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性與愛是崇高的。
不該加以任何的輕視。
01
當你聽到“性愛娃娃”這四個字時,内心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是厭惡嗎?
還是羞恥?
把它當成藏着掖着的“玩具”。
也許都有,這很正常,一度我也是這麼看待“性愛娃娃”的。
直到我看到了一家特别的公司,Lumidolls。
以下是Lumidolls的網站封面,而他們的“産品”,說是“千嬌百媚”也不為過。

但這并非真人,而是機器人。
讓人意外的是,機器人觸感十分逼真,沒有想象中的冰冷、僵硬。
由這些人偶聚集的“機器人妓院”,雖然收費不菲,依然擋不住生意的火爆。
受歡迎的熱度,使它一度登上世界杯的旅遊指南。
Lumidolls公司的夢想便是,把機器人妓院擴充到全世界。
當然,與此同時,性愛機器人帶來的各種質疑和争議,也從未少過。
有些人認為,這是對倫理的挑戰;
有些人則認為,這是人類的福音。
其實不必太快蓋棺定論,因為接下來,你對這種性愛機器人的印象,将會大大改觀。
02
過去,我們認為充氣娃娃“難登大雅之堂”,就該收藏入櫃。
可日本一位叫Senji Nakajima的大叔,卻非常“大膽”,與充氣娃娃一起生活,一起睡覺。
他雖然已婚,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不妨礙他與充氣娃娃相處。
他說,“和女人相比,娃娃不會背叛自己,更不會讓自己失望。”
他會為充氣娃娃精心打扮;
帶娃娃一起去野餐;
為娃娃擺pose拍照;
與充氣娃娃一起,Senji Nakajima獲得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愉悅。
日本還有一位叫尾崎正之的理療師,他把娃娃當成了紅顔知己。
原來,雖然尾崎正之已經結婚生子,但他依然感到自己是不被了解的。
妻子沒有耐心聽他傾訴,常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和他争吵。
這些,都把他推向了充氣娃娃。
他曾說,“與人相處實在太累。”
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他的感受常常被忽視。
和娃娃在一起時,他反而會感到很安心。
劉震雲說,孤獨是“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
當找不到這樣的默契時,充氣娃娃成了另一種選擇。
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忽然了解了他們為什麼對充氣娃娃如此癡迷:
充氣娃娃不止于性,還可以治愈人心。
03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叫《充氣娃娃之戀》。
主角拉斯是一個社恐患者,見人就閃避,包括哥哥嫂子。
甚至,與人接觸還有灼痛感。
有一天,他帶着“女友”,一個充氣娃娃,出現在大家面前。
惹得衆人一陣錯愕。
他自顧自地介紹“女友”比安卡:
“你們不會相信的,
她讓我瘋狂。
比安卡來自熱帶,
她是巴西人,
一半巴西血統,一半丹麥血統。”
他哥哥覺得他瘋了,和妻子商量,必須把他送往醫院。
剛開始,我以為拉斯将會接受非人的治療。
但沒有。
相反,醫生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拉斯。
也把比安卡當成真人般診斷。
給她量血壓,檢查身體......仿佛比安卡有呼吸,也有自己的感受。
就在我以為醫生也瘋了之時,我看到了她的解釋:
精神異常,并不總是一種疾病。
而解決方法,就是假裝比安卡是個真人,在這樣的設定下與之相處。
雖然難以接受,但哥哥嫂子還是說服鎮上的人,也能夠這樣做。
其中一位老婦人說: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薩利,你表兄給他的貓穿衣服;
黑茲爾,你侄子都把錢花在UFO俱樂部上;
阿尼,大家都知道你第一任妻子有盜竊癖。”
的确,每個人都有不可理喻的地方。
要做出了解,而不是無情批判,你才會明白任何人都有可愛之處。
于是,大家開始把比安卡當成拉斯的女朋友。
還邀請他們一起參與聚會。
于此種種,比安卡成了小鎮的一份子。
我想,拉斯是幸運的。
曾經,他的母親因他難産而死,是以一直愧疚不安。
他缺愛,同時,也覺得自己不配愛。
是以,大家接納比安卡,就是接納拉斯。
也等于告訴他,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溫柔以待。
在這種了解與包容中,拉斯得到了最好的治療。
04
有人說,“看待世界不需要預設任何方式。”
尤其是,偏見。
不要站在自以為是的視角,去衡量一切人與事。
有一部紀錄片,叫《明天之前》,它展現了性愛機器人的另一種可能性:
AI技術與娃娃結合後,可以擁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成為“伴侶機器人”。
進而産生真正的愛與陪伴。
甚至,使用者可以随時“定制”機器人的性格。
溫柔體貼、熱情奔放、愛吃醋......各種性格應有盡有。
AI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
使用者與機器人的對話越多,機器人就越了解對方。
這也意味着,你想要讓機器人了解自己,就得先打開自己的心扉。
這種互動模式,與人與人的相知,何其相似!
不花時間,不付出感情,不夠包容,就難以真正建立感情。
不同的是,人會固執己見,但機器人不會。
它們會全盤接納。
并悉心學習,創造出一套最适合你的關系模式。
05
李銀河說,人類的性與愛是崇高的。
而性愛機器人也是。它們的存在,隻是打開了另一種可能。
要知道,孤獨,不僅有心理上的,還有身體上的。
漠視哪一種,都将帶去失落與不滿。
是以,不同的人,在性愛機器人獲得的體驗截然不同。
曾有人疑惑,“去機器人妓院,算不算出軌?”
但我想的是,一個人活在世上,是需要得到回應的。人不行,那就換成機器。
這與倫理無關,與了解有關。
吳彥祖曾自嘲,“結婚近十年,生殖器可能是我身體最幹淨的部分。”
婚姻中無性,不代表沒有性沖動。
無非是壓抑了下來。
假裝對性感到厭倦,或用其他東西代替。
但它不會憑空消失,孤獨感也會與日俱增。
一項心理學的調研統計顯示,中國無性婚姻占比30%以上。而單身人口已達到2億以上。
無性婚姻與無性生活所産生的焦慮、寂寞、空虛......成了一座座大山。
在我們緊盯着性愛機器人五個字時,我們該看見的,不是獵奇,
而應該是無性背後的孤獨。
無以慰藉的沮喪。
還有心理上的挫敗。
這些,遠遠比一聽到“性愛機器人”,就聯想到“淫穢”、“惡心”,要重要太多太多。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