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作为国内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大多从小人物的内心出发,去发现时代车轮越来越快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交错,记录着在时代的轨迹,探查着人物背后的人性。2008年,他的电影《天注定》在多伦多演出时,中国留学生当场质疑他“中国那么多好的你为什么不拍,离了煤矿你会死吗?”45岁便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贾樟柯,究竟有着怎样的成长和经历,让他执着于去探寻小人物的悲喜和命运。

贾樟柯是山西汾阳人,他23岁之前的人生,都是在山西度过的,山西教会了他所有的事情,也影响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山西作为他的故乡,他曾经一度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十公里以外是什么,五十公里以外是什么,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他第一次听到火车的声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魔幻”,火车的气鸣声伴随着西北风呼啸而来,父亲告诉他,那是火车的声音。和同学骑着车去看铁路,几个小时的车程去看那个要开往远方的火车,在看完之后又得回到那个县城,回去的路上,一种莫名的怅然若失,火车就要开往远方了,自己却还是原地徘徊。所以他在之后的电影中,非常喜欢拍交通工具,因为这是他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幻想。他父亲算得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多愁善感,经常带着贾樟柯去汾阳小学的边上去看古城墙,从城墙上望去,只有一条从汾阳到陕西的公路,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满目凄凉。父亲的多愁善感,可能或多或少地传到了贾樟柯身上。没有细腻的感情,是无法用镜头去表现东西的。他将他的感觉,通过拍摄和剪辑,将虚幻的感觉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存在。
他的电影梦,在接触到《黄土地》这部影片是开始萌芽,当时看了五分钟的他,泪流满面。影片里的台词很少,只有满眼望去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穿着黑衣服的人。从小成长在黄土高原的他,深刻体会到了镜头语言的魅力,“那就是我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他的志向就决定了“这辈子就干电影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着手准备高考,准备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于报考导演系有身高限制,所以不得不报考了文学系,三年之后,他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他有着善于发现小人物悲喜的细腻,也有着能够有所成的野心和骨气。在《朗读者》节目中,他曾经讲到过他奶妈的故事,他奶妈是通过摆茶水摊卖茶水来养活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小人物的背后,有着极其强大的内心和足以应对生活的勇气,这些小人物所折射出来的勇气,更令人佩服和人惊叹。贾樟柯深受奶妈身上气质的影响,他觉得奶妈可以通过摆茶水摊来养活一家人,他肯定也可以养活自己。他不认为有什么东西可以打败自己,“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失败这个词”。这样的气场和自信,也许就是后来他能平步青云的基础吧。
他在1995年,拍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短片《小山回家》,充满着贾樟柯之后对电影的幻想,没有限制的创作,去用他的思维模式,用他的感觉去拍摄短片,即使有的地方,不符合电影的常规操作,甚至有的地方是失控的,但是这个短片却体现了毫无限制的自由。之后这个短片的架构更是被移植到《小五》中去,成了贾樟柯的代表作。2009年,他在采访中谈到“我相信每一个导演在他第一、第二部电影的时候,是用全部的青春表达冲动。”贾樟柯用他独树一帜地认识世界的视角,去挖掘着那些最容易被忽视,遮盖住的人物和时代。
这么多年,贾樟柯拍了很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用镜头去描述小人物的悲喜,用电影去传达时代潮流滚滚而过的命运交织。他是比较幸运的,第一部短片获得了广泛好评,之后拍的《小五》也让他一战成名,年少成名的他,可以去拍自己想要的片子,他有精力自己写本子,他在旅行的途中去观察生活,体悟人性,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充斥着,充实之余也多了一份单调,朋友圈被工作消息充斥着,过去的朋友也被忽略。纵使年少时渴望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也终究逃不过对故乡的留恋。在贾樟柯的片子中,处处都能看到故乡的影子,在他构思完《山河儿女》这部影片后,他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人生,这么多年他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印象,他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已经和黄土,山西,汾阳融为一体。
经历过大城市的冷漠,小城市的温情更能够打动人。过去年轻的时候,自己不屑的事情,后来会发现自己错了。就像他年轻时候厌烦热闹,觉得朋友结婚,孩子满月是非常浪费精神又无意义的事情,可是如今的他乐此不疲。他对故乡的情感,故乡的朋友占了很大比例,他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朋友曾经坐着一夜的火车去北京看他,晚上又坐着一夜的火车走,长时间静默的他,昭示着他对这份情的感激。在朋友面前,他不是导演贾樟柯,只是他们的朋友贾樟柯,仅此而已。故乡的所有,都是贾樟柯回乡的理由,而他也在45岁时,重返故乡,也许是见过了太多的人间悲喜,也许认清了现实就是现实,即使被表达,仍旧是现实。他在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节目中,说他现在沉迷于科幻,甚至自己也写了科幻小说,这样的思想也许是认清现实之后的无奈,只得借助科幻来用另一种方式对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