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40年前,有研究人員描述了5名男同志者因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而生病的神秘案例。5人之中已有兩人死亡。
位于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1981年6月5日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中發表了關于這種怪病的報告,稱這種類型的肺炎通常隻影響免疫功能嚴重受損的個體。随後科學家們很快發現,一種後來被稱為艾滋病的疾病正在摧毀這幾名男性的免疫系統。
3年後,科學家将艾滋病歸咎于一種被稱為艾滋病病毒(HIV)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時任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部長瑪格麗特·赫克勒在1984年4月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表示,艾滋病疫苗将在兩年内準備好測試,并承諾保護即将到來。
然而直至今天,我們還在等待疫苗的到來。
與此同時,可能始于20世紀20年代剛果的艾滋病大流行已經造成了毀滅性的損失。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超過7500萬人感染,大約有3270萬人死亡。如果不是因為抗HIV治療的進步,死亡人數無疑會更多。
複雜的HIV給疫苗研發帶來挑戰
制造疫苗的困難很大程度上來自病毒本身的複雜生物學。
一大挑戰是感染世界各地人們的HIV之間存在巨大的遺傳多樣性。就像冠狀病毒一樣,它具有更易傳播或能夠逃避部分免疫系統的變種。
但是,HIV尤其複雜。美國馬裡蘭州銀泉市沃爾特裡德陸軍研究所軍事艾滋病病毒研究項目的病毒學家摩根·羅蘭說:“這是因為HIV以令人眼花缭亂的速度複制着它的基因藍圖,每天在一個人身上産生數以萬計的新副本。每一個新的‘拷貝’平均攜帶至少一個獨特的突變。一個艾滋病患者的體内可以攜帶無數的變種,盡管隻有少數幾種變種可以傳染給其他人。”
更重要的是,HIV有多種“政策”逃避免疫系統。例如它可在其部分表面覆寫一層緻密的糖分子。這些分子可保護病毒不被免疫系統攻擊。
然而,也許最大的障礙是這種病毒感染的終生性質。據美國《科學時報》不完全消息稱,迄今為止,全球隻有3人戰勝了艾滋病。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它會伴随一生。許多病毒在免疫系統将其擊退後會從體内消失。但是,HIV有能力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别是能夠侵入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緻患者喪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種傳染病乘虛而入。
是以,“狡猾”的HIV給疫苗研發帶來了重重挑戰。
此外,資金也是一個問題。缺乏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與花了不到一年時間開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免疫學家蘇珊·佐拉-帕茲納表示,美國新冠疫苗研發所需的資金源源不斷,而用于艾滋病疫苗研究的資金卻明顯不足,是以很難以有效的方式配置設定資金來研發疫苗。盡管如此,這種資金流還是促進了艾滋病病毒研究的進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多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快速成功成為可能。
唯一最接近成功的疫苗也失敗了
據《科學時報》報道,到目前為止,隻有幾項臨床試驗用來測試潛在的HIV疫苗對人體的功效。在科學家們完成的六項試驗中,隻有一種候選疫苗被證明可以有效預防感染。
這項唯一成功的試驗被稱為RV144,它使用了一種“prime-boost”政策,參與者總共接受了1次主要的疫苗接種和6次增強疫苗注射。其中4針含有一種金絲雀痘病毒,這種病毒不能在細胞内複制,并攜帶特定HIV蛋白的遺傳指令。參與者的細胞制造這些病毒蛋白,并可産生針對它們的免疫反應。
然後,參與者還接受了兩次“助推”,一次注射HIV蛋白片段,這是病毒進入細胞所必需的。最終,與未接種組相比,接種疫苗的參與者感染風險降低了31.2%。
RV144的研究結果首次發表在2009年12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研究結果表明,特異性抗體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關鍵因素。佐拉-帕茲納表示,盡管療效有限,但這讓科學家知道了人們需要什麼類型的免疫反應來預防感染,對艾滋病治療起到了推動作用。
然而,最近,金絲雀痘/蛋白質政策的一些效果不太樂觀。2020年2月,當新冠肺炎在全球傳播時,研究人員停止了在南非進行的一項後續試驗,該試驗使用了相同的疫苗平台,目的是改進RV144試驗。研究人員3月25日在《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道稱,這項試驗的結果并沒有降低接種疫苗的人感染HIV的風險。
“隧道”黑暗的盡頭出現了曙光
現在,科學家正緻力于研究注射一劑即可提供滅菌免疫力的HIV疫苗。當然,任何方法也都在嘗試之中。
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這樣的想法,即一些感染者自然産生抗體,能夠攻擊各種各樣的HIV變異毒株,并阻止這些病毒感染細胞。這些抗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甚至是在感染HIV幾年後才出現。疫苗制造商希望加快這一程序。
目前正在由強生公司上司的一項臨床試驗中進行測試,他們使用一種HIV蛋白引發廣泛免疫反應,這種HIV蛋白由在世界各地傳播的不同HIV毒株鑲嵌組成。
另一種方法是讓免疫系統産生廣泛的中和抗體。研究人員首先在艾滋病患者中鑒定出廣泛的中和抗體,然後分析身體産生這些免疫蛋白的步驟。美國杜克人類疫苗研究所的疫苗專家凱文·桑德斯說,他們的目标是制造一種能夠在接觸特定病毒片段時産生類似抗體的疫苗。
在2019年12月的一項科學研究中,桑德斯等研究人員表明,在接種疫苗的小鼠和恒河猴中,他們通過刺激HIV抗體,使這些抗體可能最終會變得廣泛中和。另一項研究顯示,在一項早期臨床試驗中,97%的人類參與者在接觸到一段專門産生免疫細胞的HIV時,産生了同樣稀有的免疫細胞。
其他小組則專注于T細胞來對抗感染。例如,路易斯·皮克和克勞斯·弗魯研發出了一種疫苗,這種疫苗可以使用專門的T細胞殺死其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T細胞,而不是依靠抗體來完全預防感染,該團隊的成果發表在今年3月份的《科學免疫學》上。
該研究小組此前的研究曾顯示,接種疫苗的猴子中約有一半受到了保護,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将疫苗移植到人體内。
經過近40年的嘗試,“隧道”盡頭出現了一些曙光。“我的确相信我們會開發出疫苗。”佐拉-帕茲納說,“但我不知道這需要多長時間。”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創始執行主任、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彼得·皮奧特6月5日在接受《柳葉刀》專訪時表示,他對未來抗擊艾滋病的工作表示樂觀。
皮奧特說,目前的情況已明顯改善,但HIV死亡率仍然很高。新增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措施集中于治療而不是預防。控制其傳播途徑是很棘手的。盡管已有成效,但還需要在預防上下更大功夫。每個國家和地區情況不同,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未來我們将有望開發出HIV疫苗,但是我也擔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其他許多健康和社會問題受到的關注會減少,是以改變這一現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國乃至全球強有力的上司。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