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印在錢币上的人物經常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英格蘭銀行于日前宣布在2020年最新版英鎊紙币上将首次選用藝術家肖像,以彰顯國家文化。
而第一名被選中印在20英鎊面值紙币上面的藝術家就是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M.W. Turner)。
● 新版20英鎊紙币
透納在藝術史上被稱為“水彩畫之父”,在西方以油畫為尊的時代,取得這樣的稱呼,可窺其一斑。作為西方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透納也是印象派畫風的創始者。
不管是版畫、水彩、油畫,他都能巧妙地将靜谧的景色轉換成充滿生命的畫面,尤其是風景畫中的光影色彩,會讓人感受到畫框裡的金色太陽是真實的耀眼刺目。而透納鐘愛的“印度黃”,也曾一度掀起色彩潮流。
● 透納畫中的金色陽光
但是,透納的童年并不像他的畫卷那樣的壯闊和燦爛。1775年的透納出生在英國的科文加登,母親因妹妹的早逝而精神失常。作為理發師的父親,維系着全家人的生活。
透納在十歲的時候就表現了出自己的繪畫才能,而他最初的“美術展廳”就是父親理發店的櫥窗。小小的櫥窗承載了父子二人對未來滿滿的期待。出于對兒子的支援和信任,透納的父親向每一位客人介紹兒子的畫作,他始終相信兒子終有一天會在藝術上大有成就。
● 透納作品《卡那封城堡》
1793年,透納建立了自己的畫室,踏出了每位年輕藝術家都會經曆的一步——白天學習,晚上為别人作畫。無論接到的任務是鉛筆畫還是顔料畫,透納從不懈怠每一個機會,他以夯實基礎為樂,即使每幅畫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實際收到報酬的數倍。
在這樣的努力之下,透納24歲被選為皇家美術協會候補院士,28歲成為正式院士,也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然而,在這榮耀的時刻,透納母親的病情卻愈加嚴重,最終被送入精神病醫院。
那段時期,透納畫了張自畫像。
● 透納自畫像
此後他極少涉獵人像。
與此同時,他在風景畫裡對光影的運用愈加明顯。美好的金色陽光,仿佛能驅趕一切人世間的陰霾。
在電影《透納先生》中出現過這樣的橋段:透納背着畫架和各色材料翻越山崖,為的就是能親眼目睹海上的日出和朝霞。當太陽金色的光輝灑在翻滾的海浪上時,透納為之驚歎歡呼。
● 透納作品《諾哈姆城堡:日出》
● 透納作品《日出:一艘船在海岬之間》
透納将目光投向了遠方的海洋。西方的繪畫藝術曆史上,從未有人像透納一樣執着于海洋。作為“世界第一海景畫家”,透納毫不吝啬筆墨去描繪大海的壯麗與廣博。
西方海洋的文明,如罂粟花般吸引着透納,海洋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在透納的畫中如此對立,卻又如此統一。
透納像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水手,操縱着畫中的船舶,航行于海上。
他的第一幅油畫《海上漁民》,就描述了一個出海故事:懷特島附近的一處波濤洶湧的海面上,一些漁民伴随着皎潔的月光出海捕魚。
● 透納作品《海上漁民》
夜中的海,看似平靜,但是不遠處的礁石和陰沉的天幕都似乎在彰顯着大自然的威嚴,對比之下,那些出海漁船上的人類,如同夜晚清冷的月光一碰即碎,脆弱與力量的沖突一觸即發。但是那船上的幽幽漁火卻閃爍着絲絲暖意,那是家人的期待,也是人類的堅強所在。
每個人心底的愛與溫暖,給了脆弱的人類在危險中探索海洋的巨大勇氣。
可以說,從透納的第一幅油畫開始,海洋,就成為了他一個充滿标志性的繪畫主題。在透納的畫中,陽光、風暴、雷雨或者霧霾下的大海流露出如古老神迹一般的壯美景象。
● 透納作品《退役的特梅雷爾号戰艦》
透納的作品有别于傳統西方曆史畫的寫實,避開了許多具體細節的描繪,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更為接近。
散文家威廉・赫茲裡特(William Hazlitt)曾評論過透納的風景畫:"藝術家樂于回到創世之初的混沌狀态,回歸到水陸、日夜剛剛分離的時刻,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生物,也沒有碩果累累的樹木,空蕩蕩的一片。有人說他的風景畫'畫的就是空無',我認為恰如其分。"
● 透納作品《雨、蒸汽及速度》
在《奴隸船》這幅作品誕生之前的40年,透納的藝術道路一直都很順暢,幾乎沒有遭受過非議。那時的透納像塞納河邊的午後給人一種氤氲的甯靜,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另一面的透納宛如甯靜海面之下,潛藏着的暗湧。
這幅畫描繪了一個關于奴隸船的真實故事:1781年的一天,在一艘販賣黑奴的船上,船長把133個體弱多病的黑奴抛進了海裡。這樣一來他們就不用承擔患病死亡的運送理賠費,還可以得到一份豐厚的海洋保險金。
透納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真實曆史事件的背景——海洋。大海廣博,包容萬物,甚至于邪惡。風暴将至、船隻傾斜、日光搖曳……輪船的輪廓模糊,海上的破碎肢體卻如此清楚。火焰一樣的雲朵燃燒着海洋,模糊了與天空邊界線。
● 透納作品《奴隸船》
《奴隸船》的全名叫做《奴隸船:奴隸販子把死者和垂死之人丢入海洋——台風襲來了》。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成長都是建立在海洋文明之上的,對于這些國家來說,建立了海上霸權就意味着掌握了海洋資源,掌控了海路就意味着壟斷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但是他們拒絕承認這幅作品的真實性。
四處都是批判的聲音,他是大家眼中的老瘋子,人們認為他沉迷在自己狂暴和荒謬的繪畫中不能自拔。
這幅《奴隸船》本應是他的裡程碑之作,但卻使他遭到了各類人群的非議和排斥。
透納氣憤地寫下了一首詩:“你的狂怒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宣布了台風将至,希望,希望,倒坍的希望,你在哪裡?”
透納開始變得有些偏執,很少和人來往。但是他依舊保持着極高的作畫熱情。
為了完成畫作,親身體驗大海的咆哮和風雪的力量,他讓水手把自己捆在船桅上。“為了觀察大海,我讓水手們把我捆在船桅上。我那樣過了四個小時,沒指望能活下來。”
● 透納作品《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
1842年,67歲高齡的透納将他冒着生命危險創作的畫作取名《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在這幅畫裡,雖然描畫的是在風暴中航行的船,但是所呈現的卻是船隻隐約的幻影。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航行的船舶和彌漫在海面上的風雪,在畫中變形、旋轉……似乎可以将人吸入畫裡。
然而,當《暴風雪》在英國繪畫權威——皇家藝廊學院展出時,評論家們還是将這幅畫稱為“肥皂泡沫和白灰水”。透納解釋說,他畫這幅畫是為了告訴自己和别人,在驚濤駭浪的海上,暴風雪究竟是什麼樣子。這是天地之間一種突然而劇烈的變動,為了畫它,他曾經冒過生命危險。
但他的解釋是徒勞的。
他憤怒,他瘋狂,即使卧病在床,透納依舊堅持繪畫。現實生活的灰暗已然難以改變,那他隻能去追尋自己心中的光芒。那些金色,那些奪目的光彩,那些光影的交錯亦愈發的驚心動魄。直到臨終,他依舊堅信:“太陽就是上帝。”
● 透納作品《站在太陽裡的天使》
以海成名,世人從透納的畫裡隐約窺得大海一貌,宛若當年的那個少年,透過父親理發店的櫥窗,觀察着這個複雜的世界。
所幸的是,大海與真理都不曾辜負透納,透納之後無數的藝術家前赴後繼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大海。而那些蒙塵的曠世佳作,經過時光的洗禮,在今日,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博文網《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鳳凰網《透納其人其畫》
British Council《透納生平年譜及大事記》
内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