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个人内心对于“存在”这个词的定义都被撬动了一点点。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天涯沦落女》

在所有关于流浪的电影中,阿涅斯·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是最令我震撼的一部。女主莫娜是一个年轻女孩,她的流浪既不是浪漫的出逃,也不是关乎理想和信仰的长征,而是有着某种存在主义色彩,是对生活彻底的叛逆。

瓦尔达采用了客观/旁观的角度,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具在田沟中冻僵的女尸,告知了我们流浪者的结局,然后才从这里开始,回溯莫娜流浪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经由他们的讲述,让观众得到一张破碎的,充满问号的拼图。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h1>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h1>

我们无从知道莫娜从哪里来,导演刻意抹去了这一信息,她以另一种方式给了莫娜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也象征着她与旧生命的决裂:她赤身裸体从海中走来。仿佛现代维纳斯的诞生,莫娜一头亚麻色长卷发,满不在乎地在冰冷的海水中沐浴,然后穿上夹克,牛仔裤,背上巨大的旅行袋,继续流浪。

旅途中她遇到很多人,但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我们只知道她并不是孤儿,她有家人,亲戚(从她与其他人的对话中),但她不愿多谈。我们可以猜想她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或许她的父母和我们的父母没什么区别,我们甚至知道她受过不错的教育——职业学校,会英文,她曾经有过一份平凡的工作——秘书,打字员,至于她为什么会放弃这一切而选择在寒冷的冬季独自流浪,则是观众无从得知的第二个问号。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h1>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h1>

途中莫娜遇上了一个牧羊人家庭,他们收留了她,她发现牧羊人其实是哲学博士,他选择做一个牧羊人是为了接近大地——这与其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不如说是出于哲学的理性选择。牧羊人试图帮助莫娜自力更生,给她一片土地,种植土豆。但是莫娜却不愿意屈从他的安排,最后牧羊人气愤地指责她,她回嘴:“我厌恶当秘书,我炒了那些老板,更不会在路上再找一个来!”这似乎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但是我们不会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一次工作上的不愉快,还是一场失恋,还是一次生活的打击……

莫娜流浪的原因只能笼统地概括为:出于对工作的厌恶,对家庭的厌烦,对社会所提供的生存选择的反叛。但是她的反叛无疑和牧羊人是不同的,牧羊人反叛的是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但莫娜反对的是一切社会化的生活方式。正如牧羊人所说:“你不是拒绝传统,而是退出社会,你不存在。”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存在”这个此如此刺耳地被提出。在存在主义发源地的法国,瓦尔达尖锐地指出人们对“存在”的看法是“在社会中存在”,“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一旦脱离了社会,你就什么都不是,你就等于“不存在”,瓦尔达正是让莫娜踏上了一条“不存在”的道路,她揭示了“存在”这个词的荒诞性。

<h1>莫娜的存在方式</h1>

但是莫娜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在她遇到的人心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

在她讨水的女人的孩子眼中,她是“自由”的化身;

在豪宅女管家的眼中,她是“爱情”的象征;

在牧羊人眼中,他自甘堕落,无可救药;

在女大学教授眼中,她迷人而疏离,自成一体……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些经过她生命的人,没能改变她流浪的初衷,却因她而勾起了某些遥远的梦想,正如我们对“流浪”这个词本身的幻想与虚构。

但是紧接着第三个问号使我们更加迷惑:

<h1>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h1>

如果她只是一个年轻不懂事的女孩,那就毫无意义了,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对莫娜的性格做一个总结,我们无法一口咬定:她就是如何如何……

她长得颇为漂亮,却一身灰扑扑的行装,满不在乎浑身脏兮兮,甚至发臭;她穷得没有钱的时候会去打零工,会去酒吧,让人给她买一块三明治,但同时她又将仅有的零钱扔进了点歌机——她喜欢音乐和大麻,如果这是“性格”的一部分,那么它能给我们仅有的信息便是,她年轻,向往自由,满不在乎——这还用说吗?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也会去献血,不是为了吃免费午餐,似乎只是出于无事可做的消遣;她也会和流浪汉谈一场看似岁月静好的恋爱,却在吃光对方的大麻和面包之后毫不犹豫地离开——她似乎缺乏人性,那种普遍的,温暖的人性,但她会和孤独的老人聊天,说得对方哈哈大笑;她会爱抚小狗,却不想帮人遛狗赚钱;她自己选择流浪,却不理解牧羊人的选择。一方面她缺乏自怜,从不认为自己状况有多糟,另一方面她又似乎很脆弱,被人在野地里强奸之后,她在葡萄园遇到一个愿意收留她的男人,她立刻信任他,似乎只有这一次,她是真的想留下来(也是在这里她透露了“莫娜”并不是她的本名)。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越是想去归纳,就越是发现莫娜身上的重重矛盾,她有时候很麻木,有时候充满幽默感,有时候很天真,有时候又很世故,但是当我们想用她的矛盾去指责她时,我们却失去了立场。

我们并不知道真实的莫娜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从没有尝试过她那样的生活。我们无法去责难一个勇于脱离社会的人,因为我们并不确定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天经地义,无可指摘的。在莫娜和牧羊人那一段充满机锋的对话里,莫娜曾经发出振聋发聩的骂声:“去你妈的哲学,你过得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是的,“工作”使我们高贵吗?还是种地和牧羊比在大城市的工作更高贵呢?这种想法是否仍然是“社会”加之于我们的观念呢?

只是,生长于城市中的莫娜的流浪并不是变成野兽,她仍然在社会中,在人群中穿梭,她无可避免地接触到人,到头来,她真的逃离了她想要逃离的对象吗?并没有,她的旅途早已注定了失败。牧羊人曾经警告过她:你选择彻底的自由,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孤独。如果你继续走下去,你迟早会把自己毁了。

莫娜终于窘困交加,几乎堕落到和社会渣滓为伍,在结局处,她先是经历了一场火灾,烧掉了她仅有的财产,衣衫褴褛的她慌忙逃走,却来到一个古怪的小镇,镇上正在过一种可怕的节日:一些乔装成树木的人拿着泥块和葡萄酒四处寻找无辜“受害者”,将他们抓到的对象扔进装满葡萄酒的推车,镇上居民关上门窗,躲避起来,不明所以的莫娜成了众矢之的,她发自内心恐惧地尖叫,被真实的游戏所迫害,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了田沟之中。

据说这一幕是神来之笔,当时的情景是意外的真实节日场景,而演员也是真实地发生恐惧,战栗着尖叫,被无情的镜头记录下来——这正是瓦尔达的特点,她善于在电影叙事之中保留一些纪实的成分,虚虚实实之间,让整个故事充满偶然性和悬疑。

你像我一样堕落,只不过你工作得多些而已 | 电影《天涯沦落女》第一个问号:莫娜从哪里来?第二个问号:莫娜为什么流浪?莫娜的存在方式莫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莫娜的死成为一个非常“存在主义”的死亡,它始于荒诞,始于偶然,它仿佛“游戏”,却又十分真实,它的残酷是因为它没有任何道理,她本可以不这么死去,在她青春美好的年纪,但她死亡的合理性又很充分,除此之外,我们想不出更好的结局。

无论我们如何去看这一部电影,如何理解莫娜这个人物,有一点是肯定的:每一个在莫娜身上投射过情感的人,无论是喜欢、羡慕还是厌恶、反感,每一个人内心对于“存在”这个词的定义都被撬动了一点点。

如果一部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我想用“伟大”来形容并不为过,更何况,瓦尔达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女导演,最后说一句,这是一部1985年的电影,它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