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簡稱忻,又稱秀容,屬山西省轄地級市,位于山西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和内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和呂梁毗鄰,一直都有晉北鎖鑰之稱的美譽。同時,忻州境内山嶽縱橫,地貌多樣,是非常著名的旅遊熱區,擁有五台山和雁門關等著名景點。境内屬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适宜,水和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當然,忻州不僅氣候适宜,旅遊景點多,其境内的各種特色美食和小吃也很有名,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忻州最具特色的6種小吃,每種都赫赫有名,來看看你都吃過幾種?

1.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是山西忻州神池縣内的一種特産小吃。當地月餅的生産工藝非常考究,主要以胡麻油,白面,食糖為原料,制作時再配以玫瑰,青紅絲,核桃仁花,葡萄幹和芝麻等食材為輔料,最後采用傳統配方和現代工藝精制而成。成品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散,久放不坨等特點,一直都深受當地群眾和外地遊客的青睐。據傳,清康熙帝第三次禦駕親征噶爾丹時,由大同、朔州行經神池義井屯時恰逢集日,康熙乘興禦遊了集市,發現趕集的商家以香味誘人的月餅為幹糧,品嘗後贊賞有加,之後神池月餅就一直流傳至今了。
2.繁峙疤餅
繁峙疤餅,又稱石頭餅,是山西忻州繁峙縣内的一種特色小吃。當地疤餅的制作工藝非常簡單,主要以精面粉,芝麻油,雞蛋,白糖為原料,制作時先将和好的面擀成半尺左右的薄餅,然後放置在鐵鍋内烘烤。最後在鐵鍋内鋪一層硼砂放一層餅,進行烙熟即可。因成品呈金黃色,面皮上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而出名,食用時酥脆香甜,内質松軟,别有一番滋味。現在忻州的大街小巷還時常能看到,離老遠就能聞到一股濃郁奶香味,可能裡面另外加了其他配料。
3.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又稱鍋饋,是山西忻州原平境内的一種特色小吃。當地鍋魁主要分為空心和實心兩種,不論哪一種的味道都極具風味,制作工藝也相當講究。制作時先将1斤面抽1兩做餡面,餘下2兩做肥面,7兩加堿饴合成軟面,餡配制好後,開酶捏成,而後上爐燙烤即成。成品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因包餡的不同,吃到嘴裡的口感也不一樣,如今市面最常見的就是甜餡鍋魁,表皮呈黃紅色,入口自然能軟化,價格也非常親民,是當地群眾最喜歡的美味。據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逃難路經山西原平時,縣官邢夏林準備的筵席上就有鍋盔。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就信口贊道:不錯,不錯,爐食之魁嘛,就是樣子像個鞋底子。從此就把鍋饋就改名鍋魁,流傳至今了。
4.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是山西忻州境内非常有特色的一種小吃,它以成品形式古代瓦片而得名,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了。當地瓦酥的制作工藝非常考究,主要以精粉,雞蛋,食油和砂糖為原料,制作時選取蛋黃,精粉,食油和砂糖和面,然後用面棍擀開切成瓦酥條狀,在放入專用模具内磕制成形,成型時再經油炸,出鍋後壓制成瓦狀即成。成品呈金黃色,口感酥脆香甜,堪稱當地爐食中的一絕。據傳,1900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路經忻州市,州官許翰度敬上由麻會鎮王鳳龍師傅制作的瓦酥,慈禧品嘗後鳳顔大悅,當場賜名龍鳳瓦酥。 也就是從那時起,忻州的瓦酥名聲大震,一直流傳至今。
5.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是山西忻州市代縣内的一種特産小吃。當地面麻片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主要以面粉,食油,蜂蜜水為原料,制作時先将上等面粉拌上糖,加入油和蜂蜜水和成團狀,然後擀成皮,塗上蜂蜜,撒上芝麻,上鍋烘烙即成。成品色澤微黃,片薄質脆,口感香甜,一直是當地男女老幼最常吃的一種零食佳品。據傳,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别喜歡吃江蘇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将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過代州人的不斷改進,終于制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流傳到現在。
6.砍三刀
砍三刀,又稱油布袋,是山西忻州境内的一種特色小吃。當地砍三刀的制作工藝非常複雜,主要以玉米面粉和黃米面粉為原料,制作時将玉米面粉和黃米面粉摻合在一起,加水和成軟面團,發酵後對好堿,再把紅糖揉入面團中,再放一點精鹽揉勻。然後把面團揉搓成條,切成長段,再在面段上切三個刀印,使麻油滲入其中。之後把切好的面段放入熱油鍋内,炸成金紅色撈出,蒸透後出鍋即可。成品色呈金黃,綿甜利口,吃起來油香四溢,是當地每年年關,家家戶戶都會蒸食一種美味。
喜歡的話請給個小小的關注,每天都會分享更多美食故事給大家!你的關注、轉發和留言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援和幫助,有哪裡不對的地方,也歡迎你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