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演員餘文樂上了熱搜。
本以為是有新電影上映,沒想到他分享了自己的一次 “發病”經曆。
有一次在飛機上,餘文樂忽然感覺情緒緊張、手腳發麻、呼吸困難。
後來看醫生才知道,原來自己經曆了一場“急性驚恐發作”。
在他微網誌評論區,很多網友紛紛表示找到了“病友”:
原來不隻有我自己經曆過那樣的時刻!
“驚恐發作”,也被叫做“急性焦慮”。
它會在什麼時候發作呢?
任何時候。
可能你正做着平常的事情,突然,一陣巨大的恐慌感襲來。
同時還可能伴随着心悸、手抖、出汗、頭痛、呼吸困難、反胃作嘔等等身體反應。
很多人形容為一種“瀕死感”,相當于從鬼門關繞一圈。
這種症狀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年輕人。
有資料顯示,約有20%的成人至少有過一次驚恐發作的體驗。
如何防範和治療驚恐症,書單君為大家推薦一本書——《遠離焦慮》。
原翻譯版本有個更直接的名字,叫《驚恐症: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這是一本寫給驚恐症患者及家人的指導手冊,也是目前大陸唯一一本完整全面介紹驚恐發作的自助治療的書。
作者R·裡德·威爾遜,是美國焦慮症學會執行委員,尤其擅長治療驚恐發作。
他對上千人進行過臨床治療,有着30多年的臨床經驗。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驚恐症?
驚恐症是怎麼發生的?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驚恐症?
如何了解和應對驚恐症?
……
這些問題的答案,威爾遜在這本書裡,都會告訴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驚恐症的本質:對恐懼的恐懼</h1>
驚恐症有多可怕?
網上有一個患者“劉先生”的病例:
劉先生從事貿易工作,半年前,他在一次看書時,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呼吸費力,胸悶,全身發抖。他一個念頭湧上腦海:可能會暴死。
于是立刻打120急救,可到了醫院,這些症狀就消失了,檢查心髒等重要器官,一切正常。
你以為劉先生沒事了嗎?
并沒有。
以後的日子,劉先生随時都擔心自己心髒有問題,反複去檢查。
盡管所有醫生都向他保證心髒健康,但他根本不相信。
這就是驚恐症最可怕的地方——它破壞了你對自己身體的基本信任。
盡管所有證據都是相反的,患者還是認為災難依然會發生。
它就像是一個超級放大器,會把你身體的感受聚焦、持續地放大。
然後向大腦發出虛假的資訊,破壞你身體的自然平衡。
幾乎所有患上驚恐障礙的人都表示,他們害怕的不是“這一次”驚恐發作,而是不知道“下一次”“下下一次”會什麼時候來襲。
正是這種“不知道”變成了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驚恐症的實質,就是對“不知道的恐懼”,對“下一次的恐懼”,對“恐懼的恐懼”。
就像威爾遜說的:
驚恐之是以發揮作用,依靠的是“即将毀滅的思想。”
驚恐就是靠“你即将發生災難的預言”存活着。
換句話說就是,讓你焦慮的,可能正是焦慮本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4">做一個純粹的觀察者</h1>
作者在書裡講過一個名字叫“多蘿西”的驚恐患者。
她在年輕時經曆一次驚恐發作,此後她通過逃避各種場合,不讓自己再次發作。
誇張到什麼程度呢?
已經73歲的多蘿西,過去40年裡,從來沒有去過離家方圓兩英裡之外的地方,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待過。
因為她總是認為周圍充滿危險。
書裡把這形容為“預想焦慮”,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為什麼會這樣?
威爾遜的解釋是:
我們的決定總是基于對事實的解讀,而不是事實本身。
怎麼了解?
打個比方,“對事實的解讀”是:害怕飛機的人總覺得飛機會失事。
但“事實”是: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根據機率論,如果一個人是死于飛機失事,那他至少要飛行2.6萬年。”
是以對驚恐患者來說,想要在根本上克服驚恐症,第一步就是:學會當一個純粹的觀察者。
把自己當做一個“錄像機”,做一個“無情”的拍照機器。
看到飛機,就是飛機本身,就是一種交通工具。
不要先入為主,第一時間用消極和聯想去解讀資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不要為自己的思維“P圖”</h1>
曾經有一個40歲的男人,在滑雪的時候驚恐發作。
後來醫生問他的“發病”過程,發現他在滑雪之前,思想就已經開始不對勁。
他站在雪地那一刻,就在想:
“這個地方好像有點危險。”
“如果我在這兒心髒病發作,不可能緊急醫治。”
“我的哥哥在鍛煉後心髒病發作,我也會。”
結果真的開始滑雪沒多久,他就出現了驚恐發作。
每一個有驚恐障礙的人,腦子裡都有一個“消極過濾器”。
可以把它比喻為思維的“濾鏡”,和PS差不多,它會曲解大腦看到的實際情況。
實際生活中,我們正常人也往往會受到“過濾器”的幹擾。
是以才有個梗叫做“百度查病,癌症起步”。
頭疼就是腦瘤
胸悶就是心髒病
胃痛就是胃癌
對于這種情況,威爾遜的建議是:
在大腦開始解讀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須進行幹預。
怎麼幹預?就是直接中斷“消極過濾器”。
同樣的比方,就是控制自己不要P圖。
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技巧可以學習,叫:放慢思考的速度。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裡,把我們的大腦分為了“快與慢”兩個系統:
“系統1”很快,靠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
“系統2”很慢,靠的是邏輯、分析和推理;
日常生活,我們大多數人幾乎都是用“系統1”做決定。
有驚恐傾向的人更是如此。
因為它快,但是以也更容易走錯路。
是以,把思考的速度放慢,再放慢!不少于20秒鐘的觀察。
隻有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實事求是地評估當下的情況,客觀沉穩地采取下一步行動。
這就是威爾遜為驚恐障礙者提供的思維訓練的過程:
第一步:做思維的“觀察者”。
第二步:冷靜地解讀事實。
第三步:選擇一個合适的行動。
隻有經過長期刻意的思維訓練,用練習後的思維本能去做決策和行動,才能逐漸阻止“驚恐發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5">“我們需要面對恐懼的立場”</h1>
最後,書單君還有一點建議,這條建議和作者的建議是相反的。
威爾遜說:當心理醫生沒用的時候,你可以依照這本書來做。
但我的建議是:
如果這本書,這些方法都不能幫助你,去看心理醫生。
在西方,看心理醫生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但在中國,“疾病羞辱”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驚恐症”這個病在歐美國家認知度很廣,但在我國卻很少人聽說過的原因。
就像有一個驚恐患者曾經被家人認為是“神經病”一樣。
“因為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簽,你隐藏僞裝起來。
很多病人,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自己所承受的長時間、心理上的焦慮。”
對于驚恐患者來說,需要一個面對恐懼的立場,就是:
拒絕被羞恥和尴尬訛詐。
有人把驚恐發作比喻為一次心理上的“感冒”,沒有人應該為自己得了感冒而感到羞恥。
如知乎上一位患者說的那樣:
我們沒有瘋,我們隻是有些思想上的包袱。
記住,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丢掉這個包袱的時候,請交給醫生來處理。
撰稿:小周官
編輯:堇芮
圖源:《神的病曆簿》、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部分參考資料:
[1]安娜·威廉姆森在《焦慮型人格自救手冊》
[2]克勞斯·伯恩哈特《優質思考的力量》
[3]艾倫·T.貝克《焦慮症和恐懼症:一種認知的觀點》
[4]驚恐症-醫學百科
今日薦書 ➠《遠離焦慮》
書單這裡有一群老派的讀書人,與你分享思考。當世界下沉,我們閱讀。
點個“在看”
拒絕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