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海岸線生态修複的山東樣本

作者:齊魯晚報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時培磊

從過去白花花的鹽堿地到如今的綠樹成林,從城市港口的煤堆場到人造沙灘碧海藍天,行走在山東三千多公裡的海岸線,你會感受到這裡正在發生的巨變。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海岸線生态的保護和修複,陽光綠色海岸引來了野兔海參,也帶來了城市高品質發展藍色經濟的新機遇。

鹽堿地上種植“柽柳+肉苁蓉”

每畝實作5萬元的生态效益

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岸線,一陣海風吹來,海岸線一側的層層柽柳随風擺動,放眼望去,一片綠意。如果不是本地人,誰也想不到這片綠林曾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可謂是寸草難生,同樣刮上一陣海風,全是沙塵。

濰坊濱海地區土壤含鹽量高,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的2.35%,該區域生态環境脆弱、綠化成本較高、鹽堿地綜合利用難度大等問題,一直是濰坊海洋生态建設的最大制約。

改變來自于“南紅北柳”海洋生态修複工程的實施。“北柳”主要指柽柳,特别适宜在環渤海鹽堿荒地生長。眼前的這片防護林,就是2017年山東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種植的,總面積達3000畝,種植柽柳約70萬株。

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海岸線生态修複的山東樣本

據山東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愛民介紹,從2009年起,公司就開始研究培育柽柳新品種,當時山東省林科院的教授告訴他們,可以沿着海岸線尋找野生的柽柳當作研究樣本,“我們就派出三輛車,沿着海岸線尋找,最後終于找到了17棵野生柽柳。”經過研發,終于研發出改良耐鹽堿喬木型柽柳,從根本上破解了長期困擾鹽堿地生态綠化難題。

之後,公司在全國适宜種植區大面積推廣,目前種栽種量已達上千萬棵。“在重鹽堿地上,種植柽柳三年,土壤含鹽量就可以降到千分之三以下,甚至很多區域可以降到千分之二以下。土壤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下時,大部分樹種都能夠成活,而在千分之二以下,就可種植小麥、玉米了。”理鄭愛民介紹。

此外,公司聯合中科院寒旱所、省林科院從甯夏沙漠引進“沙漠人參”肉苁蓉,經過反複試驗,“柽柳+肉苁蓉”種植模式及柽柳中藥、保健品等精細化工類産品開發成功,逐漸實作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探索出一條濱海鹽堿地生态治理和産業化發展的新路。

與柽柳共生的管花肉苁蓉畝均産量1200斤,鮮品畝産值可達1.2萬餘元,深加工後畝産值可達5萬元以上。不僅如此,公司還推進新産品科技研發,對柽柳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精制,探索研發柽柳中藥、保健品、美容護膚、洗滌、消殺等深加工産品,進一步提升柽柳種植産業附加值,實作從“投錢變綠”到“以綠生錢”。

生态綠化産業還有效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增收,一年中有近半年的種植、養護、采收期需雇傭當地勞動力。尤其是在采收季,每天的用工量都在200多人。

一灘兩岸兩種景象

努力一年能受益十年

“你努力一年,能受益十年,甚至更多。”說起海洋生态修複的成效,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深有感觸。站在威海昌陽河口濱海濕地,他指着昌陽河大橋南側的兩邊岸堤娓娓道來。同是一片濕地,兩岸景觀卻大相徑庭,東岸岸堤上滿是錯落有緻的植被,西岸岸堤則不斷被海水侵蝕所破壞。

據趙明波介紹,西岸是原生态的,漲潮落潮都會侵蝕岸堤,老百姓沒辦法,用無紡布去遮擋岸堤,防止被破壞。東岸是研究院修複的岸堤,植被非常豐富,最下面是堿蓬,中間有柽柳,上面是蘆葦。“這形成了一個自然生态系統,潮水再漲再落,岸堤也不會脫落塌陷。”

眼下東岸岸堤已基本不用再進行人工幹預,這裡的植被已經形成一個自然群落,它将按照自己的生命周期進行繁殖,對河岸系統進行持久的修複。趙明波和研究院的成員要做的就是要對那些原生态、正在被侵蝕的岸堤進行從0到1的修護。

在這背後,離不開對濱海生植被的研發與培育。在威海濱海生态種質繁育與開發示範基地(藍炭小鎮),12個大棚裡正培育着不同種類的植被,大棚被不同種類的生态系統模拟池劃分開,薤白、石竹、柽柳、堿蓬、月季等植被在不同環境中被栽培着。

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海岸線生态修複的山東樣本

此外,研究院還開設了生态修複與治理示範基地,為海岸帶生态修複技術研究及應用和人工增彙實驗的科學研究提供實踐經驗。從種質繁育與開 發示範基地培育出來的種苗将在這裡進行擴育。“一個是看這些植物适應真實海洋生态環境的能力,第二個看鹽堿植物改善環境的能力。”

該生态修複與治理示範基地還承擔海洋碳彙監測試點項目,建立海岸帶藍碳長周期序列監測,評價海島人工增彙效果,為海岸帶藍碳增彙潛力評估提供資料支撐。“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探索一條濱海藍灣生态價值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路子。”

藍色經濟研究院的生态修複項目是威海對海洋生态系統大力修複,提升海洋生态系統碳彙能力的縮影。近五年累計投入近40億元,實施海洋生态修複項目51個,修複受損岸線超過100公裡、沙灘100萬平方米、濕地1.2萬多畝,恢複植被40.9萬平方米,投放藻礁2萬立方米,移植海藻100萬多株。先後在雙島灣、逍遙湖、月湖(天鵝湖)、桑溝灣等地修複鳗草海草床6150畝,規模全國最大,月湖海草床也被列入全國海洋碳彙能力評估試點。

生态修複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可觀的。榮成月湖通過海草床修複改善生态環境,每年吸引一萬多隻大天鵝越冬,成為國内外知名的天鵝觀賞地,帶動攝影、繪畫、科普等産業快速發展,旅遊收入超過2億元。東楮島通過恢複海草床,在固碳的同時,重制了原生态膠東民居海草房,年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增加旅遊收入1000多萬元。

退港還灘

陽光海岸綠道給城市帶來商機

修複海岸線,發展海洋生态産業已經成為山東沿海地市的共識。擦亮水清、灘淨、岸綠、灘美、島麗的“風景線”,山東綿延的海岸線正煥發出藍色魅力,它們給當地帶來了遊客,也帶來了商機。

大海、沙灘、排球場,行走在日照市海龍灣,這裡的沙灘似乎跟沿海沙灘并無差別。很難想象,在2017年前,這裡還是日照港口的港口岸線。

據山東港口集團日照港工程建設部部長黃東輝介紹,日照先有港口再有市,港口帶動了城市經濟發展,但随着城市的發展繁榮,日照海岸線逐漸變成了旅遊區,和旅遊區一牆之隔的港口也亟待轉變。

“我們擔負着社會責任,要把海岸線還給城市,怎麼還,不能把一片工業遺迹還給城市,原來這裡是海灘,建成了碼頭,我們要把它再換成海灘。”黃東輝介紹。

2016年,日照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港口岸線退用還海項目—海州灣日照港北區港口岸線退港還海修複整治工程。工程于2017年2月開工,2019年6月完工,概算總投資6.1億元,帶動社會資金40億元,探索出了一條港口工業岸線生态修複新路徑。

退還的海灘與北部岸線連成一片,形成了以“龍山咀”為龍頭、以“海龍灣”為龍尾的綿延10km優質砂質岸線。

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克服了很多難題。黃東輝指着眼前的沙灘介紹,“大家看着隻是造了一片沙灘,但實際上近海有很多洋流,沙灘不是想造就能造成的,需要非常複雜的實體模型和數學模型,包括這個沙子從哪裡來,能不能留住,我們跟很多海洋研究院做了很多模拟,科技含量非常高。”

2019年完工後,經過兩年的監測發現,沙子不但留住了,而且沙灘還在不斷增長,“近海有很多的海參、海龜,生态環境非常好。下一步如果我們的礦石再搬遷的話,日照這片區域就會變成最美的一片區域。“會變成一個工業、人文、自然互相結合在一塊的旅遊區。”

日照市生态優勢突出,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深入實施“産業強市”戰略,将旅遊産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産業來培育,而打造魅力陽光海岸線是日照撬動生态産業的一個支點。

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海岸線生态修複的山東樣本

在退港還灘的同時,日照還對沿海荒灘地進行更新改造,變身綠意盎然的陽光海岸綠道。對于日照人來說,這條綿延60多公裡的陽光綠道不僅是一條生态綠道,也是一條經濟綠道,它給市民帶來了休閑,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商機。

日照的海岸帶成了會客廳,陽光綠道成了遊客和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之一。“在這裡經常能看到一家人出來騎行的,有大自行車和小自行車,非常舒服。不光市民和遊客來這邊觀光遊玩,陽光綠道對我們的招商引資也有很大的推動。有很多的客商來到日照,到海邊一看,就看中了我們的環境,要在這裡投資,要在這裡落戶。”山海天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于冰笑着說道。

據了解,在陽光海岸精品旅遊産業叢集的拉動下,陽光海岸所在的區域山海天旅遊度假區、東港區相繼建立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今年上半年,日照全市接待遊客1487萬人次,同比增長144.48%,恢複到2019年同期的96.34%;實作收入108.65億元,同比增長202.68%,恢複到2019年同期的97.1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