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賈樟柯作為國内國際知名導演,他的電影大多從小人物的内心出發,去發現時代車輪越來越快下,那些小人物的命運交錯,記錄着在時代的軌迹,探查着人物背後的人性。2008年,他的電影《天注定》在多倫多演出時,中國留學生當場質疑他“中國那麼多好的你為什麼不拍,離了煤礦你會死嗎?”45歲便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賈樟柯,究竟有着怎樣的成長和經曆,讓他執着于去探尋小人物的悲喜和命運。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賈樟柯是山西汾陽人,他23歲之前的人生,都是在山西度過的,山西教會了他所有的事情,也影響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山西作為他的故鄉,他曾經一度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十公裡以外是什麼,五十公裡以外是什麼,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隻想往前飛。他第一次聽到火車的聲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很魔幻”,火車的氣鳴聲伴随着西北風呼嘯而來,父親告訴他,那是火車的聲音。和同學騎着車去看鐵路,幾個小時的車程去看那個要開往遠方的火車,在看完之後又得回到那個縣城,回去的路上,一種莫名的怅然若失,火車就要開往遠方了,自己卻還是原地徘徊。是以他在之後的電影中,非常喜歡拍交通工具,因為這是他對外面世界的一種幻想。他父親算得上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詩人,多愁善感,經常帶着賈樟柯去汾陽國小的邊上去看古城牆,從城牆上望去,隻有一條從汾陽到陝西的公路,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滿目凄涼。父親的多愁善感,可能或多或少地傳到了賈樟柯身上。沒有細膩的感情,是無法用鏡頭去表現東西的。他将他的感覺,通過拍攝和剪輯,将虛幻的感覺變成了一種現實的存在。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他的電影夢,在接觸到《黃土地》這部影片是開始萌芽,當時看了五分鐘的他,淚流滿面。影片裡的台詞很少,隻有滿眼望去的黃土地,和黃土地上穿着黑衣服的人。從小成長在黃土高原的他,深刻體會到了鏡頭語言的魅力,“那就是我的生活”。也是從那個時候,他的志向就決定了“這輩子就幹電影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開始着手準備聯考,準備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由于報考導演系有身高限制,是以不得不報考了文學系,三年之後,他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他有着善于發現小人物悲喜的細膩,也有着能夠有所成的野心和骨氣。在《朗讀者》節目中,他曾經講到過他奶媽的故事,他奶媽是通過擺茶水攤賣茶水來養活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小人物的背後,有着極其強大的内心和足以應對生活的勇氣,這些小人物所折射出來的勇氣,更令人佩服和人驚歎。賈樟柯深受奶媽身上氣質的影響,他覺得奶媽可以通過擺茶水攤來養活一家人,他肯定也可以養活自己。他不認為有什麼東西可以打敗自己,“在我的世界裡,沒有失敗這個詞”。這樣的氣場和自信,也許就是後來他能平步青雲的基礎吧。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他在1995年,拍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短片《小山回家》,充滿着賈樟柯之後對電影的幻想,沒有限制的創作,去用他的思維模式,用他的感覺去拍攝短片,即使有的地方,不符合電影的正常操作,甚至有的地方是失控的,但是這個短片卻展現了毫無限制的自由。之後這個短片的架構更是被移植到《小五》中去,成了賈樟柯的代表作。2009年,他在采訪中談到“我相信每一個導演在他第一、第二部電影的時候,是用全部的青春表達沖動。”賈樟柯用他獨樹一幟地認識世界的視角,去挖掘着那些最容易被忽視,遮蓋住的人物和時代。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這麼多年,賈樟柯拍了很多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用鏡頭去描述小人物的悲喜,用電影去傳達時代潮流滾滾而過的命運交織。他是比較幸運的,第一部短片獲得了廣泛好評,之後拍的《小五》也讓他一戰成名,年少成名的他,可以去拍自己想要的片子,他有精力自己寫本子,他在旅行的途中去觀察生活,體悟人性,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充斥着,充實之餘也多了一份單調,朋友圈被工作消息充斥着,過去的朋友也被忽略。縱使年少時渴望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也終究逃不過對故鄉的留戀。在賈樟柯的片子中,處處都能看到故鄉的影子,在他構思完《山河兒女》這部影片後,他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人生,這麼多年他對于故鄉的情感和印象,他骨子裡流淌的血液已經和黃土,山西,汾陽融為一體。

國際名導賈樟柯,人到中年回山西,開始準備用VR技術拍宇宙和星球

經曆過大城市的冷漠,小城市的溫情更能夠打動人。過去年輕的時候,自己不屑的事情,後來會發現自己錯了。就像他年輕時候厭煩熱鬧,覺得朋友結婚,孩子滿月是非常浪費精神又無意義的事情,可是如今的他樂此不疲。他對故鄉的情感,故鄉的朋友占了很大比例,他在北京上學的時候,朋友曾經坐着一夜的火車去北京看他,晚上又坐着一夜的火車走,長時間靜默的他,昭示着他對這份情的感激。在朋友面前,他不是導演賈樟柯,隻是他們的朋友賈樟柯,僅此而已。故鄉的所有,都是賈樟柯回鄉的理由,而他也在45歲時,重返故鄉,也許是見過了太多的人間悲喜,也許認清了現實就是現實,即使被表達,仍舊是現實。他在許知遠主持的《十三邀》節目中,說他現在沉迷于科幻,甚至自己也寫了科幻小說,這樣的思想也許是認清現實之後的無奈,隻得借助科幻來用另一種方式對抗現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