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曆史悠久,民風淳樸,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的廣靈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邊陲,永定河上遊,北嶽恒山東襟。廣靈之美關鍵在一個“靈”字,山川樹木皆有靈,壺泉之靈在水,聖佛寺之靈在松,六棱山之靈在石,白羊峪之靈在溪,縣城之靈在精神,而廣靈民風之靈則内秀外樸,與塞外山川之靈異境而同源。獨特的地貌和豐厚的曆史文化,孕育了一大批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廣靈仍然保持着藍天、碧水、白雲的自然風韻。主要有獨具江南水鄉風格的水神堂,聞名于世的漢白玉石林、小懸空聖泉寺,天然森林聖佛寺,自然風光白羊峪、聖眷峪、空中草原甸頂山等資源。
水神堂
位于廣靈縣壺泉鎮壺山上,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水神堂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增建文昌閣,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靈應寶塔、聖母殿、禅房、文昌閣、山門、鐘鼓樓、老君殿等。水神堂現貌為清代規模,建築群總體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約十三、四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建築布局設計奇特,采用南北中軸線,中間主體之外,門、廊、廳、室八面環築,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築物40多間,錯落有序,井井有條,毫無窄憋雜亂之感。典型的外觀八合院,在建築史上是罕有的。
山上建有亭殿閣塔,山下草木叢生。“九江聖母祠”和“觀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築主體,配有東西觀賞廳和龍虎廊,院内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級磚塔。東北角有一閣,登梯而上便是一個六角樓亭。從正南門入,殿宇軒昂,畫棟雕梁。塔上鈴聲清遠,松間鳥鳴上下。左右廂房造形别緻,兩側拱門更覺深幽。若從後門而入,則屋宇随山勢而形異,幽徑繞殿堂而回環,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萊。
百工社位于聖母殿西側,單檐硬山式,深7.57米,廣8.33米。原為三教九流祭祀師祖之所在,故塑像為老子、魯班與孔子,道工儒三家,和衷共濟,頗有風趣。原塑像已毀,重塑神像,并修複壁畫,但正面壁畫未能保護下來。壁畫内容,十分豐富,全面反映了清代手工業和人民生活狀況。于本縣來說,屬于形象史料,彌足珍貴。舊時農曆二月十五日和五月初七日,各行工匠至此聚會祭魯班。
靈應寶塔位于院内東南隅,通高17.5米。塔基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台,邊長為3.28米。塔身七層,高16.3米。塔體儲存較好,仿木結構,呈六角形錐體,自下而上,逐層減縮。造型平穩端莊,玲珑俊逸。通體磚雕,精巧樸實。第一、二層環以風格樣式各異的磚雕隔扇假門,三至五層為半圓形磚劵空心門具有減輕風力摧推的作用。塔身各角柱為磚制,上置平闆枋,攔額。塔檐環以三踩鬥拱,不施昂。出翹上承耍頭,配置平身科四攢,角科各一攢。各層鬥拱經上雕椽飛、蓮檐等。轉角為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裝磚制套獸,下墜鐵制風鈴。仿木結構的靈應寶塔是水神堂建築群的精粹,被推為雁北清代磚塔的代表。
甸頂山
距廣靈縣城48公裡的六棱山南側,有一片總面積66平方公裡的高山草甸。這裡植物種類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區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頂山。山腳下起伏蜿蜒的路邊金黃色的油菜花一塊塊一片片,在燦爛的陽光下色彩迷人;溝溝岔岔裡的山杏、山桃、野黃花、蕨菜、油蘋蘋等野菜野果一簇簇一叢叢,點綴的到處生機盎然。山腰間的松樹林、天然桦樹林、沙棘林郁郁蔥蔥,密不透風。甸頂山海拔2008米,北依大同地區的制高點黃羊尖,西臨浩瀚的冊田水庫。
山頂之上覆寫着綠色的氈毯,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甸上四季有花,處處有花,簡直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初春乍暖還寒,藍色的白頭翁,紫色的馬蘭,黃色小葉錦雞競相開放;仲夏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白色的雪絨花,黃色的罂粟花,淡藍色的翠雀花争相媲美。秋季,芳草依依,鮮花燦燦,彩蝶翩翩,百鳥啾啾,碩果累累。隆冬季節這裡的沙棘一支獨秀,橫空出世,染紅了潔白的雪,燃燒了碧藍天,一派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在這裡誕生。甸頂山野生植物種類很多。如沙蔥、野韭、蕨類、百合、桔梗、苦荬菜、野黃花、蘑菇等。
漢白玉石林
坐落在縣城西北部堪稱華北地帶物種資源寶庫的六棱山主峰東側。漢白玉石林在六棱山主峰東側與陽高縣交界的鞍口段上,海拔2175米。據測繪資料顯示,石林平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體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00米,景觀柱型群體最高約30米。據介紹,這一區域内植被良好,樹木、植物、動物、大理石、鐵礦石等各類資源非常豐富。特别是自然景觀的漢白玉石林,造型各異,錯落有緻、千姿百态。
石林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就會出現不同的景緻。這座漢白玉石林形成于四億年前,是由遠古時代冰川切割和冰鬥風化而成,為“我國獨有,世界罕見”。據山西省地勘局217地質隊勘測,漢白玉石林的礦體藏量近千萬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三。
廣靈白羊峪
是典型的山、水、林有機結合的自然風景區。峽深15千米,有15道灣。整個山峽逶迤起伏,三萬畝林區波瀾壯闊。峽谷兩側翠峰疊嶂,山林渾然一體,山中有林,林中有洞,洞中有水,山泉密布,瀑布高懸,條條小溪,彙內建流,為壺流河源頭。春夏季節裡,繁花似錦,鳥語華香。山林中的天然中藥材,名目繁多,至今查明的已有一百餘種,食用山蘑比比皆是。
廣靈聖佛寺
位于縣城南14公裡的聖佛林山中,始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間,明嘉靖四十二年大修,清代多次重修,寺内計有各類殿宇120餘間,是廣靈有曆史記載規模最大的佛寺。但由于曆史原因,于1967年被毀,現存寺基址、碑林、塔林,民間重修藥師殿五間。塔林為佛教禅師墓塔,屬清代建築。原有14座,現存8座,塔高1.55米,直徑1.5—2.5米,均為磚徹須彌座。那裡有3500多畝天然原始次生林,郁郁蔥蔥,遮天蔽日,松濤陣陣,鳥語花香,空氣潤潔,被人稱作“天然氧吧”。再加上神秘的“聚寶盆”傳說,為其增添了無窮魅力。
廣靈縣濕地
廣靈縣有濕地30000多畝,保護較好,集中連片,無污染,植被類型多樣,為生物的多樣性提供了生存的空間。這裡聚居着陸栖野生動物24目65科,278種,鳥類15目43科130種,獸類6目15科33種。植物有34科89屬120餘種。
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黑鹳、白尾海雕、大鸨、金雕、大天鵝、貓頭鷹等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栖息。
聖泉寺
位于廣靈縣城南13公裡的北嶽恒山山脈天王嶺懸崖之腰,上載峻嶺,下臨深谷。谷中一泉,湧而不溢,用之不竭,人稱聖泉。據碑文記載,聖泉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聖泉寺懸空而建,宏闊壯美,風光秀麗,山勢巍峨,植被茂密。該寺整個建築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木榫石卯,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别具匠心,集奇、險、驚、特、巧于一體,從谷底仰望,若斷崖飛虹,隔峽遠看,又如壁間嵌雕的空中樓閣,令人稱奇叫絕!寺院共有五個石窟,上寺四個,下寺一個。上寺主殿為彌勒洞,内有泥塑懸山、佛像120尊,最大者高1.2米,最小僅0.2米。其次是地藏洞,内塑地藏王等泥塑像15尊。下寺為文殊、普賢、觀音洞,内有泥塑像5尊。壁上彩繪栩栩如生。
趙長城
聖泉寺西一公裡處有全國建築最早、儲存最完好的戰國趙長城。趙長城東起河北蔚縣,西伸渾源恒山,東西綿延55公裡,走向宛如青龍盤磬,座落在山脊和峻嶺之上。據《蔚州志》記載,趙長城為戰國趙肅侯所建。新華社主任記者陳大林1996年實地考察認定,廣靈境内的長城屬全國唯一現存較好的戰國趙長城。
廣靈雪絨花
雪絨花大多生長于阿爾卑斯山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菊科。她們高不過10厘米,潔白色的花瓣完全開放後也隻有2厘米大小。花蕊上長着細細的絨毛,有時是灰色的,有時是淡淡的黃顔色,看起來并不屬于豔麗嬌媚的那種花卉。但是,由于它隻生長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極為稀少。這個冰雪中怒放的生命沒有豔麗的色彩,沒有婀娜的身姿,隻因她獨特的魅力,成為奧地利敢雪絨花的國花,在西歐一些國家是贈送貴客的“禮品花”。雪絨花目前也仍然被列為瀕危植物。國外研究表明,雪絨花可以阻止紫外線中的自由基,防止細胞膜受損,延緩衰老過程,并抑制黑色素形成。廣靈甸頂山的雪絨花,滿天遍野,腑拾皆是,面積6平方公裡。面積之大品質之優在國内非常罕見。
廣靈羊肚菌
雨過天晴,散步在草甸上,細心的人都會發現顔色不一,形态各異的野生菌破土而出。大如銀盤,小似米粒,最珍貴的是羊肚菌。羊肚菌為大型食用真菌,目前全世界僅發現20種,《中國真菌總彙》上記載了8種。作為珍稀野生菌,羊肚菌主要分布在印度錫金和克什米爾的高原地區。在印度出口價格為每千克136美元。羊肚菌的營養相當豐富,據測定每100克幹羊肚菌就含有蛋白質25克。是以,有“素中之暈”的美稱。羊肚菌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其外形似羊的肚子,故人們稱為羊肚菌,它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羊肚菌可以迅速緩解病人疼痛感,阻止惡性良性腫瘤細胞的擴散。
廣靈五香豆腐幹
主要原料黑豆産于本縣海拔1400米高寒山區,使用花椒、茴香、大料等天然佐料,采用本身漿水發酵點制手工制作,無作任何化學添加劑,工藝獨特,全國唯一,是天然的有機食品。具有香醇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
廣靈五香瓜子
以本地特産的“三道眉”葵花籽為主要原料,經選料後,加鹽、花椒、大料、小茴香等香料火鍋煮制,煮熟後,放入口袋,搓去黑皮,再進行曬制、烘幹,即是成品。廣靈瓜子,片大勻整、色澤白淨、仁肉酥脆、鹹香味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廣靈小米
産于海拔1200米以上高寒生态區,其色澤金黃,廣靈小米口感潤爽,營養豐富,富含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是天然營養滋補食品,自明宣德年間至清,一直被作為貢米,享有“禦米”之尊。
廣靈黑木耳
生長于栎、楊、榕、槐等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真菌學分類屬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藥、可補,中國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厭,有“素中之葷”之美譽,世界上被稱之為“中餐中的黑色瑰寶”。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農藝、園藝、菌藝史上,都堪稱一絕。
廣靈畫眉驢
廣靈畫眉驢為中國四大名驢之一,以其體型高大、骨骼粗壯,耐粗飼,能挽善馱,及外貌“五白一黑”為特征聞名全國,列為國家第一批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和保護區名錄。
廣靈五香驢肉
以廣靈特産的畫眉驢肉為原料,經煮熟醬制而成。在煮肉的湯鍋中加有鹽、味精、醬油、冰等調料,燒開後再加入陳皮、草果等香料和滋補中藥,是以,廣靈五香驢肉不僅風味獨特,味道純正,而且有很好的營養和保健作用。畜肉食用價值的大小,取決于肌纖維間結締組織的多少,因為結締組織取決于非優質蛋白質,且結締組織過多,肌肉組織在烹調時不易煮爛。在雜畜肉中,驢肉的肌肉纖維比馬、騾、駱駝的肌肉纖維細,其肌間結締組織不甚發達,是以享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美稱。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美就美在刀法的細膩上。如牡丹花的每一個花瓣、每一片葉子和花蕊都能在藝術家的剪刀下精美地刻畫,陰刻陽镂相結合,精美絕倫。還有的輔之以金色勾邊,由形似達到神似。如關公圖的幾幅剪紙,人物和馬的神态自然傳神,栩栩如生,展現了極高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還有百虎圖等,以陽刻的方法展示百虎的形态,線條流暢自然,一剪一刀頗見功夫,構成了工筆畫的意境。
廣靈剪紙突破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性理念,把剪紙與繪畫的技巧完美結合;且用料考究,染色鮮豔,深淺色相間,冷暖色調對比,層次分明,有的在寫實的基礎上多層結合并相融,突破了中國剪紙傳統的平面圖層,展現了三維立體效果,極大地拓展了剪紙藝術的表現空間,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這一點在人物和景物的刻畫上表現突出,可以說把剪紙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面。
廣靈剪紙還美在構圖的生動大氣。一般來說,剪一個小的作品并不難,但在五尺、八尺甚至十幾米的畫卷中完整地展現一幅作品,構圖是十分重要的。意在刀先,有了完美的構圖并輔之以刀功和精美的着色,使一幅幅作品線條自然,疏密相間,層次分明,刻畫入神,染色鮮亮,再加上裝裱精美,展現了極高的立體藝術性,如以陰刻為主的百子圖就集中展現了傳神的表現力和精細的創作。這些作品無一不是立體的花卉美景,傳神的人物,動感的山水,它們是完美的藝術,是國畫、油畫、工筆畫與剪紙藝術的精美結合,真可謂“神刀雕得風雷動,妙筆點出彩雲飛”,獨樹一幟。
廣靈染色剪紙屬于剪紙中的 “染色刻紙”類,圖案處理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刻制精巧、造型寫實、色彩豔麗。一張剪紙的成型要經過設計圖樣、撥樣、熏樣或曬樣、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時第一步為起畫稿。在白紙上起稿時要将畫面中線條之間不連接配接的地方(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間以及人物與景物之間)合理地連接配接上,接着用墨筆描圖,先看預想的剪刻效果如何。這樣,經過一番認真修整,剪刻出來的作品才會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術熟練,也可以不描墨圖而直接在畫稿上(但要把鉛筆單線勾成雙線)進行剪刻。
第二步是把紙張裁好,放在畫稿的下面,然後用訂書釘或紙撚針線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蠟闆上面。刻制時要從畫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細部,後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時先從五官和衣紋刻起,逐漸往外進行,最後剪刻外緣。剪刻完後取下所釘的固定釘子或線,用小鑷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張一張地揭開。線條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絕不允許留下一絲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戲劇人物臉譜中,上百根胡須細如蛛絲,排列均勻,一絲不斷,并有深線滲透之法。
廣靈剪紙文化底蘊深厚,以刀刻為主,剪裁為輔,陰刻陽镂結合,刀法細膩,深淺色相間,冷暖色調對比,藝術風格鮮明,想象力生動,表現力強,生動傳神,用料與染色考究,包裝制作精細,在世界剪紙藝術長廊中獨樹一幟。廣靈剪紙剪紙是刀刻宣紙、品色點染而成的彩色剪紙,在中國三大剪紙流派中屬華北流派,且是華北流派的點睛之作,除具有剪紙藝術共同的特性:寫意性、象征性、意象化、創新性、時尚性之外,還具有其獨特性。2009年,廣靈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部分申報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
始建于2007年8月,是全國剪紙類最大的廣靈剪紙專題博物館。建築面積3600㎡,設有十三個大展廳和一個地下收藏廳,現藏品達到16000餘件。2007年8月24日,博物館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節。接待了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波蘭、瑞士、香港等國家和地區400多名剪紙藝術家以及五萬多人參觀者。
博物館節假日不休息,全年對外免費開放,連同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和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整個設計、生産、包裝等30多套工藝流程也作為旅遊者的體驗區和參觀路線。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在全省民辦博物館中名列榜首,在全國民辦博物館排名中位居第六。
廣靈剪紙弘揚了傳統文化,形成了文化産業,創出了廣靈品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展現了至臻的藝術品位、至佳的藝術境界、至上的藝術風格和至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