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作者:小林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廣州一貫有重商的傳統,千百年來商賈雲集。

回顧廣州的商業輝煌,有一個地方無法忽視,那就是十三行。

近代曆史上我們讀到的很多曆史名詞都與它有關,“閉關鎖國”,“一口通商”,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對外貿易口岸,從1727年到1840年,它是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口。

而十三行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筆,當時外商的活動基本都在十三行。

有人說,十三行的曆史,就是廣州兩千多年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清代通草畫:十三行盛況

■ 曆 史

舊十三行:富豪輩出幾可敵國

十三行是在粵海關設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5月建立的,位址就在如今的廣州文化公園至海珠南路一帶。

十三行的鼎盛時期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 十三行鼎盛時商行多達幾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紹光、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力行、怡和行、義成行等最為著名。

那時,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飛揚,人潮熙熙攘攘,一包包的绫羅綢緞、茶葉、瓷器堆積如山。

來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麥、瑞典、荷蘭、巴西、俄國、葡萄牙、西班牙和東南亞數十個國家,十三行因而也獲得大量的财富,使得當時的西關地區成為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大清帝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核心區。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清代通草畫:十三行的商行

潘、伍兩家族最顯赫

在清代廣州十三行杭商中,有兩個最顯赫的家族,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

潘氏家族創始人是潘紹光,潘家三代以經營絲、茶為主,财雄勢大,數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華商紳士擁戴,連續被選任為十三行首領,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輝煌,古玩、珠翠琳琅滿目,潘家經常在宅内大排筵席,還有能容納百人的表演劇場。

潘紹光的孫子潘正炜也是個十分有作為的商人,被譽為能詩能文能畫的“三絕清才”,1842年,法國巴黎一家雜志社報道,潘正炜的财産總額超過1億法郎。

當年,英軍勒索廣州當局繳交贖城費,潘正炜捐白銀64萬兩, 鴉片戰争期間,在英軍即将進入廣州,面臨城毀國亡的緊急關頭,潘正炜又帶動捐資28萬兩白銀,聯合十三行富商,購買戰艦一艘,作為海上防禦之用。

伍氏家族發迹稍遲于潘家,但後來巨商,創始人伍秉鑒在十三行經營怡和行,伍秉鑒不僅是廣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還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 一,1834年,伍秉鑒擁有資産2600萬銀元,而當時清政府的國庫存款不過才700萬銀元,美國《華爾街時報》稱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産,天下第一富翁”。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伍秉鑒畫像

伍秉鑒在當年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當時的歐洲對茶葉品質十分挑剔,而凡是裝箱後蓋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就能賣得出高價。

在産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但在國内擁有地産、房産、茶園、店鋪等,而且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并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使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财團。

伍秉鑒還因其慷慨而聲名遠播海外。據說,曾有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作經營一宗生意,由于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鑒7.2萬美元的債務,但他 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是以也無法回到美國。

伍秉鑒聽說後,馬上叫人把借據拿出來,當着波士頓商人的面把借據撕碎,宣布賬目結清。從此,伍秉鑒的名字享譽美國,被傳揚了半個世紀之久。

一個多世紀後,《華爾街日報》統計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8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臨近十三行的西關古玩一條街

十三行的衰落

然而,因為近代中國的閉關自守,對于龐大的國家而言,僅有廣州一個通商口岸是遠遠不夠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導緻當時中國國力日漸衰弱,外憂内患紛至沓來,使得中國資本經營的萌芽受到了崩潰性的打擊,十三行在其中也不能幸免。

十三行的衰落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英國資産階級為扭轉中英貿易逆差,耨區更多的利潤,向中國傾銷鴉片,清政府不得不責令查禁鴉片,要求十三行的行商每年進貢幾十萬以至上百萬兩白銀,至于連年加派的助軍錢、救災錢更是不計其數,迫使他們不斷捐款。

道光六年,清政府就一次向十三行抽取了80萬兩白銀的“助軍費”。1842年,清政府為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兩白銀的債務,伍秉鑒就出了110萬兩。伍秉鑒當時已經是世界級的富豪了,還得經常夾在官府和洋商中受氣。而且由于海關直接統治十三行,海關官員的勒索也是名目繁多,商人想要加入或者退出十三行,都必須用巨款賄賂海關官員才能獲準。

十三行衰落得很快,道光二十年,行商光是欠外商的銀子就達幾百萬兩,行商中不管有人陷入困境,有的艱難輾轉于破産和死亡線上,連老家的産業也被抄光一空,行商本人或坐牢或被發配邊疆,但欠下的款項仍要其餘的商行償還。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英國的炮艦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戰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廣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特權都被取消了。

1856年,在第二次鴉片戰争的滾滾硝煙中,憤怒的廣州群眾焚燒了外國商人居住的夷館,十三行也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據說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被獲燒至熔化的白銀流滿了珠江北岸。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如今的十三行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十三行的小巷

■ 現 在

新十三行:商業氣息依舊濃厚

上個世紀的那場大火過後,十三行的地理遺存或許就隻剩下那條叫做“十三行路”的小街了,但十三行時期達到輝煌的商業氣息,卻一路儲存了下來。到上個世紀90年代,十三行路一帶,已被一片服裝批發市場所取代。

原先的商行所在地,是人群爆滿的服裝批發市場,外國人夷館的原址,修建了現在的文化公園,園内有開闊安靜的土地,與外界的喧嚣用一道圍牆隔開, 據說文化公園裡這幾年建立的“漢城”是先前的美國花園的舊址。

十三行街道入口處豎立着一組雕像,其中一個展現的是洋人與中國商人談判的情景,洋人右手持煙 鬥,左手豎起三隻手指,另一身披闊袍大褂的中國商人手撫長須,桌上放了一把算盤,再現當年的景象。

如今,行走在十三行,随處,随時,可見成包的服裝被大大小小的貨車運進運出,其繁忙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十三行路為中心,故衣街、豆欄上 街、和平東路、打石街、裝帽街、長樂街、興隆北街服裝市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已經成為廣州曆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早上六點開檔,下午兩三點就開始收檔,這裡每天進出貨物上千噸,人流量達10多萬人次,商業輻射面到世界各地,十三行依舊做很多外國人的生意,在手推車和洶湧的人潮中艱難穿行,不時擦肩而過的就有白色的、黑色的面孔,講着各種各樣的語言。

那些曾經光鮮亮麗的洋氣騎樓,如今已經有些落寞,幾乎很少再有住家在其中,多數都成了附近商鋪的倉庫。因為太過擁擠,十三行路上還專門開辟過手拉車通道,但行人、手拉車、貨車還是常常把街道塞得水洩不通,嚴重影響周邊交通和環境。

十三行的名号實在太響,常有外地甚至國外的朋友來廣州要求去尋訪十三行,批發市場的景象讓人又興奮又有些失望。

曾經有人建議将十三行路的批發市場遷出,改建成旅遊商業街,但難度可想而知,也曾有曆史研究人士呼籲建十三行博物館儲存曾經輝煌的遺存,這個或許比較容易實作一點吧。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地理坐标

十三行位于荔灣區東南部,沿人民路與越秀區交界之處。舊十三行的區域範圍,北到十三行街,即現在的十三行路;南到珠江邊,現在的文化公園前;東到西濠,今仁濟路一帶;西到聯興街,杉木欄路的一段,在這塊小小的區域内,行商們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财富,也早就有了廣州的商業輝煌。

現在所指的十三行範圍,包括十三行路和杉木欄路的東段,以及與之垂直相交的故衣街、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打石街、裝帽街、長樂街、興隆北街、槳欄路,總長度約為1785米, 擠滿了各式各樣的服裝批發檔口,是廣州曆史最長的服裝貿易集散地。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曆史坐标

十三行曾是臨水而建的一片洋行,相傳興起于明朝後期,主要雲集于十三行街一帶經營對外貿易。公元17世紀,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自滿和驕縱的情緒使得當時的大清王朝嚴格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規定隻允許廣州一個港口進行對外貿易,且外國商人不得與其他中國商人發生直接買賣關系,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經濟和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行商們把持了當時的交易。當時的十三行業務非常發達,他們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的貨物都要經此買賣。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通過他們送往世界各處,而進口的外國的物品,也必須經過他們之手,才能運進國内。十三行承載了晚清時廣州幾乎所有的商業輝煌,當時十三行素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之稱。乾隆初年,它每年上繳的對外貿易關稅,除支付軍饷、衙役差饷外,還要額外向朝廷上繳50多萬。外貿造就了富庶的行商,相傳當時的4大家族“潘、 盧、伍、葉”,已是富可敵國。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與十三行有關的故事

沙面:從十三行到洋十三行

十三行舊址的西邊就是沙面。

沙面本是珠江中一個普通的沙洲。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十三行和夷館被毀,再難重建,西方列強把目光投向了十三行西側的這片沙洲,清鹹豐九年強迫清政府同意把沙洲臨江的一面供英法建立租界,由清政府負責築基填埋,築基填埋的28萬兩白銀,從當年攻打廣州的“贖城費”中扣除。兩年後又簽署《沙面租界協 定》,強占沙面,英法聯軍占據廣州的經驗讓他們不敢與本地人混居,于是趕走原本在那裡居住的中國人。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各國陸續在上面建領事館、銀行、洋行,甚至教堂、郵局、醫院、酒店、俱樂部、酒吧、球場等公共設施,大量外國人在島上居住生活。

西方列強為了實際控制廣州進出口貿易的經營權,進一步擴大老洋行,不斷開設新洋行。那時在沙面著名的洋行有十三間,包括英商的怡和、太古,日商 的三井、德商的禮和等,被稱為“洋十三行”。而舊十三行廢墟一直儲存到清末才重建立起房屋,開通街道。但因為沙面的崛起,以及英國占領香港發展貿易,十三行最終遭到冷落。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如今的沙面,從儲存完好的老建築中還能依稀感覺舊日的情景,沙面的建築集中建設于1861年到1938年間。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 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築,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築,原是彙豐銀行,仿西方古典複興建築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牆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築,高三層,鋼筋 混凝土結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牆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規模雖小,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仿哥特式。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 旅 遊 貼 士

交通:十三行路靠近上下九,從珠玑路轉入走幾百米就可到達。也可以搭乘地鐵一号線黃沙站出,沿梯雲東路、杉木欄路一路向東走,就是十三行路。從十三行路過人民南路就是一德路,或者從地鐵二号線海珠廣場站B2出口出來就是。從十三行路拐進康王南路,南行過橋,就是沙面,也可以直接從黃沙地鐵站出, 過馬路就是。

購物:十三行路緊鄰清平路,那裡從海産幹貨,到滋補藥材,到花鳥魚蟲,應有盡有。再往北,珠玑巷頂頭就是著名的便宜貨集散地大笪地,連綿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店鋪,從衣服、配飾到日用雜貨應有盡有,雖然檔次參差不齊,但仔細淘還是有不少物美價廉的好東西,本地不少媽媽都愛去那裡淘嬰幼兒服裝,幾塊錢就有交易。

西關十三行:廣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美食:附近的上下九能夠吃到廣州幾乎全部的名小吃,榮華酒樓的麻香酥,南信甜品專家的南信雙皮奶和姜撞奶,歐成記面食的上湯鮮蝦雲吞,伍湛記粥品的及第粥,清平飯店的姜汁奶撻,蓮香樓的老婆餅,銀記的豉油牛肉腸和金鐘閣的鴨潤水餃。沙面也有不少食肆、酒吧,以西餐居多。此外,白天鵝飯店、勝利飯店都有老牌的高檔餐廳,僑美、新荔枝灣等也聲名在外。

小林原創作品公衆号:inkcn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