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铁老铁们的梦想是什么

巴铁老铁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对巴基斯坦与中国的文化比较很感兴趣,图书馆里有文化比较的大部头论著,而身为记者,我习惯用眼睛去观察——都说邻居是“巴铁”,可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们呢?实地考察眼见为实的结果,就是这本《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

我在巴基斯坦先后有5位同学陪伴,我们曾在美国一起学习生活了一年,感情深厚。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又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这样,我们和超过50位巴基斯坦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和中国人一样好客,毫无保留地带着我们进入他们的家,他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完成了一次浸入式的旅游体验。

一路走来,我发现每个巴基斯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优步司机哈龙正在经历事业和家庭的低谷,但他希望靠租来的小奥拓能再次翻身,起码为他两岁的残疾女儿攒钱治病;白沙瓦奘格里村一位大胡子村民身在农村,却胸怀世界,他知道中国很发达,希望买一台中国产的高级收音机;几个村民小孩异口同声,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医生,因为这是一份足以让全家脱离贫穷的体面工作;在从拉合尔开往卡拉奇的火车上,一位大学应届毕业生兴奋地憧憬着自己即将开始的中国留学生活,6个月后,这份中国奖学金将把他带到上海;国际妇女节当晚,太平洋百货一层大厅打起标语口号“坚强的女人建设强大的国家”,《国家报》女编辑艾莎·汗告诉我,她即将结婚,对于未来的家庭生活,她说“如果丈夫不会做家务,我可以教他”;厌倦了医生工作的酒馆老板看起来每天都笑呵呵的,但因为印巴冲突,他时常看着手机发愣,他担心自己的印度教徒身份是否会遭到歧视;记者同学穆凯什是政客家的座上宾,时任总统扎尔达里还帮他拿到了美国奖学金,然而,手握资源的穆凯什却不愿意让下一代走他的路,他宁愿为每个孩子准备每年一万美元的学费,供他们学医,因为医生不用看别人脸色……

虽然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都在为这个梦想努力前行,都会遇到挫折。当哈龙脱口而出“Life is tough, keep smiling”(生活艰难,保持微笑),我们都能共情并感动,也许这就是“民心相通”吧?

一路走下来,我发现两国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我们都喜欢米饭和面食;我们还分享相似的价值观,比如都重视家庭、亲情与友情,甚至在童年时光都爱听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与此同时,两国文化也有差异,而通过比较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在对方眼里却不好理解。

在瓜达尔港中国公司工作的俾路支小伙子纳塞姆曾在中国留学,他还记得他们三个好友在河南科技大学食堂吃饭时的情形:三个巴基斯坦人看到美食,不禁上手抓着吃,这引来旁边同学的侧目,还听到小声议论“这三人怎么了?”后来纳塞姆知道了,在中国吃饭要用筷子。看过《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一书,我很认同巴基斯坦裔作家莫辛·哈米德说过的话:“几千年的进化已向我们证明,用皮肤接触食物会让我们胃口大开。”入乡随俗,我努力适应用手抓饭吃。没想到的是,在奘格里村我左右开弓、大快朵颐的时候,同学阿弗雷迪却愣住了,问我:“你怎么了?”“我不是在学你们抓饭吃吗?”“杨,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只用一只手抓饭吃,而且必须是右手。”这时我才发现,当地人从撕饼到夹菜再到放入嘴中,竟然都是用右手完成的。至于用右手,是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我这才知道,原来左右手还有分工。

巴铁老铁们的梦想是什么

板球是巴基斯坦国球,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

在巴基斯坦工作多年的马贵明和我分享了他初到巴基斯坦的感受。他时常看到大街上男人之间手拉手,有的还十指相扣。“其实他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兄弟之情。”在巴基斯坦公共场合,我的确见到过男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深入了解才知道,只是我们中国人想多了。

在巴基斯坦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Inshallah”(英沙拉),意为“但凭真主安排”。这句话来自阿拉伯语,巴基斯坦人经常会说,往往作为一段对话的结束,比如第一个人问:“那说好明天上午 11 点见面?”第二个人回答:“Inshallah!”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因为当你听到对方说“Inshallah”之后,就看你如何理解了。比如第二天 11 点见面了,那是真主安排的;如果没见着面,或者对方迟到了很久,那也是真主安排的。这是巴基斯坦人的口头禅,他们常常把“Inshallah”挂在嘴边。

开始的时候,我把这句话当作“Yes”(是的)理解,结果屡受挫折;我有些抱怨,觉得对方在搪塞我,因为我认为用“Inshallah”回应,等于什么也没答应,感觉就像中国人常说的“看缘分”,甚至还觉得“Inshallah”有些类似“听天由命”,消极了一点。同学穆凯什向我解释,巴基斯坦人就是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的主观愿望能实现,但凭真主安排。

我们在拉合尔的民宿遇到巴基斯坦青年学生阿瑞布,素不相识,他竟带我们去瓦加口岸看降旗仪式,带我们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周日早茶。这样的事在巴基斯坦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我还记得打车去卡拉奇机场,出租车司机跟我聊天,聊他先天失明的女儿,聊他虔诚的信仰,聊他这个仅能糊口的工作,但当他知道我特别喜欢喝奶茶,竟然提出请我做他的客人,靠路边喝一壶奶茶再走。

这是我很少有的体验,即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请原谅,我的戒备心比较重,我曾经严肃拒绝过一位主动搭讪的当地人,而他只是想帮助我们找路而已,这让我至今都有一些愧疚。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重点往往落在后半句。在这里我不是说巴基斯坦就没有坑蒙拐骗甚至图财害命的坏人,我只是感慨,通常人们认为在物质丰富,人们的善心会自然流露,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表达却时常能被感受到。

与当地人交往,进而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从而有可能再审视自己的文化,这应是旅行者最享受的事情。《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是中国第一本由记者撰写的巴基斯坦游记,一路行走,一路交流,因为讲述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百姓的故事,或许能在冬天给读者带来一些温暖。

作者|杨晓 摄|李英武

编辑|罗皓菱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