”。

這一場北歸祭祖,康熙準備去谒永陵、福陵和昭陵。他平定了“三藩”,感覺自己的人生上了一個台階。他要去告慰自己的祖先,并對人民炫耀他的武功。可是這些對于納蘭來說,并沒有什麼意義。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納蘭甚至有一些埋怨康熙的勞師動衆,“夜深千帳燈”。“千帳”中的人在這個“風一更,雪一更”的環境下,隻怕有一半都“故園夢不成”了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把李煜的《長相思》和納蘭的《長相思》對比,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李煜借“一重山、二重山”寫距離的遙遠,納蘭就在他的《長相思》中借“山一程,水一程”寫征途的遙遠。

李煜在下阙中通過“菊花開,菊花殘”表達時間的漫長,納蘭就在下阙中借“風一更,雪一更”寫氣侯的惡劣。李煜寫“思婦怨”,含而不露,沒有直接寫出“怨”。而納蘭寫“故園思”,同樣也沒有直接寫出“思”。

說納蘭這一首詞比李煜的更好,不光是因為他學到了李煜詞的精髓,寫得“真情實感”;也是因為他在創作手法上有了進步。

李煜詞“一重山、二重山”已經寫出了“遠”的意思,可是李煜跟着馬上又寫“山遠天高煙水寒”,“山遠”二字就和頭兩句重複了。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明顯要優于前者。

另外,李煜詞的上下兩阙中表達的都是對征人的情緒。一開始是熱烈的“楓葉丹”,後來轉為了“風月閑”。盡管有變化,但變化全部都落在内心。

李煜《長相思》無人可及,七百年後納蘭仿作一首,誰的意境更高?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結語

而納蘭上阙寫的是身體上的感受,下阙寫的是思想上的感受。是以一般認為:盡管納蘭這一首詞模仿了李煜,但是納蘭是“青出于藍”。

不過,李煜畢竟是五代最天才的詞作大家。僅僅是他的一首遊戲之作,别人也要嘔心瀝血,才能追趕得上。如此一想,也不能不由人感慨萬千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