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邦鋼琴練習曲《離别》

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是一個風格迥異、創作鮮明的時期,在衆多的鋼琴音樂家中,鋼琴家肖邦的音樂風格獨具一格,豐富的和聲織體與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

《離别》練習曲的旋律非常優美、流暢,作品中流露出肖邦的徐徐憂傷和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懷念之情。

《離别》練習曲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21小節)以慢節奏,優美旋律為主,肖邦反複在回憶家鄉的美好生活。第二部分(22~61小節)是此曲的高潮,抒發了肖邦離開祖國之後,内心的糾結和凄涼。第三部分(62~77小節)與第一部分相呼應,把我們帶回安靜的畫面裡,再一次抒發肖邦的“離别”之情。

一、《離别》中旋律的演奏

(一)分聲部的演奏旋律

旋律是非常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肖邦的作品非常注重音樂的歌唱性以及情感的表達。《離别》練習曲屬于多聲部音樂,它的四聲部和聲同時進行。

在彈奏的過程中,一定要分聲部的演奏其旋律,以第一部分為例,《離别》練習曲的第一部分由一段悠長的旋律進入,肖邦就像訴說故事一樣,創造出一個甯靜的氛圍。

這裡可以分手練習各聲部的旋律,這首練習曲的旋律主要出現在高聲部,也就是右手的小指上,要求我們多把功夫花在小指上。

接下來我們看看左手低音聲部的旋律,這些小切分音,我們的手指在彈奏中一定要慢慢下鍵,用指肚的部位貼着琴鍵彈奏,注意力量一定要弱一點,聲音千萬不要蓋過主旋律。同時,右手的隐形旋律音也不要忽視。

對于有着多聲部的《離别》練習曲來說,分聲部的練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肖邦《離别》練習曲的愛國之情,在分聲部的練習中得到傳遞。

(二)歌唱性地演奏旋律

“歌唱”二字,簡單點兒來說,就是有表情、生動地演唱樂曲。有人可能要問了,我們是彈鋼琴,難道要用嘴巴大聲的歌唱旋律嗎?不是的,我們這裡所說的歌唱性地演奏旋律,指的是演奏者在心裡歌唱旋律,用唱歌的氣息帶動手臂、手腕、手指觸動鋼琴,進而使鋼琴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

那在我們這首《離别》練習曲中應該如何展現呢?對樂曲進行正确的分句和劃分樂段在這裡顯得尤為重要。樂曲第一部分,要求我們用連奏的奏法觸鍵,在此處一定不要彈得太僵硬,要注意手指的呼吸,第8和16小節的地方标注了漸慢,我們的手臂要帶動手指做一個漸慢的呼吸調整,為下一小節做好準備。樂曲的第二個部分,作者的情緒一下子有了變化,步伐開始變得緊湊,随着速度的增加,我們要注重手指力量的傳遞,特别是第46~53小節華彩部分出現的反向六度雙音,手掌一定要做好支撐,彈奏第一個音時,把身體的力量全部傳送到手指上去,接着用手腕帶動手指彈奏第二個音,形成一個落起的彈奏模式。樂曲的第三個部分,絕大部分重複第一部分的旋律,我們要調整好呼吸,用平靜的心情來彈奏。通過這樣有畫面感的歌唱,作曲家的情感才得以傳遞。

二、肖邦練習曲《離别》的感情色彩

1.《離别》練習曲的愛國情懷

這首《離别》練習曲是肖邦在離開華沙打算去巴黎深造的過程中創作的,此曲包含着他對祖國濃濃的愛國情懷。樂曲的第一部分最開始由一段悠長的旋律進入,反複是肖邦在回憶自己家鄉的美好;第二部分的感情,波瀾又曲折,第21~29小節,旋律忽上忽下,肖邦反複聽到沙俄帝國的炮聲,自己的心情起伏不定,從第37小節開始,樂曲的力度變得越來越強,此時的肖邦看到侵略者進入國門,内心非常的澎湃,他一直在思考自己該用什麼方式來對抗侵略者。第46~53小節,是此曲高潮,肖邦終于拿起手中的筆,用一個個音符來表達對侵略者的憤怒。第三部分,旋律大多重複第一部分,肖邦的心裡慢慢的平靜下來。肖邦在此曲中注入了自己大量的感情,使愛國主義情感得以展現。

2.《離别》練習曲的悲情色彩

肖邦這一生,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最讓人震驚的是他那有着悲情色彩的作品,這首《離别》練習曲就是其中的代表。說到悲情色彩,就不得不說說肖邦的成長經曆。肖邦他20歲之後離開祖國去國外巡演,結束了無憂無慮生活後的肖邦,開始在異鄉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心酸和苦楚。在他21歲的時候,身在異鄉的他得知家鄉發生重要的事變,華沙的愛國人士為反對沙俄的統治發生了華沙起義。這次重大的變化,使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思想上和創作方向上發生重要的變化,這是促成他的悲情的主要原因。

通過結合肖邦的成長經曆,我們再來了解這首《離别》練習曲的悲情色彩,也要容易得多,肖邦的這種深入人心的“悲情”,給我們以不一樣的感受,也深深的打動着我們。

肖邦《離别》練習曲有着優美的旋律和濃濃的愛國情感,作為一個在波蘭出生,後半生都呆在巴黎的肖邦,他在作品中流露的愛國情感,讓人感慨。這首練習曲中的和聲、織體、節奏、調性、演奏技巧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詣,給我們傳遞着肖邦内心對音樂的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