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作者:鴻鹄迎罡

文·段宏剛

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768年——832年)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才女,給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佳話。

她給後人留下的财富,除過《錦江集》裡邊收錄的90多首詩歌之外,還有“望江樓”,以及望江樓裡一副殘缺的對聯,這副對聯被稱作千古絕對,隻有上聯而沒有下聯,距今過去了1200多年,依然沒有人能對出與之比對的下聯,依然給世人诠釋着什麼叫殘缺之美。

望江樓位于成都市東門外,始建于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為了紀念薛濤而建,整個建築群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竹子種類繁多,有人面竹、方竹、麥竹、紫竹、綿竹、佛肚竹、雞爪竹、胡琴竹、實心竹,等等。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之是以讓竹林擁簇着望江樓,是因為薛濤一生對竹子情有獨鐘,在多首詩歌裡表達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其中,以五律《酬人雨後玩竹》最為有名,詩曰:

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

衆類亦雲茂,虛心甯自持。

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

晚歲君能賞,蒼蒼勁節奇。

詩中“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兩句,被薛濤經常拿來激勵自己,希望自己有竹子這樣高潔的品性和美德。園内竹林豐茂,也算是後人幫助薛濤完成了愛竹、以竹為伴的夙願。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從1889年開始,園内相繼建造了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泉香榭、吟詩樓、薛濤井、薛濤紀念館等古色古香的建築,至民國時期已頗具規模,被開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成都市的特色景點之一。

望江樓原名叫“崇麗閣”,出處來自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蜀都賦》裡的名句“既麗且崇,實号成都”。整個建築群竣工後,站在崇麗閣上,可以看到錦江之水蜿蜒曲折向南流去,是以,被改名為“望江樓”,一直沿用至今。

據資料顯示,望江樓共4 層,總高39米,屋脊和雀替上裝飾華美,既有飛禽走獸的泥塑,也有人物雕刻和繪畫。整個建築呈現出朱柱碧瓦,寶頂鎏金,雕梁畫棟的審美感受,兼具了北方建築的雄偉和江南樓亭的靈秀,具有很高的藝術氣息。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薛濤出生于京城長安的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父親薛鄖在長安城做官,精通詩文,學識淵博,督促薛濤自小讀書、寫字、作詩。到8歲時,薛濤已經在文學上展現出較高天賦,再加上她才思靈活,面對“命題詩”,能相當輕松地對答,如此優秀的表現,讓薛鄖對這個寶貝女兒非常滿意,把她當作小公主一樣來對待。

然而,在薛濤11歲時,個性耿直,剛正不阿的薛鄖因為得罪了朝中權貴,遭到貶谪,一家人不得不離開京城前往蜀地,最終,他們在成都落腳。

薛濤14歲時,薛鄖以使者的身份被派往西南小國南诏,途中不幸染上瘴疠,最終不治身亡。家裡失去了頂梁柱,讓其他人的生活即刻陷入了困境。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跟母親相依為命的薛濤,長到16歲時,實在無路可走,加入了樂籍,成為一名樂伎,正式開啟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曆史上,像薛濤這樣才貌俱佳,精通琴棋書畫的樂伎并不多,是以,薛濤很快憑借自己的優勢在衆多樂伎裡脫穎而出,深受文人騷客和達官貴人的喜愛。本時期的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張籍、王建等人,都跟她一唱一和,甚至發生過感情糾葛。

薛濤因為在蜀地生活了50多年,算得上正宗的四川人,是以,她跟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并稱為“蜀中四大才女”,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美談。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除過詩歌,在書法和對聯上,薛濤也表現出較高的天賦。望江樓上的殘缺對聯,就是她的大手筆。

望江樓所在的位置,在唐代稱作“玉女津”,是有名的渡口,每天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每到春季,錦江兩岸的花兒依次開放,把周圍裝扮得十分漂亮。春季是踏春賞花的好季節,每年春季都有許多姑娘從浣花溪上船,順流飄至錦江,再行至玉女津,完成遊春。

相傳,某年春天薛濤來到玉女津的一座樓上,目睹蜿蜒曲折的錦江之水,随口吟出一句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後來,不知何故,人們沒有看到下聯,是薛濤當時沒有寫出來嗎?還是寫出來卻被遺失了?已經無法考證。到現在,這個上聯就以殘缺的形式,被刻在門框上,給遊人留下了道不盡的殘缺之美。

薛濤的上聯可以說是自然天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幾處名勝古迹很巧妙地串聯起來,組成了一幅登高臨遠、君臨天下的畫面,并且視角轉換很快,包含了對人生短暫、物是人非的喟歎,有許多哲學思考蘊藏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

這個上聯自從誕生之後,許多才子慕名前來,躍躍欲試,想對出下聯,幾乎沒有人能夠如願。

成都望江樓有一副殘缺的對聯,是唐代才女薛濤所寫,沒人對出下聯

相傳,直到20世紀30年代,四川什邡有一位名叫李吉玉的才子,在一個月圓之夜,來到望江樓旁邊的“印月井”旁,看到井内明月倒映,這個景象讓他突然想起望江樓上的上聯,于是,他靈機一動,脫口而出: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這個下聯雖然意境不夠突出,有一點生搬硬套之嫌,但相比于其它下聯,仍然表現出了較高的技巧和内涵,從形式到内容,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到目前為止,也隻有這個下聯最接近上聯的本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