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圍坐在一起品嘗碌鵝。(本版圖檔均由龍崗融媒記者 梁棟 攝)
碌鵝,是一道在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流傳數百年的特色美食。
“碌”在平湖圍頭話和粵語中有多層意境:“碌”即頻繁滾動,便有了“轉運”的好彩頭;與“福祿壽”的“祿”諧音,“食祿”即是有好工作、好收入、好吃的;一種重要的制作工序,即将食材在鍋中來回翻滾。
碌鵝便是用滾來滾去的方式制作的鵝。在味道上,碌鵝的鵝肉皮脆肉滑,再配以濃香的醬料香料,吃後讓人回味無窮。
爐竈邊、油鍋裡,一隻鵝被反複翻轉,漸漸“穿”上了金黃外衣,空氣中彌漫着誘人香味。同時翻滾着的還有鵝肚裡的醬料,不斷滲入鵝肉,由裡而外,加速鵝的變化。一個多小時後,色香味俱全的碌鵝被端上了桌,食客們不禁食指大動,眼中、口中、心中都被這一碟碌鵝占滿……
色香味俱全的碌鵝。
美味從來都是值得等待的,更值得代代傳承。在平湖街道,碌鵝是傳統大菜,一些重要日子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之是以人們能夠常常品嘗到這份美味,背後除了有着一套嚴謹的制作流程,還有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這碌鵝,也是以有了鄉愁的味道。
一道佳肴流傳數百年
在新安縣(今深圳),碌鵝流傳已有數百年,重要時節吃碌鵝已成為平湖地區的食俗。這一特色菜背後有着豐富的意義,寓意吉祥、佳肴味美,深受平湖百姓喜愛。
提及鵝的做法,很多人會想到鹵鵝、燒鵝、白切鵝、蒸鵝、腌鹹鵝等。然而,在深圳市龍崗區還有一種特别的做法——碌鵝,當中又以平湖碌鵝最為出名。
烹饪碌鵝。
那麼,何為“碌”?實際上,在平湖圍頭話和粵語中,“碌”有着多層意境:“碌”即頻繁滾動,便有了“轉運”的好彩頭;與“福祿壽”的“祿”諧音,“食祿”即是有好工作、好收入、好吃的;一種重要的制作工序,即将食材在鍋中來回翻滾。“碌鵝”就是把鵝肉在鍋中不停翻來滾去翻炒,直至鵝肉滾熟入味為止。
早在元朝,就有詳細記錄鵝的烹饪方法,《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錄着“熝鵝鴨”制作方法:“每隻洗淨,煉香油四兩爁變黃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沒,入細料物半兩,蔥三莖、醬一匙,慢火養熟為度。”廣東人的美食傳承了中原古老的味道,“熝鵝”可見一斑——由于“熝”字過于生僻,人們寫成了“碌鵝”。
重修祠堂傳承鄉愁。
平湖是新安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碌鵝則是新安盆菜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廖虹雷說,舊時新安縣(深圳古稱)的鄉民,大凡在慶典、嫁娶、祝壽、添丁、喬遷、醮會、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諸項活動,全村男女老少相聚鄉間,圍着大盆菜飲酒慶賀。大盆菜中,碌鵝、白灼蝦、清蒸鮑魚、鮮筍紅燒豬肉、燒鴨等并不鮮見。這種盆菜宴,小則過年過節一家十幾口人吃一個盆菜,多則成千上萬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這一民間食俗,數百年來流傳于深港一帶。
在平湖,碌鵝卻不僅僅隻屬于盆菜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平湖都有添丁點燈、喬遷“入火”及壽辰“做壽”等風俗,甚至還需要設宴擺酒,如,對待初生嬰兒,到第三天要“洗三朝”,第十五天做“糯月”,至親女眷道賀,吃一頓較為豐盛的酒菜。滿月之日,如果是男嬰,一定會擺滿月酒席。在這些重大場合中,平湖的大廚總會做上一道令人口齒留香的經典特色菜——碌鵝。
制作技藝繁瑣卻經久不衰
在平湖,碌鵝是流傳了上百年的大菜,家庭團圓、宗親喜宴都會擺上一大盤碌鵝。但是,碌鵝制作工序較為複雜,所需時間長,極為考驗人的耐心。
衆所周知,鵝是草食性動物,水陸兩栖,跟鴨子比起來寒濕氣比較小。鵝肉不僅脂肪含量低、品質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從中醫學來看,鵝肉味甘平,有補陰益氣、暖胃開津、祛風濕防衰老之效,是以稱得上是營養健康佳品、中醫食療上品,特别适合冬季進補。
制作一道最道地的碌鵝,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鵝的選擇,如果鵝選得不好,再好的調味和煮法都白搭。”年逾八旬的劉任武是土生土長的平湖人,他說,過去每家每戶都做碌鵝,用的是本地自養的食草鵝。後來,随着城市化發展,養鵝的人越來越少,餐館做碌鵝一般會選擇廣州增城、惠州博羅一帶的走地鵝,乃至湖南等地的放養鵝。“鵝太小,鵝毛不好拔;太大了,肉又不好吃。”劉老說,選鵝還有一定的标準,一般來說,每隻鵝重八九斤,不超過十斤為好——肉質不嫩不老,最适合用于做菜。
“醬料香料包括豉油、片糖或蜜糖、蒜、南乳、去核的紅棗和黃花菜幹等,把配料按照一定比例調好後,再倒入鵝的肚子裡,用鋒利的鐵簽封好,就可以放進油鍋裡‘碌’了。在‘碌’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火太猛容易把鵝皮燒焦,不好看也不好吃,應該在中火的狀态下不停地将鵝翻滾炸皮。這時,整隻鵝在滾熱油鍋裡被炸得吱吱作響,慢慢變成金黃色,看着很誘人。鵝肚子裡的醬料香味也滲入鵝肉。最後,将鵝起鍋,用大盤裝好,盤底墊以香芋、大薯,放水蒸熟後斬件,再把鵝肚裡的醬料取出,鋪在鵝肉上,就可以上桌了。”說起碌鵝的制作過程,劉任武如數家珍,“這種做法是母親告訴我的,從小我就耳濡目染,不會忘記。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碌鵝皮脆肉滑,還帶着濃香的醬料汁味。每次品嘗,濃郁的醬汁味随着咀嚼慢慢進入喉嚨,直達胃裡,味蕾會有極大滿足,一下便勾起了童年的回憶”。
據平湖街道黨工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陳建平介紹,除了上述做法,碌鵝還有另一種做法:起油鍋把鵝煎至皮色金黃,把蒜和蔥放下爆香,放入蚝油、醬油、糖,加水焖20到40分鐘,撈起切好擺盤即可。
滿含親情與鄉情的味道
“爺爺常說,這道菜最有地方特色,也是平湖乃至龍崗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時間推移,熟練掌握碌鵝制作工藝的人變少了,可在劉愛強眼裡,這份傳統手藝不僅有着祖孫兩人的親情,還聯系着鄉民們的鄉情,絕對不能丢。
每天中午,位于平湖街道平安大道旁的一間餐館生意火爆,每個人根據喜好點菜,然後匆匆吃完,結賬離開。看餐館擺設,并沒什麼特别,再看餐館的菜單,上面都是幾十元的快餐,看起來平平無奇。餐館的主人劉愛強卻是有故事的人,她的故事和美食息息相關。
熟知劉愛強的人都叫她“肥姨”,是土生土長的平湖人,涉足餐飲行業已有40多年,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碌鵝。劉愛強說,爺爺是一位農村廚師,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廚房,每天都會在裡面待上好幾個小時。盡管廚房裡總是煙霧缭繞,夏天時更是高溫難耐,但爺爺從不埋怨,盡心做好每一道菜,“再簡單的食材,也能做出不一樣的味道,爺爺做碌鵝更是拿手絕活”。
劉愛強的記憶裡,碌鵝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很多人隻能在一些隆重的日子才能品嘗到這道佳肴。有酒席必有大廚,每到這個時候,劉愛強的爺爺就成了大忙人。“他既要根據人數做好前期配菜,又要在現場掌勺,還要做好廚房的各項統籌工作,但無論如何,爺爺都會親自制作碌鵝。那時候,我就在一旁看,聞着香味,看着鵝慢慢‘穿’上金黃色的‘外套’,很過瘾。有的時候,還會嘗一嘗,别提多開心了。”一開始,劉愛強出于好奇,常常跟着爺爺遊走在各種宴席之間,後來,劉愛強對美食産生了濃厚興趣,也習慣了空氣中飄滿獨特香味,更喜歡看到美食被端上桌時人們臉上的笑容。于是,劉愛強提出要做廚師、學做碌鵝。“爺爺一開始有點意外,說做廚師是個累人的活,怕我吃不消,後來看我很堅持,就答應了。”
爺爺手把手将一身本領全教給了劉愛強。“如何挑選更好、更新鮮的菜是我學藝的第一課,然後是切菜、配菜以及各種香料、醬料的調配,最後才是炒菜的各種技巧。所有菜品中,爺爺制作碌鵝最為費心,我也學了很長時間。爺爺常說,這道菜最有地方特色,也是平湖乃至龍崗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劉愛強笑道,經過多年學習和積累,自己終于和爺爺一樣成了在本地頗具名氣的廚師。而她最拿手的菜,便是碌鵝。
上世紀80年代,劉愛強在平湖經營商店,既賣快餐,也賣一些零食小吃。店裡時不時會迎來一些特别的顧客,其中還有從鳳崗、塘廈趕過來的客人,雖然和劉愛強第一次見面,但都會提到一道菜——碌鵝。劉愛強的心中有個執念,隻要做碌鵝,就一定要嚴格按照傳統手藝來做,來不得半點馬虎。于是,每次制作碌鵝,劉愛強都會前往市場挑鵝,購買各種配料,回來後,将鵝毛拔淨,瀝幹水,再抹上鹽,接着下鍋反複炸……
“其實,我的醬料沒有多少秘密,重要的是比例的調配,還有,堅持使用上等的花生油和名貴的汾酒。”劉愛強說,使用花生油,可以讓鵝在碌的過程中持續釋放獨特的香味,反複刺激人的嗅覺;使用汾酒,一是因為其屬于清香型白酒,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等特色而著稱,加入到碌鵝裡,可以很好地提升肉質的香度。
時間練就了劉愛強的口碑,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劉愛強繼承了爺爺的衣缽,開始到處接各種喜宴的單,平湖及臨近地區的喜事餐桌上都少不了她的碌鵝。2000年,劉愛強看準時機,開起了餐館,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品嘗到碌鵝這道特色美食。
在很多平湖人眼裡,碌鵝不僅僅是一道美食,還是曆史的見證。位于平湖街道平湖社群的大圍古村,建村于明朝中前期,迄今已有600餘年。在古村中,最為宏偉的建築便是劉氏祠堂。随着劉氏家族發展壯大,劉氏後人在平湖已建立多個村落,同時建有3個劉氏宗祠。經受着歲月與風雨的洗禮,3個祠堂年久失修,平湖劉氏宗親決定集資重修祠堂,并将3個劉氏宗祠合而為一。2004年,重修後的劉氏宗祠落成,同步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在宗祠門前設宴300桌,那一次,劉愛強便是主廚之一,負責的拿手菜正是碌鵝。
那一天,大家歡喜萬分,圍坐在一起,吃着碌鵝,享受着團圓的味道,感受着濃郁的鄉情。
鄉愁故事
最愛那一口屬于故土的獨特美味
從西餐到中餐,從牛排到碌鵝,身為中荷友好協會會長的劉偉林正經曆着飲食習慣的改變,但在他眼裡,這種改變是值得的,因為背後正是期盼已久的故土味道。
劉汝培是劉偉林的父親,平湖街道平湖社群人,憑借着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精明的商業頭腦,跑運輸、做貿易,攢下一筆錢便買地置業。後來,劉汝培到香港從事餐飲業。1951年,劉偉林在香港出生,“那時還是以中餐為主,畢竟香港的飲食習慣與内地有許多共同之處”。1963年,劉偉林跟随父親去英國,待了幾年後,再舉家遷至比利時,最終落腳于荷蘭,并在此求學、經商,開拓多間酒店及餐飲業,從事國際貿易。
久居國外,父親經常給劉偉林講起家鄉平湖的故事,也會選擇走進廚房,炒幾個家鄉菜,在滿足味蕾的同時以解鄉愁。“父親說自己最懷念的一道菜就是碌鵝,那是逢年過節才會有的大菜,制作工序多,所需時間長,但味道很獨特,吃後讓人念念不忘。”在父親的影響下,劉偉林萌生了回平湖尋根的想法。1990年,劉偉林如願了——除了找到父親遺留下的房産,還特地抽時間品嘗了幾個平湖特色菜,但由于時間太緊,沒能吃到碌鵝,之後便匆匆趕回荷蘭。
近年來,劉偉林回到平湖的機會越來越多,每次回來都會到處尋找平湖美食。慢慢地,他和幾位平湖本地老人熟悉起來,老人們帶着他嘗了很多本土美食,碌鵝自然在品嘗之列。“夾起一塊放進嘴裡,特制的醬油與鵝的肉香在口腔彌漫,鵝皮滑而不膩,鵝肉實而不老,讓人回味無窮。”劉偉林這樣形容第一次吃到家鄉最道地的碌鵝。此後,劉偉林再也無法抗拒碌鵝,雖然還沒有掌握碌鵝的制作技藝,但他已經學會了不少本地菜肴的制作方法,家裡的廚房也成了他尋味故土的不二之選。
“美食就是一種鄉愁。我們雖身在海外,但根在故土,是以,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回到故土,嘗美食、解鄉愁。”除了美食,心系家鄉的劉偉林還擔任了族譜的主編,用這種方式寄托家國情懷。
龍崗融媒特約記者 沈榮
編輯:張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