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0月27日電(記者艾福梅、馬思嘉)手邊放着課本和字典,張海燕坐在空蕩的教室裡,面對電腦上精心準備的課件,講解如何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不時停下來,讓線上觀看的學生動手查字典。

10月25日,甯夏銀川市興慶區第四國小教師張海燕通過線上平台為三年級學生上國文課。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哪位同學查到‘閣樓’的‘閣’字在哪一頁?請回答。”螢幕上很快湧現了答案,有些同學回答錯誤,張海燕耐心糾正。
受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北京、内蒙古、甘肅、甯夏等地的部分地區已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正采取封控管控等措施,包括暫停中國小校(幼稚園)、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線下教學教育訓練活動,轉為線上教學,全力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張海燕是甯夏銀川市興慶區第四國小的國文教師。截至26日,甯夏已報告新冠肺炎确診病例20例,發生疫情的六個縣(區、市)已暫停線下教學,啟動網絡授課。
10月25日,甯夏銀川市興慶區第四國小教師黃建榮通過線上平台為二年級學生上國文課。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去年持續數月的線上教學,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為中國各地教育部門應對疫情、線上上和線下教學中順暢切換儲備了大量經驗。
甯夏教育部門形成了成熟應對機制,保證學生“停課不停學”的同時,不斷提升線上教學品質。
據銀川市興慶區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賀安甯介紹,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時,學生隻能通過電視機觀看國家統一錄制的課程;去年,随着中國“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偏遠山區學生都能借助手機、電腦等裝置觀看更為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并在本班教師線上指導下完成課後練習。
今年,有了去年國家和甯夏當地優秀教師錄制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各校教師可自主選擇直播平台,結合優質課程資源和本班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針對性實時授課。
10月25日,甯夏銀川市五年級學生安思雯(右)在媽媽的陪伴下學習線上課程。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之前通過看電視學習容易走神,現在聽自己的老師講課,還可能會被抽查作業,更加專注了,學得也更好。”興慶區第四國小五年級學生安思雯說。記者前去安思雯家中采訪看到,即便在家裡,她也穿着校服、系着紅領巾,線上上升旗儀式上唱國歌。她的桌上,還放着美術課上完成的繪畫作品。
興慶區第四國小校長何翠玲告訴記者,此次學校應對十分從容,不僅為所有教師發放了用于直播的手機支架,還将平闆電腦借用給一些聽課裝置不足的家庭。此外,學校今年使用的直播平台也有所更新,能監測到全校所有班級直播授課情況,對教學進行評價回報。
教師線上授課水準也大幅提升。去年初次線上授課時,張海燕十分緊張,擔心講不好。如今,她雖面對一台電腦,眼前卻仿佛坐滿學生。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也逐漸适應了網絡授課模式。
10月25日,甯夏銀川市興慶區第四國小教師楊學琴線上上教學間隙了解學生互動情況。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在探索實踐中,教師們也摸索出了最适合自己學生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在興慶區第四國小另一間教室,數學老師楊學琴正站在講台上,面對前面架設的手機進行直播教學,借助電子白闆給學生示範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美術老師葉桐正結合北京優秀教師錄制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件,教學生如何根據古詩詞裡的意象作畫,并留了課後作業。
網絡教學需要學生高度自律。去年,老師無法監測到學生是否觀看線上課程。今年,借助直播平台,老師能看到線上學生人數、姓名。“如果學生沒聽課或作業完成情況較差,我們會聯系家長督促孩子。”張海燕說。
然而,教育工作者也認為,線上教學缺少互動性,終究隻能作為線下教學的補充形式,教育的主陣地仍在學校。
“還是希望疫情趕緊結束,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安思雯說。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