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每一個人内心對于“存在”這個詞的定義都被撬動了一點點。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天涯淪落女》

在所有關于流浪的電影中,阿涅斯·瓦爾達的《天涯淪落女》是最令我震撼的一部。女主莫娜是一個年輕女孩,她的流浪既不是浪漫的出逃,也不是關乎理想和信仰的長征,而是有着某種存在主義色彩,是對生活徹底的叛逆。

瓦爾達采用了客觀/旁觀的角度,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具在田溝中凍僵的女屍,告知了我們流浪者的結局,然後才從這裡開始,回溯莫娜流浪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經由他們的講述,讓觀衆得到一張破碎的,充滿問号的拼圖。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h1>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h1>

我們無從知道莫娜從哪裡來,導演刻意抹去了這一資訊,她以另一種方式給了莫娜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象征着她與舊生命的決裂:她赤身裸體從海中走來。仿佛現代維納斯的誕生,莫娜一頭亞麻色長卷發,滿不在乎地在冰冷的海水中沐浴,然後穿上夾克,牛仔褲,背上巨大的旅行袋,繼續流浪。

旅途中她遇到很多人,但沒有人知道她從哪裡來,我們隻知道她并不是孤兒,她有家人,親戚(從她與其他人的對話中),但她不願多談。我們可以猜想她來自一個平凡的家庭,或許她的父母和我們的父母沒什麼差別,我們甚至知道她受過不錯的教育——職業學校,會英文,她曾經有過一份平凡的工作——秘書,打字員,至于她為什麼會放棄這一切而選擇在寒冷的冬季獨自流浪,則是觀衆無從得知的第二個問号。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h1>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h1>

途中莫娜遇上了一個牧羊人家庭,他們收留了她,她發現牧羊人其實是哲學博士,他選擇做一個牧羊人是為了接近大地——這與其說是一種心靈的呼喚,不如說是出于哲學的理性選擇。牧羊人試圖幫助莫娜自力更生,給她一片土地,種植洋芋。但是莫娜卻不願意屈從他的安排,最後牧羊人氣憤地指責她,她回嘴:“我厭惡當秘書,我炒了那些老闆,更不會在路上再找一個來!”這似乎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但是我們不會知道具體的原因,是一次工作上的不愉快,還是一場失戀,還是一次生活的打擊……

莫娜流浪的原因隻能籠統地概括為:出于對工作的厭惡,對家庭的厭煩,對社會所提供的生存選擇的反叛。但是她的反叛無疑和牧羊人是不同的,牧羊人反叛的是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但莫娜反對的是一切社會化的生活方式。正如牧羊人所說:“你不是拒絕傳統,而是退出社會,你不存在。”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一次,“存在”這個此如此刺耳地被提出。在存在主義發源地的法國,瓦爾達尖銳地指出人們對“存在”的看法是“在社會中存在”,“在社會關系中存在”,一旦脫離了社會,你就什麼都不是,你就等于“不存在”,瓦爾達正是讓莫娜踏上了一條“不存在”的道路,她揭示了“存在”這個詞的荒誕性。

<h1>莫娜的存在方式</h1>

但是莫娜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在她遇到的人心中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

在她讨水的女人的孩子眼中,她是“自由”的化身;

在豪宅女管家的眼中,她是“愛情”的象征;

在牧羊人眼中,他自甘堕落,無可救藥;

在女大學教授眼中,她迷人而疏離,自成一體……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些經過她生命的人,沒能改變她流浪的初衷,卻因她而勾起了某些遙遠的夢想,正如我們對“流浪”這個詞本身的幻想與虛構。

但是緊接着第三個問号使我們更加迷惑:

<h1>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h1>

如果她隻是一個年輕不懂事的女孩,那就毫無意義了,問題就在于我們無法對莫娜的性格做一個總結,我們無法一口咬定:她就是如何如何……

她長得頗為漂亮,卻一身灰撲撲的行裝,滿不在乎渾身髒兮兮,甚至發臭;她窮得沒有錢的時候會去打零工,會去酒吧,讓人給她買一塊三明治,但同時她又将僅有的零錢扔進了點歌機——她喜歡音樂和大麻,如果這是“性格”的一部分,那麼它能給我們僅有的資訊便是,她年輕,向往自由,滿不在乎——這還用說嗎?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她也會去捐血,不是為了吃免費午餐,似乎隻是出于無事可做的消遣;她也會和流浪漢談一場看似歲月靜好的戀愛,卻在吃光對方的大麻和面包之後毫不猶豫地離開——她似乎缺乏人性,那種普遍的,溫暖的人性,但她會和孤獨的老人聊天,說得對方哈哈大笑;她會愛撫小狗,卻不想幫人遛狗賺錢;她自己選擇流浪,卻不了解牧羊人的選擇。一方面她缺乏自憐,從不認為自己狀況有多糟,另一方面她又似乎很脆弱,被人在野地裡強奸之後,她在葡萄園遇到一個願意收留她的男人,她立刻信任他,似乎隻有這一次,她是真的想留下來(也是在這裡她透露了“莫娜”并不是她的本名)。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越是想去歸納,就越是發現莫娜身上的重重沖突,她有時候很麻木,有時候充滿幽默感,有時候很天真,有時候又很世故,但是當我們想用她的沖突去指責她時,我們卻失去了立場。

我們并不知道真實的莫娜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從沒有嘗試過她那樣的生活。我們無法去責難一個勇于脫離社會的人,因為我們并不确定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天經地義,無可指摘的。在莫娜和牧羊人那一段充滿機鋒的對話裡,莫娜曾經發出振聾發聩的罵聲:“去你媽的哲學,你過得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是的,“工作”使我們高貴嗎?還是種地和牧羊比在大城市的工作更高貴呢?這種想法是否仍然是“社會”加之于我們的觀念呢?

隻是,生長于城市中的莫娜的流浪并不是變成野獸,她仍然在社會中,在人群中穿梭,她無可避免地接觸到人,到頭來,她真的逃離了她想要逃離的對象嗎?并沒有,她的旅途早已注定了失敗。牧羊人曾經警告過她:你選擇徹底的自由,得到的卻是徹底的孤獨。如果你繼續走下去,你遲早會把自己毀了。

莫娜終于窘困交加,幾乎堕落到和社會渣滓為伍,在結局處,她先是經曆了一場火災,燒掉了她僅有的财産,衣衫褴褛的她慌忙逃走,卻來到一個古怪的小鎮,鎮上正在過一種可怕的節日:一些喬裝成樹木的人拿着泥塊和葡萄酒四處尋找無辜“受害者”,将他們抓到的對象扔進裝滿葡萄酒的推車,鎮上居民關上門窗,躲避起來,不明是以的莫娜成了衆矢之的,她發自内心恐懼地尖叫,被真實的遊戲所迫害,最後精疲力竭地倒在了田溝之中。

據說這一幕是神來之筆,當時的情景是意外的真實節日場景,而演員也是真實地發生恐懼,戰栗着尖叫,被無情的鏡頭記錄下來——這正是瓦爾達的特點,她善于在電影叙事之中保留一些紀實的成分,虛虛實實之間,讓整個故事充滿偶然性和懸疑。

你像我一樣堕落,隻不過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電影《天涯淪落女》第一個問号:莫娜從哪裡來?第二個問号:莫娜為什麼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莫娜的死成為一個非常“存在主義”的死亡,它始于荒誕,始于偶然,它仿佛“遊戲”,卻又十分真實,它的殘酷是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她本可以不這麼死去,在她青春美好的年紀,但她死亡的合理性又很充分,除此之外,我們想不出更好的結局。

無論我們如何去看這一部電影,如何了解莫娜這個人物,有一點是肯定的:每一個在莫娜身上投射過情感的人,無論是喜歡、羨慕還是厭惡、反感,每一個人内心對于“存在”這個詞的定義都被撬動了一點點。

如果一部電影能做到這一點,我想用“偉大”來形容并不為過,更何況,瓦爾達一向是我最喜歡的女導演,最後說一句,這是一部1985年的電影,它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