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營面積16.9平方米的沿街包子鋪,在城市管理者眼中,是跨門經營的整治對象;在周邊居民嘴邊,是承攬日常煙火的“剛需”;在鋪子主人心裡,是維系一家幾口生計的依仗。
于是,關于這16.9平方米,究竟該“調整”還是保留,又該如何保留,成了件需要好好商議合計、破費思量的“精巧事”。

7月8日傍晚,記者來到高安路近淮海路的“伊麗包子鋪”,陰雨的天青色襯着莫蘭迪綠明檔門面和窗格,甚是洋氣。若不是木質店招上寫着“伊麗包子”四個大字,大概很容易被認作網紅小店。匆匆而過的路人一句:“喲,還以為是咖啡店”,引得店鋪老闆心頭一陣歡喜:經過改造,衛生了,敞亮了,生意更好了,關鍵自己也有忙中休憩的角落了,“不用整天煙熏漫蒸。”
位于高安路3号的“伊麗包子鋪”,開了整整17年沒挪過窩,也是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的“街邊食堂”。這家伴随着裡弄一起生長的小店,這家為服務居民淩晨出攤夜晚歇業的點心鋪,一邊是百姓的迫切需要,另一邊則是陳舊的街邊業态和老舊店面格局……如何兼顧“風貌感”與“煙火氣”,兼顧“美好需求”與“街坊記憶”,這成了擺在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徐彙區天平街道幹部多次走訪調研,征詢周邊機關和居民建議,充分聽取相關職能部門、社群規劃師意見,以自治共治的方式牽引起一場以“伊麗”為樣闆的街邊小店風貌更新行動。一舉解決了多方關切,更在過程中彰顯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也推動着主題教育形成長效機制——年内,将惠及更多街邊小店。
空間利用最大化,包子鋪也有“好氣質”
如果翻翻街道幹部的工作日志,伊麗變美變靓的“微整”之路清晰可見——最早的店招,紅底白字,沿街擺放着一摞蒸籠高過人頭,時常要占到人行道。
“實在是沒地方放”,店鋪老闆陳昌義這樣感歎:最多的時候一天賣出5000個包子,就是數百個蒸籠的量,店鋪内部雜亂逼仄,隻得向外面謀空間。其實,老闆自己心裡也不踏實:天天擔心被檢查到,然後被要求搬回室内。
2018年,結合風貌道路治理要求,街道對包子鋪的立面和店招進行了初步打造提升,總體有了初步改善,比原來幹淨整潔多了。随着城市治理向“繡花般精細”的要求邁進,風貌街區治理要素更聚焦品質的提升。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街道嘗試集中推進街邊民生小店的業态整改提升,讓它們既契合民意又契合環境。
而位于路口的“伊麗”,店主自身有改造意願,店鋪也具代表性,于是成了樣闆。
街道專門請來有新穎理念、有風貌情懷的設計團隊,提取出整條高安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構件形式、構築手法,采用老上海獨有的建築色彩,将風貌文化元素與早餐店的經營服務功能有機結合。比如,巧妙地将店招與店門、菜單融為一體,在色彩和形式上形成風貌元素的延續;特别是内部空間的整饬收納,借用透視原理使原本局促的内部空間寬敞明亮,蒸櫃、籠屜都放在了最佳位置,保證衛生的同時,最大限度提高了室内空間的使用率,同時增加室内排氣管和休憩角落,強化人體的舒适度。
如今,整個小店被改造得幹淨、洋氣,一個包子鋪也有了“氣質”,陳昌義說自己在霧氣蒸騰中過了十多年,終于“不油膩了”。記者留意到,伴随着改造,店鋪裡售賣的包子、燒賣點心、營養粥等,模樣也似乎更精緻了,“價錢不變,讓顧客也感受到品質”。看來,被更新的還有老闆的心态。
“夢想改造店”,讓各方共治共建共享
整個改造過程也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最佳實踐。
改造前,街道特地召集高安路沿線4個居民區的部分居民代表召開了相關意見征詢會,虛心聽取居民們的善意“吐槽”和“金點子”。特别是,“保留老門牌的曆史元素”成了改造的靈感來源。
設計方案形成後,街道還會同市場監管所、居委會和設計機關,與房東、經營戶反複溝通協商,最終達成共識,委托具有風貌施工資質的隊伍實施改造。改造過程中,從方案交底、施工組織、過程監管到驗收移交,街道全程牽頭統籌,設計師、社群規劃師全程技術指導。工程自3月12日啟動到4月17日完成,短短一個月,充分展現了社群治理共同體的内生動力。
關于整個内外部改造費用,街道采取了“夢想改造店”的模式,街道給予适當補貼,經營戶自行出資,有效調動起經營戶的改造積極性。
全新包子鋪一經亮相,得到了各方關注與點贊。老客驚喜回歸,還吸引了不少新客和回頭客,商家誠信度和責任感也顯著提升。
街道黨工委書記高路介紹:相較于以往在業态調整中投入的整治執法力量、承租人清退補貼、空關收益損失、後期業态引入等成本總和,此次包子鋪“夢想改造店”的改造成本投入較少,但能讓居民得友善、商戶得實惠、風貌得提升,實作多方參與、多方受益的社會治理效益最大化。“也在引導社會多元參與、培育居民自治共治意識上跨出了堅實一步。”
惠及更多小店,讓“四史”教育在解決關切中形成長效
“包子還是那個包子,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但留給我們基層治理的路徑卻很值得回味”,有專家在點評這個改造案例時這樣感慨。
結合此次“四史”學習教育,街道積極探索可複制可推廣的整體性工作路徑,把風貌街區更新與民生業态保留、品質業态提升統籌兼顧的治理路徑進一步複制推廣。
據介紹,目前,已標明高安路49号—57号的生鮮店、個體便利店和房産中介等三種業态,通過調閱曆史上的原始立面圖紙作設計參考,以更新來展現城市風貌、保留城市記憶、提升業态功能。對于一些民生公共服務設施,街道也大膽進行局部更新,使其從風貌“斷點”變成“串聯點”。
比如,吳興路某弄沿街公共衛生設施老舊,周邊易出現暴露垃圾等問題。街道通過内部結構性改造、外部品質化提升的一攬子措施,使這裡成了街邊的“溫馨一角”。此外,随着“一網統管”在精細化治理實踐中創設出更多場景應用,未來風貌區街邊的更多治理要素将“實時線上更新”,維護好當下的精細化治理成果,也在實踐中形成常态、長效的管理機制。
文:顧一瓊 占悅圖/視訊:祁駿制圖/編輯:陳雲峰責任編輯: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