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巴基斯坦與中國的文化比較很感興趣,圖書館裡有文化比較的大部頭論著,而身為記者,我習慣用眼睛去觀察——都說鄰居是“巴鐵”,可我們到底有多了解他們呢?實地考察眼見為實的結果,就是這本《是的,我們去了巴基斯坦》。
我在巴基斯坦先後有5位同學陪伴,我們曾在美國一起學習生活了一年,感情深厚。在他們的陪伴下,我又認識了更多的朋友。這樣,我們和超過50位巴基斯坦朋友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們和中國人一樣好客,毫無保留地帶着我們進入他們的家,他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完成了一次浸入式的旅遊體驗。
一路走來,我發現每個巴基斯坦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小小夢想。優步司機哈龍正在經曆事業和家庭的低谷,但他希望靠租來的小奧拓能再次翻身,起碼為他兩歲的殘疾女兒攢錢治病;白沙瓦奘格裡村一位大胡子村民身在農村,卻胸懷世界,他知道中國很發達,希望買一台中國産的進階收音機;幾個村民小孩異口同聲,希望将來能夠成為醫生,因為這是一份足以讓全家脫離貧窮的體面工作;在從拉合爾開往卡拉奇的火車上,一位大學應屆畢業生興奮地憧憬着自己即将開始的中國留學生活,6個月後,這份中國獎學金将把他帶到上海;國際婦女節當晚,太平洋百貨一層大廳打起智語口号“堅強的女人建設強大的國家”,《國家報》女編輯艾莎·汗告訴我,她即将結婚,對于未來的家庭生活,她說“如果丈夫不會做家務,我可以教他”;厭倦了醫生工作的酒館老闆看起來每天都笑呵呵的,但因為印巴沖突,他時常看着手機發愣,他擔心自己的印度教徒身份是否會遭到歧視;記者同學穆凱什是政客家的座上賓,時任總統紮爾達裡還幫他拿到了美國獎學金,然而,手握資源的穆凱什卻不願意讓下一代走他的路,他甯願為每個孩子準備每年一萬美元的學費,供他們學醫,因為醫生不用看别人臉色……
雖然我們與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有屬于自己的小小夢想,都在為這個夢想努力前行,都會遇到挫折。當哈龍脫口而出“Life is tough, keep smiling”(生活艱難,保持微笑),我們都能共情并感動,也許這就是“民心相通”吧?
一路走下來,我發現兩國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我們都喜歡米飯和面食;我們還分享相似的價值觀,比如都重視家庭、親情與友情,甚至在童年時光都愛聽阿凡提智鬥巴依老爺的故事。與此同時,兩國文化也有差異,而通過比較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可能在對方眼裡卻不好了解。
在瓜達爾港中國公司工作的俾路支小夥子納塞姆曾在中國留學,他還記得他們三個好友在河南科技大學食堂吃飯時的情形:三個巴基斯坦人看到美食,不禁上手抓着吃,這引來旁邊同學的側目,還聽到小聲議論“這三人怎麼了?”後來納塞姆知道了,在中國吃飯要用筷子。看過《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一書,我很認同巴基斯坦裔作家莫辛·哈米德說過的話:“幾千年的進化已向我們證明,用皮膚接觸食物會讓我們胃口大開。”入鄉随俗,我努力适應用手抓飯吃。沒想到的是,在奘格裡村我左右開弓、大快朵頤的時候,同學阿弗雷迪卻愣住了,問我:“你怎麼了?”“我不是在學你們抓飯吃嗎?”“楊,你可能沒有注意到,我們隻用一隻手抓飯吃,而且必須是右手。”這時我才發現,當地人從撕餅到夾菜再到放入嘴中,竟然都是用右手完成的。至于用右手,是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用來擦屁股的。我這才知道,原來左右手還有分工。
闆球是巴基斯坦國球,是男孩子們最喜歡的運動
在巴基斯坦工作多年的馬貴明和我分享了他初到巴基斯坦的感受。他時常看到大街上男人之間手拉手,有的還十指相扣。“其實他們沒有别的意思,隻是想表達兄弟之情。”在巴基斯坦公共場合,我的确見到過男人之間的情感流露,深入了解才知道,隻是我們中國人想多了。
在巴基斯坦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Inshallah”(英沙拉),意為“但憑真主安排”。這句話來自阿拉伯語,巴基斯坦人經常會說,往往作為一段對話的結束,比如第一個人問:“那說好明天上午 11 點見面?”第二個人回答:“Inshallah!”我覺得這句話特别有意思,因為當你聽到對方說“Inshallah”之後,就看你如何了解了。比如第二天 11 點見面了,那是真主安排的;如果沒見着面,或者對方遲到了很久,那也是真主安排的。這是巴基斯坦人的口頭禅,他們常常把“Inshallah”挂在嘴邊。
開始的時候,我把這句話當作“Yes”(是的)了解,結果屢受挫折;我有些抱怨,覺得對方在搪塞我,因為我認為用“Inshallah”回應,等于什麼也沒答應,感覺就像中國人常說的“看緣分”,甚至還覺得“Inshallah”有些類似“聽天由命”,消極了一點。同學穆凱什向我解釋,巴基斯坦人就是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主觀願望能實作,但憑真主安排。
我們在拉合爾的民宿遇到巴基斯坦青年學生阿瑞布,素不相識,他竟帶我們去瓦加口岸看降旗儀式,帶我們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周日早茶。這樣的事在巴基斯坦幾乎每天都會遇到。我還記得打車去卡拉奇機場,計程車司機跟我聊天,聊他先天失明的女兒,聊他虔誠的信仰,聊他這個僅能糊口的工作,但當他知道我特别喜歡喝奶茶,竟然提出請我做他的客人,靠路邊喝一壺奶茶再走。
這是我很少有的體驗,即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感。請原諒,我的戒備心比較重,我曾經嚴肅拒絕過一位主動搭讪的當地人,而他隻是想幫助我們找路而已,這讓我至今都有一些愧疚。但需要說明的是,這是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重點往往落在後半句。在這裡我不是說巴基斯坦就沒有坑蒙拐騙甚至圖财害命的壞人,我隻是感慨,通常人們認為在物質豐富,人們的善心會自然流露,這裡的經濟發展水準不如中國,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表達卻時常能被感受到。
與當地人交往,進而了解當地文化風俗,進而有可能再審視自己的文化,這應是旅行者最享受的事情。《是的,我們去了巴基斯坦》是中國第一本由記者撰寫的巴基斯坦遊記,一路行走,一路交流,因為講述着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老百姓的故事,或許能在冬天給讀者帶來一些溫暖。
作者|楊曉 攝|李英武
編輯|羅皓菱
本文系獨家原創内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