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過仁化白毛茶的起源,話說有兩兄弟,做茶的,然後兩人從某個茶樹的後代中,各選了一款優秀的,引種到仁化培育,這就是現在的丹霞1号和丹霞2号茶樹。而這個起源品種,是——樂昌白毛茶樹。
樂昌白毛茶,作為廣東本兩個本土的土茶樹品種之一,低調了太久。

這兩年去仁化,對仁化白毛茶,感覺還是可以的。而這也讓我對它起源的樂昌白毛茶,更感興趣了。
去年有次問了我們的老所長,說,樂昌白毛茶要去哪裡看,他和我說,在yánxī山。什麼?閻錫山?這東西和閻老西還有關系?我一臉懵逼問他那不是人名嗎,他連說帶比的最後用粵語才說通了,原來是沿溪山。哈哈哈。不過我覺得我思路沒問題,交通要道,還是國軍名将薛嶽的故鄉,真要有個什麼民國至今的什麼農場我也不覺得奇怪。
今年二月,我們就提前去了一趟沿溪山,那時候剛好桃樹梨樹開花,那時候的風景頗具浪漫氣息,而也正好借此機會提前探好了路。
于是,今年清明前一天,我和小趙,約上另一個朋友阿刁,就出發了。
我們目的地是沿溪山和它旁邊的大源鎮。沿溪山的生态環境我們是自從上次探路就知道好了,山上沒什麼建築和工業,隻有茶場,林場,水廠和一些村子,都是靠天吃飯的。不說别的,那邊的山泉水泡的綠茶清甜無比,真的是天生優勢啊。
樂昌市位于廣東最北,隸屬韶關,挨着湖南郴州,我們今年加上後面五一去湖南,總共開了三次,每次都是高速兩小時。下高速到沿溪山,再需要一小時,離樂昌市區不遠,而且路況可以,是以并不難走。
直接到了沿溪山茶場的銷售處,一排七八十年代風格的屋子出現在眼前,原來沿溪山和我們英德茶場都是50年代建立的,曾經都是陶鑄書記所視察過的茶産地,隻不過确實是英德發展更好。
走到不大的門店處,一個大叔熱情招待了我們,試了春茶的一芽一葉綠茶,一芽二葉綠茶以及紅茶,那個滿披白毫的茶條,頗為迷人。鮮爽甜醇,回甘帶甜,又沒有青味,滿口春味,作為綠茶,真的這口味無可挑剔。
價格也較适宜,是以,我們果斷拿了兩種綠茶。
在和大叔交談過程中,我們知道了這後山有個茶園種着不同的茶樹品種,于是我們去看了,還真是如此。至少幾十種全國各地的茶樹品種,種在坡地上,看這種法,與後面我了解到的一樣,應該是當年五六十年代育種時采用茶種子種出來的。
随後我們到了附近某茶廠參觀,看了一下他們的生産,機械也是基本比較現代化了,有些還挺進階的,每天生産的量也不算少。
不過此處有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們提出能不能試喝一下,接待的人來了一句:不好意思,倉庫鑰匙掉了。這個蹩腳的借口想到都想笑,優秀。既然人那麼為難,我們還是撤了吧。
我們前往九峰鎮上去吃了頓道地農家菜,然後我們就準備往大源鎮去了。
大源鎮不遠,但是我們都沒有熟悉的,于是我們就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導航搜“茶”。出來一個位址,好,就導航那!
我們往導航位址去的過程中,也逐漸看到了其他的小茶廠和茶園了,沒說的,等下盤它!
這段颠簸崎岖盤繞的路确實不好開,但是阿刁這個山路小王子的車技是确實夠硬。
二十多分鐘,到了導航地點。我們老規矩,簡單粗暴,直接門口叫門。出來一個大叔,貌似就是廠長,他就帶我們下樓去試茶了。
對比之前的廠子,這裡的裝置就比較原始,瓷磚和木頭萎凋槽就很有那個感覺了。我們找廠長要試試本地土種,他帶我們到了他的倉庫去看。
原來本地的土茶品種他們叫沿茶。我後面在路邊茶樹摘了看一下,鮮葉上白毫的确肉眼可見,連梗上都長着不少。這家的茶相對火比較高,是以鮮爽度差一些。不過還是帶着品種特有的那種甜香帶毫香的,回甘也不錯。
不過,廠長是個老實人,他說他的茶都是老闆來收的,他隻負責做,不敢賣我們,叫我們去找老闆買。是以,可以喝,但不敢賣。不得不說真是純樸善良啊,那我們也不為難他。
一路跟着導航過來,我們看到了兩個貌似茶廠的地方了,是以,我們就挨個過去試了一遍,基本都是試他們的沿茶,最終阿刁在其中一個廠收了點茶。
原始的山上,原始的環境,用原始山泉水,品嘗原始的茶。這大概是對清明這個茶葉最重要的節氣的一種敬意吧。
滿批白毫,毫香清高,甜醇爽口,回甘絕佳,作為一款廣東本土的茶樹品種,我想,樂昌白毛,值得贊一下。
最後,晚飯後,踏上歸途,樂昌之行,結束。