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Faraam_Knight
每個人都在策劃一場盛大的逃離。
或許你早已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無趣生活,暢想着遠方那無盡的山脈和高懸的蒼雲;又或許你早就疲于參加各種應酬,不願在人前擠出一個勉強的微笑,困于樊籠裡的你想要做回最真實的自己,踏上一個人追尋自由的旅途……

現代社會“快生活”的節奏,似乎加劇了人們内心的焦慮,讓我們感到一旦停下腳步,就會落後于這個群體;也讓我們感到更加“不自由”:一個人被裹挾于群體的洪流之中,變得趨同而平庸,變得碌碌無為;
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探尋那詩和遠方,成為了當代人的一種“奢侈”。
而李子柒“歸園田居”生活的爆紅,其實也是人們内心“複得返自然”渴求的一種映射吧。而我們今天要談的遊戲《96号公路》,就與前文所提到的美好理想所呼應:它是一場奔向自由、逃離囚籠的爛漫旅程。
一、公路上的放逐與真我
人們常常将人生比作一條道路,而我們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匆匆過客。在遊戲《96号公路》裡,這個比喻顯得再恰當不過了:該遊戲以美國洲際公路為原型,它的故事情節全部發生在公路,或者是公路旁富有美國特色的“汽車旅館”、加油站和漢堡店等場景當中。
而玩家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個厭倦了自己生存環境的青少年;他們計劃着逃離這個腐朽衰敗的地方,朝着戒備森嚴的“邊境牆”出發,追尋屬于自己的自由。然而,這趟旅程注定不是平凡的:你會結識性格各異的行人,也會遭遇跌宕起伏的事件;你可能會在路的終點擁抱久違的自由,又或者是默悄無聲息地倒在那川流不息的道路上……
不過,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一段心靈的曆練,都是一段歌頌人們追尋自由勇氣的爛漫篇章。
《96号公路》的靈感來源是誕生于美國60年代的“公路電影”,遊戲的英文官方頁面也寫道:遊戲的靈感來源于真實的故事,以及昆汀·塔倫蒂諾、科恩兄弟和奉俊昊的電影。
(遊戲官方網站的介紹)
早期的公路電影,吸取了古代冒險傳說故事如《奧德賽》的精神核心,贊美人類勇于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側重的是“人類”這一個群體。不過,在公路電影發展的過程中,它對于人追求自由和個性的探讨,與美國文學“垮掉的一代”,以及他們笃信的自由主義理念不謀而合,于是新興的公路電影多以展現個人内心情感的變化,以及展現他們自我意識覺醒的曆程為主。
(美國的州際公路)
無論是探索未知前路的勇氣,還是個人追尋自我的成長曆程,在遊戲《96号公路》裡都得到了較好的展現。真我、自由與勇氣,是這款以劇情為主的遊戲的核心精神所在。
二、一條路和八個人的故事
遊戲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佩特裡亞”的國家,以現實世界中美國為原型的它風景秀麗、土地廣闊,但是卻在其當權者“泰拉克”的統治下變得腐朽和衰敗,群眾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于是,厭倦了政客們虛僞面孔的人們,特别是反叛精神最為強烈的青少年;計劃着逃到位于佩特裡亞最北方的96号公路,跨過那裡的邊境牆,尋找真正的自由。
遊戲的作業系統極為簡便。作為一款第一人稱的角色扮演遊戲,玩家需要做的隻是朝着邊境出發,選擇和遊戲中NPC的對話,傾聽他們背後的故事并完成一系列簡單的小遊戲。
遊戲的畫面基調溫馨唯美,手繪的卡通風格有一種介于2D和3D之間的獨特美感。徜徉于美國西部荒原的“方山地貌”之中,你可以感受到那廣袤大地的遒勁、孤寂與壯美。流動的清風、皓然的明月還有熠熠的星空,都是旅者們一路上最好的夥伴。
90年代,開着汽車在洲際公路上飛馳,打開收音機,聆聽作為那個年代獨特标志的“電子合成音樂”(Synthwave),是那個時候年輕人的一種獨特享受。而遊戲裡收音機的存在,既可以讓我們感受來自那些逝去歲月的曼妙甯靜與安然閑适,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遊戲中一個關鍵的線索——黑色旅。
(霓虹太陽、地平線、跑車和遠處的城市,代表着synthwave的獨特風格和人們對于那些黃金年代的美好回憶。)
雖然遊戲的主題是“暴政之下尋找自由的道路”,但遊戲的基調并不壓抑低沉,也不熱血澎湃,而是像充滿了诙諧和溫馨的“枕邊故事”。特别是遊戲裡一些道地的中文翻譯如“卧槽”、“衰b”,着實讓人忍俊不禁。
最有意思的是這款遊戲對于人物的設定:玩家操控的主角是空白的,沒有外觀設定、沒有語音台詞;而遊戲中的主要NPC,卻都有着精緻細緻的刻畫,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故事。
(讓玩家又愛又恨的“佐伊”)
他們都是“兩面性”的角色:特别是“斯坦和米奇”、“桑亞”和“傑羅德”這幾位亦正亦邪的人物。他們雖然作為普遍意義上的“反面角色”,卻也有着溫熱的一面,讓我們很難對他們産生厭惡之感。當然,還有那位“大義滅親”的反叛女孩“佐伊”,不過因為玩家每次遇到她,都會遭遇各種麻煩,是以老玩家都會給新玩家們一句忠告:“不要靠近佐伊,會變得不幸”。
三、重逢、離别和遠方的家
遊戲中,玩家與NPC的相遇是随機的,他們登場的順序沒有固定規律。而這就營造出一種“偶遇”的感覺:就好像我們是真正置身于一場公路旅行一樣。有人說,踏上旅程不隻是為了尋找自由,也不僅僅是為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在路上感受與其他旅人相遇時的驚喜,和離别時的不舍,也是公路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公路電影”這一個話題上,《96号公路》和公路電影的聯系,可不局限于“路”這一個要素上。首先,遊戲裡“斯坦和米奇”這對傻乎乎的亡命兄弟,騎着機車在洲際公路上飛馳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就借鑒了公路電影的鼻祖之一《逍遙騎士》。
遊戲中另外一個讓玩家感到不寒而栗的角色“傑羅德”,則是“暴力美學電影大師”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一類角色。連環殺手和亡命追逐之類的戲碼,構成了公路電影中讓觀衆們“腎上腺素飙升”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樣亡命天涯的兄弟們)
在這裡,筆者要特别提一下《逍遙騎士》和《末路狂花》這兩部公路電影。因為筆者認為,它們和《96号公路》中“奔向自由”這一個核心主題最為貼切,也最為刻骨銘心。就像前文提到的,公路電影裡的自由和逃離,是美國“垮掉的一代”對于這個世界的反抗和自我解放。
《96号公路》裡,我們看到了女孩佐伊在面對暴政時的成長和尋找自我的過程,也看到了她最後倒在邊境牆的槍聲之中。我們看到了因為邊境牆的山崩事件,而活在陰影中的約翰、桑亞和傑羅德,卻也看到他們在旅途中,和過去的自己達成了一種和解,得到了釋然。
而在《逍遙騎士》和《陌路狂花》中,我們也看到了同樣的解脫和毀滅:前者是兩位男青年對工業文明,對物質世界的反抗和逃離;後者則是兩位女性反抗男性霸權主義,走出一成不變生活的勇敢“歸途”。 不過他們最後都在短暫的逃離和片刻的甯靜後,走向了終點。
特别是《末路狂花》裡,兩位女性在面對警察的嚴密封鎖之時,毅然踩下了油門,開着藍色的雷鳥往懸崖沖了過去,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看似奔赴美好的未來,實際上卻是無奈之中的自我毀滅。不過她們在公路上留下的笑聲和足迹,始終是那麼的有感染力。
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來96号公路,邂逅那久違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