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2月16日,一部長達230分鐘的電影在柏林電影節放映,獲得第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2018年11月17日,該片斬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改編劇本,觀衆票選最受歡迎影片。2020年5月6日,這部《大象席地而坐》(下文簡稱《大象》)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華語電影。
遺憾的是,該電影導演胡波(筆名胡遷)已于2017年10月12日離世。
《大象》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影改編自導演胡遷《大裂》中的一個同名短篇。電影内容縮短到極緻就是一句話:四個失意且各懷心事的人聽說滿洲裡有一隻大象,成天坐在那裡,于是他們決定從河北前往滿洲裡看象。
哪四個人,他們是怎樣遇見的?
黃玲(左) 韋布(右)
韋布為了幫好友擺脫校園霸淩,失手将霸淩男孩推下了樓梯進了ICU。男孩哥哥便是小混混于城,他害怕于城來報複,便到處躲藏,想去滿洲裡看傳說中的大象。
黃玲是韋布的同學。她和母親關系惡劣,卻漸漸和學校副主任産生了不正當的感情,二人的绯聞傳遍了學校。在瀕臨崩潰之際,她同意跟随好友韋布一起去滿洲裡。
于城(右)
混混頭子。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回家的朋友撞見,朋友一時受刺激跳樓了。他覺得不是自己的責任,隐瞞事實的同時想去滿洲裡避避風頭。
王金
王金是韋布的鄰居。子女以學區房太小住不下為由,想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機緣巧合被卷進了韋布與于城的争端,再加上對子女的失望,便前往滿洲裡,去追憶他當年當兵的地方。
世界是一片荒原
韋布在教導主任辦公室門口,遇見了一個孩子,這孩子對他說:“世界是一片荒原。”這個富有超現實主義的情節其實道出了這部電影的一個核心,荒原。
荒原,英文:the Wasted Land.
這是著名英國詩人T.S.艾略特于20世紀初寫作的一篇長詩,全詩大量用典,意象頻繁,隐喻頗深,整體晦澀難懂,評論者多認為本詩将矛頭指向一戰後的歐美國家人民深陷集體困境:精神空洞,信仰缺失。
T.S.艾略特
在本片中,荒原就是四位主角所處的精神困境。四人年紀從老到少,都面臨着人生中的彷徨與無助。這種精神困境是來自于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有校園暴力因素,有愛情因素,四個人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自己的抗争,但最終結果都是深受打擊,迷失在了同一片荒原上。
逃離
四人迷失于荒原之上,空虛與迷茫吞噬着他們的内心,此時,一個突然出現的來自遠方的消息就格外令人向往。
滿洲裡有一隻大象,它**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紮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着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四人知悉遠方有一隻奇異的大象,它被困住,但它并不理會周圍的世界,于是四人決定前往滿洲裡看象。
這是四人的一場“逃離”,英文:RUNAWAY.
愛麗絲·門羅
這是諾獎得主愛麗絲·門羅的一部代表性中篇小說,用破碎、撲朔迷離的碎片化叙事推動劇情走向,講述了卡拉因為對于未來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恐懼并決定逃離丈夫,但兩次逃離她最終都選擇回到了丈夫身邊的故事,表現出成長過程中的迷惘、無所适從。
四人為了虛無缥缈的一隻大象選擇前往滿洲裡,實際上是因為對于現實的逃避,他們迫切地希望離開這個地方,希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好像一切就會變好,就可以有新的開始,找到自己的救贖。但是現實并不總是遂人願,那些缥缈的憧憬,有時也隻是一個自我安慰的由頭,使我們的生活還勉強過得下去罷了。
踢毽子
汽車一直在開,我們也來到了影片的最後,汽車在茫茫黑夜中停下休息,一行五人(王金帶上了自己的孫女)下車踢毽子解乏。此時從遠方、黑夜深處中傳來大象的嘶鳴,響徹耳際,回音不絕,衆人伫立不語。至此,影片結束。
韋布們找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嗎?
與其這樣問,我覺得可以換個方式。
我們找到了我們想看到的結局嗎?
這很難說,但至少胡遷在電影的最後給我們留下了希望。說來奇怪,我常常可以從一些灰暗與絕望的情緒中汲取力量,來面對新一天的生活。
生活,而不是生存。
非常有意思的是,電影中并沒有提到大象為什麼會席地而坐,實際上在同名小說最後,主角在大象踩死他之前發現,這大象後腿瘸了,單純站不起來而已,于是“幾乎笑了出來”,被大象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