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作者:海峽網絡

“我還是得說,我隻是做了本應該做的工作。我是從舊中國走過來的窮孩子,可以說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如果不把本職工作做好,怎麼報答黨的恩情?”

這是87歲的中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中國首席痕迹檢驗專家崔道植老先生在《朗讀者》第三季的舞台上道出的質樸之語。從1953年12月26日入黨的那天起,“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就厚植于他的内心深處。1994年退休之後,他又整整工作了27年,隻求在餘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經驗,回報社會、回報給黨。

10月9日晚,在以“你會愛TA很久嗎”為主題的第二期節目中,崔老“初心既定,一往無前”的人生故事,打動了無數觀衆。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朗讀者》節目第二期嘉賓 崔道植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特别年份,深情弘揚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是電視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一檔現象級文化節目,闊别三年盛放歸來的《朗讀者》從“為時代畫像”的創作自覺出發,邀請到一大批中國共産黨人的優秀代表走進本季節目,陪伴觀衆在他們充滿人性光輝和時代張力的動人講述中,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豐厚和博大。

中共黨員數量占比近一半

每個故事,都在弘揚精神譜系的一個切面

自2017年起,超過130位朗讀者登上這個以“朗讀”為名的文化舞台,讓廣大觀衆看到了130多種不同的風景與風骨。這些各自精彩的生動面孔,彙聚出奮進中國的拼圖,也讓《朗讀者》逐漸實作着從藝術性向時代性的更新。

梳理本季《朗讀者》的嘉賓陣容後,發現一條清晰的“精神譜系”串聯起數張生動的面孔:48名主嘉賓中,中國共産黨黨員有23名,數量占比48%。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朗讀者》第三季首期嘉賓 張桂梅

從彰顯“新時代北鬥精神”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一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映照“脫貧攻堅精神”的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傳遞“抗疫精神”的人民英雄、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張定宇,诠釋“載人航天精神”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以及奮戰在測繪、醫學、公安、農業、教育、法律、體育、文化等各大領域的多位優秀黨員,《朗讀者》每講述一個關于他們的故事,即是在弘揚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一個切面。

第三季《朗讀者》聚焦優秀共産黨人意義何在?第一期節目尾聲,走進朗讀亭的朗讀者陳爾旸帶來的一段分享,足以代表節目的心聲。

作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一名志願講解員,陳爾旸每次聽到全國各地的黨員在“一大”會址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的時候,都會堅定他做志願者的信念,“有一次在我講解結束以後,一個大概中學生模樣的人對我說,‘哥哥,我也要像你一樣,成為一名志願講解員,去為大家講解革命曆史、弘揚建黨精神’,我至今都忘不了他堅定的眼神。也許,在我一次次的講解過程中,會播下一粒粒種子,它會生根發芽,向陽而生。”

不忘本來,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于百年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曆史的沉澱和信仰的升華,它不僅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精神之源,也是驅動中國人民不屈不撓、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

《朗讀者》發揮以文化人、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内容優勢,發揮總台現象級節目的傳播優勢,引領廣大觀衆從人性的光輝中感受精神的脈動。而這條鮮明的主題主線,也建構起了節目超越前兩季的堅實核心,使其有力顯露出培根鑄魂的擔當、繼往開來的格局、凝心聚力的能量。

立體闡釋為國為民的情懷

“貢獻一切”,是這個舞台上最動人的告白

在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中,楊元喜、張桂梅、郁期青、茹振鋼、張定宇、崔道植等多位優秀黨員以“時代朗讀者”的身份走上舞台。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董卿采訪張定宇

這是一群或擁有“七一勳章”“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人民英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殊榮,或在各個領域堪稱行業泰鬥和榜樣人物的星光面孔。縱觀他們樸實無華的講述,國家、人民、奉獻、奮鬥是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

北鬥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出生于蘇北的農村,“一心為國”是昔日在戰場上三度負傷的父親給予他的言傳身教。在和平年代的科技戰場上,楊元喜艱苦奮鬥40餘載,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和千千萬萬的北鬥人一起,改變了中國衛星導航受制于他人的曆史。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朗讀者》節目嘉賓楊元喜

迎難而上的道路上,他被一種強烈的危機感驅使着:“這麼多重要的基礎設施都掌控在别人手上,這個國家的獨立政治、獨立國防、獨立經濟怎麼談得上?”

在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成立初期,條件艱苦,要啥沒啥。不到兩年,十七個老師走了九個,張桂梅校長在整理檔案時發現,留下的八個人,六個是黨員。

張桂梅說:“在抗日戰争時期,陣地上有一個黨員,他都不會讓陣地丢失的。我們這是黨的扶貧陣地,六個黨員把陣地給丢了,我們算什麼黨員?”來不及找來黨旗,他們就在牆上畫了一面,寫上誓詞,然後舉起右手,莊嚴宣誓“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成立以來,先後有46隊員因為疾病、冰凍、車禍、墜江等各種原因犧牲在崗位上,有些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他們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着祖國的版圖,讓崇山峻嶺、荒野戈壁、江河湖海、原始森林,有了精準的坐标。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國測一大隊”做客《朗讀者》

回憶起當年向登山隊黨委三次請願參與1975年珠峰測繪任務時的情形,郁期青記得,他在日記中寫道:“人生能有幾次搏,此時不搏待何時?”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是被“國測一大隊”刻在骨子裡的信念。

和董卿暢談往事的時候,曾在武漢戰疫的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共産黨人張定宇,平靜地像是在說别人的事情。回歸煙火日常,“人民英雄”就是平凡的人,他告訴大家:“被人需要,還能工作,每天忙得不得了,是我最喜歡的事情。能夠對這個社會有點意義,有點幫助,這個很好。”

人稱“麥爸”的小麥育種專家茹振鋼在節目中提的最多的是“老百姓”。小時候,奶奶經常對他講有個不到3歲的哥哥在1942年餓死了,臨死時手裡還揣着幾粒根本咬不動的硬玉米。從此,“讓所有的人不被餓死”就成了茹振鋼的原動力。在他們家,妻子原連莊研究大白菜,女兒專攻蘋果,女婿從事畜牧專業,全部都在為老百姓吃喝不愁默默貢獻。

從“朗讀者”身上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

《朗讀者》節目嘉賓茹振剛 原連莊

4歲沒了爸爸,6歲沒了媽媽。對崔道植來說,黨就如最親密的母親,“黨叫我幹啥,我就幹啥”。也許是受了他的影響,崔道植的三個孩子如今全部在公安戰線,他的大兒子說,哥仨在青少年時期曾對父親有着愛怨交織的情感,直到他們一個個進入了公安隊伍,才逐漸了解父親永無止境的敬業精神,并學着成為他的樣子。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全心為民。他們的身上,集中顯示了愛黨與愛國、理想與現實、做事與做人的統一,鮮明展現了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品格。有血有肉的人生群像,有笑有淚的奮鬥史詩,具象而又生動地回答着“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時代之問,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朗讀者》中铿锵盡顯。

“貢獻一切”,是這個舞台上最動人的告白。我們相信一次次的心靈宣誓,也将播下一粒粒種子,它會生根發芽,向陽而生,向光而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