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剛解放時,東城域内、特别是崇文門外的南部地區,由于地勢低窪,市政設施落後,加之南有龍須溝、北有大石橋臭水溝,葦塘連片、蚊蠅孽生,環境衛生極差,嚴重影響着人民群衆的生活和健康。市委、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解放之初就成立了由黨政軍工農學商各界組成的清潔運動委員會,組織各界群衆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和衛生防疫工作。

解放前龍須溝舊貌
全長約8公裡的龍須溝是一條曆時150多年的明溝,城南地區350公頃以内的雨水、污水全部彙集于此,因長年未加疏浚而變成了一條臭水溝。由于臭氣熏天、蚊蠅叢生,且每逢大雨必溝水四溢,是南城流行病、傳染病的發源地,給南城居民帶來嚴重危害與災難。為根治這條臭水溝,1950年2月,市衛生工程局成立龍須溝工程處,于5月16日至7月31日對龍須溝進行第一期專項整治,在金魚池、天壇北壇根等處埋設四條共計6070米下水道幹管;第二期工程于10月12日至11月22日進行,在紅橋至東南護城河段埋設2433米下水道幹管,并将明溝改為暗溝,填平龍須溝溝身。此後,相關區委、區公所又組織修馬路、安電燈,裝自來水或建公用水站,使龍須溝周圍環境衛生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作家老舍以此為素材創作話劇《龍須溝》(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後改編成電影),對人民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進行了生動讴歌,在全國産生了巨大影響。
1950年至1951年,整治龍須溝,明溝改暗溝鋪設下水管線。
據史書記載,金魚池為金、元、明、清蓄養金魚的地方。民國期間,金魚池日漸荒蕪,到北平解放時,隻剩下一池濁水,成為蚊蠅滋生地。
1951年9月至12月,市委、市政府和相關區委、區政府組織人力、物力對該地區進行了第一次改造,将不規則的金魚池整修成一個“凹”字狀的元寶湖,池岸砌上水泥欄杆,沿岸種植垂柳,這裡成為了人們休閑的小型公園。
1950至1951年,改造後的金魚池,經挖浚修建成一小型公園。
196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改造,将日漸幹涸的金魚池填平,陸續蓋起了69棟簡易居民樓供市民居住。經過30多年的使用,特别是經過唐山大地震,大部分樓房的牆體出現變形,有的漏雨嚴重,加之缺少供暖、瓦斯等設施,居民生活非常不便。
20世紀60年代,金魚池填平後建立的居民住宅。
2001年,原崇文區委、區政府決定利用市政府對南城危改的優惠政策,克服困難,對金魚池地區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改造。金魚池危改是當時全市最大的成片簡易樓改造工程,占地10.27公頃,内有58棟危舊樓房、492間平房和41家市、區屬機關。當年7月28日,經過周密籌劃和準備,金魚池危改區正式開工興建。經過10個月緊張施工,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科技人文特點突出的金魚池小區建成,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6平方米,超過當時市政府提出的人均18平方米的住房标準。
2002年,曆經三次大規模改造,金魚池小區舊貌換新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