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演员余文乐上了热搜。
本以为是有新电影上映,没想到他分享了自己的一次 “发病”经历。
有一次在飞机上,余文乐忽然感觉情绪紧张、手脚发麻、呼吸困难。
后来看医生才知道,原来自己经历了一场“急性惊恐发作”。
在他微博评论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找到了“病友”:
原来不只有我自己经历过那样的时刻!
“惊恐发作”,也被叫做“急性焦虑”。
它会在什么时候发作呢?
任何时候。
可能你正做着平常的事情,突然,一阵巨大的恐慌感袭来。
同时还可能伴随着心悸、手抖、出汗、头痛、呼吸困难、反胃作呕等等身体反应。
很多人形容为一种“濒死感”,相当于从鬼门关绕一圈。
这种症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年轻人。
有资料显示,约有20%的成人至少有过一次惊恐发作的体验。
如何防范和治疗惊恐症,书单君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远离焦虑》。
原翻译版本有个更直接的名字,叫《惊恐症: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这是一本写给惊恐症患者及家人的指导手册,也是目前大陆唯一一本完整全面介绍惊恐发作的自助治疗的书。
作者R·里德·威尔逊,是美国焦虑症学会执行委员,尤其擅长治疗惊恐发作。
他对上千人进行过临床治疗,有着30多年的临床经验。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惊恐症?
惊恐症是怎么发生的?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惊恐症?
如何理解和应对惊恐症?
……
这些问题的答案,威尔逊在这本书里,都会告诉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惊恐症的本质:对恐惧的恐惧</h1>
惊恐症有多可怕?
网上有一个患者“刘先生”的病例:
刘先生从事贸易工作,半年前,他在一次看书时,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呼吸费力,胸闷,全身发抖。他一个念头涌上脑海:可能会暴死。
于是立刻打120急救,可到了医院,这些症状就消失了,检查心脏等重要器官,一切正常。
你以为刘先生没事了吗?
并没有。
以后的日子,刘先生随时都担心自己心脏有问题,反复去检查。
尽管所有医生都向他保证心脏健康,但他根本不相信。
这就是惊恐症最可怕的地方——它破坏了你对自己身体的基本信任。
尽管所有证据都是相反的,患者还是认为灾难依然会发生。
它就像是一个超级放大器,会把你身体的感受聚焦、持续地放大。
然后向大脑发出虚假的信息,破坏你身体的自然平衡。
几乎所有患上惊恐障碍的人都表示,他们害怕的不是“这一次”惊恐发作,而是不知道“下一次”“下下一次”会什么时候来袭。
正是这种“不知道”变成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惊恐症的实质,就是对“不知道的恐惧”,对“下一次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
就像威尔逊说的:
惊恐之所以发挥作用,依靠的是“即将毁灭的思想。”
惊恐就是靠“你即将发生灾难的预言”存活着。
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焦虑的,可能正是焦虑本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4">做一个纯粹的观察者</h1>
作者在书里讲过一个名字叫“多萝西”的惊恐患者。
她在年轻时经历一次惊恐发作,此后她通过逃避各种场合,不让自己再次发作。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
已经73岁的多萝西,过去40年里,从来没有去过离家方圆两英里之外的地方,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待过。
因为她总是认为周围充满危险。
书里把这形容为“预想焦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为什么会这样?
威尔逊的解释是:
我们的决定总是基于对事实的解读,而不是事实本身。
怎么理解?
打个比方,“对事实的解读”是:害怕飞机的人总觉得飞机会失事。
但“事实”是: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根据概率论,如果一个人是死于飞机失事,那他至少要飞行2.6万年。”
所以对惊恐患者来说,想要在根本上克服惊恐症,第一步就是:学会当一个纯粹的观察者。
把自己当做一个“录像机”,做一个“无情”的拍照机器。
看到飞机,就是飞机本身,就是一种交通工具。
不要先入为主,第一时间用消极和联想去解读信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不要为自己的思维“P图”</h1>
曾经有一个40岁的男人,在滑雪的时候惊恐发作。
后来医生问他的“发病”过程,发现他在滑雪之前,思想就已经开始不对劲。
他站在雪地那一刻,就在想:
“这个地方好像有点危险。”
“如果我在这儿心脏病发作,不可能紧急医治。”
“我的哥哥在锻炼后心脏病发作,我也会。”
结果真的开始滑雪没多久,他就出现了惊恐发作。
每一个有惊恐障碍的人,脑子里都有一个“消极过滤器”。
可以把它比喻为思维的“滤镜”,和PS差不多,它会曲解大脑看到的实际情况。
实际生活中,我们正常人也往往会受到“过滤器”的干扰。
所以才有个梗叫做“百度查病,癌症起步”。
头疼就是脑瘤
胸闷就是心脏病
胃痛就是胃癌
对于这种情况,威尔逊的建议是:
在大脑开始解读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进行干预。
怎么干预?就是直接中断“消极过滤器”。
同样的比方,就是控制自己不要P图。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技巧可以学习,叫:放慢思考的速度。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把我们的大脑分为了“快与慢”两个系统:
“系统1”很快,靠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
“系统2”很慢,靠的是逻辑、分析和推理;
日常生活,我们大多数人几乎都是用“系统1”做决定。
有惊恐倾向的人更是如此。
因为它快,但因此也更容易走错路。
所以,把思考的速度放慢,再放慢!不少于20秒钟的观察。
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实事求是地评估当下的情况,客观沉稳地采取下一步行动。
这就是威尔逊为惊恐障碍者提供的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一步:做思维的“观察者”。
第二步:冷静地解读事实。
第三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行动。
只有经过长期刻意的思维训练,用练习后的思维本能去做决策和行动,才能逐渐阻止“惊恐发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5">“我们需要面对恐惧的立场”</h1>
最后,书单君还有一点建议,这条建议和作者的建议是相反的。
威尔逊说:当心理医生没用的时候,你可以依照这本书来做。
但我的建议是:
如果这本书,这些方法都不能帮助你,去看心理医生。
在西方,看心理医生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但在中国,“疾病羞辱”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惊恐症”这个病在欧美国家认知度很广,但在我国却很少人听说过的原因。
就像有一个惊恐患者曾经被家人认为是“神经病”一样。
“因为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你隐藏伪装起来。
很多病人,从来没跟任何人说过,自己所承受的长时间、心理上的焦虑。”
对于惊恐患者来说,需要一个面对恐惧的立场,就是:
拒绝被羞耻和尴尬讹诈。
有人把惊恐发作比喻为一次心理上的“感冒”,没有人应该为自己得了感冒而感到羞耻。
如知乎上一位患者说的那样:
我们没有疯,我们只是有些思想上的包袱。
记住,如果你自己没有办法丢掉这个包袱的时候,请交给医生来处理。
撰稿:小周官
编辑:堇芮
图源:《神的病历簿》、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参考资料:
[1]安娜·威廉姆森在《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
[2]克劳斯·伯恩哈特《优质思考的力量》
[3]艾伦·T.贝克《焦虑症和恐惧症:一种认知的观点》
[4]惊恐症-医学百科
今日荐书 ➠《远离焦虑》
书单这里有一群老派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当世界下沉,我们阅读。
点个“在看”
拒绝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