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外界對'斯圖爾特·肖特'的定義:盜賊、人質挾持者、精神病人、吸毒者、肌肉萎縮症患者、反社會的街頭流浪漢等多重身份。</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最後在“斯圖爾特·肖特”的訃告上,《獨立報》是這樣刊登的:斯圖爾特·克萊夫·肖特,為流浪漢呼籲的社會活動家,于1968年9月19日生于劍橋;(有一個兒子);2002年7月6日卒于劍橋郡沃特比奇。</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斯圖爾特·肖特的自我定義:我的一生非常有争議,非常不愉快。</h1>

“亞力山大:“哦,假如必須改變一件事兒,為了糾正這一切就改變一件事兒,那會是什麼?”
斯圖爾特:“答案一樣。我不知道。改變一件事兒?一件事兒是多少?改變我哥哥嗎?那就能改變我的火暴脾氣嗎?改變肌肉萎縮症嗎?那也改變不了那幫戀童癖們,也改變不了這個制度,是吧?這整個一團糟嘛。不是開玩笑,如果改變一件事兒,所有的你都得改變。還是隻改變我一個人吧。”(書結尾一頁,作者與主人翁的一段對話)”
在翻開這本書——《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之前我就知道,它不會給到我好心情……
當一頁一頁飄着墨香的紙在手中翻轉到書的末尾處,看到斯圖爾特和加維兄弟倆兒童時期的合影時,我呆呆的盯住了,大腦裡隻有一個念頭:每一個人在兒童時期都是一個可愛的、純潔的“天使”。但無可選擇的、無可改變的一些事兒,會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把人推向不同的人生軌迹,即便是有着相同成長經曆、家庭背景的人,也可能會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如你我是“他”一樣的境遇,又當如何去對待!又将會是怎樣的人生!再即便看到此書的你我不是這種境遇,但并不代表這類事實就不存在于地球某個地方,它一直都在,隻是不存在于有些你我的生活視線裡罷了……
《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是一部有關小人物的傳記作品。采用倒叙的方式來書寫的。倒叙手法并不新穎用在文藝作品當中。但用于傳記作品實屬罕見。而提出用這種方法來書寫的人竟然是主人公本人——'斯圖爾特'。好似他對自己的生命有所預測:“他”的終結會是迷霧團團、驚天動地的。關于主人公最終的慘死,陪審團給出的結論是懸案:“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事故,而是難于了解。”這個結論讓本來就雜亂無序,無可預測的生命又披上了一層神秘、懸疑、驚悚之感。這樣的一部小人物傳記文學堪稱“聊齋志異”。能上榜《每日電訊報》“定義二O OO年代的百本圖書”的書單實屬正常。
一部有關一個街頭流浪漢的傳記作品,場景一定大都是在“監獄”、“底層車庫”、“廢棄的建築物”、“垃圾箱裡”、“公共廁所”………而充斥其中的人物也大都會是“戀童狂”、“吸毒者”、“同志者”、“殘障人士”、“精神病患者”等。“暴力”、“毒品”、“偷盜”、“貧窮”、“酒”這些會像幽靈一般遊離在這些地方的角角落落,似影子一樣緊追随着他們。這些畫面已有大量的影視作品給我們腦補過,無需大家去拼圖,就可以直覺的體會到。
作者“亞曆山大·馬斯特斯”,曆經三年,用了大量的時間到街頭與流浪漢們生活在一起。跟他們交流,并同他們一起為改變流浪漢生存環境的運動而抗争 。融入其中,真實的去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态及思想。這樣書寫出來的文字才是由骨與血複活而來的,也才有靈魂的事實呈現。整部作品對人物的叙述以彼此交流或獨白或采訪的方式,加之作者語言的幽默诙諧,品味起來讓人感其真實又不缺故事性。
整部書看下來沒有讓我産生“淚點”,也沒有激起“憤怒”,更沒有生成“譴責”,即便是對因“戀童症”最終被判刑18年的兒童關愛之家的校長——拉弗拉克,及性侵斯圖爾特和妹妹的哥哥——加維。有的隻是一種“無力感”:對“貧窮”、對“疾病”、對“苦難”、對所有造成這“一切”問題的無力之感……
卑微到塵埃的地方也渴望有尊嚴,人間地獄也會有光亮抵達的時候。在書中這個悲慘的世界裡,我不單單隻接收到的是暴力、肮髒、混亂………;同時也接收到了關愛、無私、堅持……:斯圖爾特的媽媽(朱迪絲)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他的愛;被不公正羁押的慈善工作者露絲·懷納和約翰·步羅克,他們的勇敢與屈辱;法官豪沃思的仁慈與智慧………書中有太多太多的這類人,如要一一寫出他們的名字,我想應該需要一本冊字,而不是這段有感而發的短文(如果你承認它是一篇評論的話)。他們為了讓這個社會更公平一些、再公平一些而努力不懈奮鬥,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一群可愛的人。
此書還有一大超亮點,讓書中的文字變活了、動态了、立體化了。書中有一個小卡片,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進入一段視訊,可以觀看到斯圖爾特的家人及作者與他們交流的對話和場景。讓讀者可以聆聽到書中人物的聲音,零距離的感受其真實的情感與生活。這種閱讀感讓讀者達到了閱讀的巅峰值。
合上書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男主“安迪”的名字在我腦洞裡蹦了出來,曾經不知在什麼地方讀到的一段話也随之複刻:“上帝賜予我接受我無法改變之事物的平靜,改變可改變之事物的勇氣,以及區分這兩者之不同的永恒智慧”——這段話“安迪”用行為很好的诠釋了它背後所蘊含的“哲理”,也給到我們對于“選擇”的啟示。把這句話送給所有受苦、奮鬥、而善良的“我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